周如俊
(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趋势,中等职业学校传统专业要顺应产业变化而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文章以国家示范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为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分析了专业升级的背景,探讨了专业升级定位、专业升级机制、专业升级流程、专业升级路径,总结了专业升级的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39-04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专业如何顺应产业变化,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是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笔者拟以我校国家示范校船舶制造与修理重点专业为例,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专业“四联六接”升级改造的策略。
专业升级的背景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升级优化提出的新需求 船舶工业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电子、通讯、机械、建筑建材、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连云港市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造船业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灌河半岛新区是全国知名的中小船舶修、造、拆基地,新区进驻企业47家(需要产业工人近1万人)。我校拓展与改造传统产业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动态组合、优化改造、拓展升级,打造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服务于以船舶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无缝对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连云港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类型与专业专门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坚持“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在传统机电等优势专业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组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共享行业企业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校企共育人才对学校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导向 当前,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在发展方式等关键环节要起探索引领作用。专业升级改造应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构建基于船舶行业和配套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专业升级的建设定位
创新专业建设模式 升级改造传统机电等专业,组建船舶类专业等校内三大实训区,把船舶专业打造成省级特色专业,更好地为苏北沿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服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升级改造,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合作教育,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稳过渡。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成专业升级改造中校内项目新增与改扩建实训室建设,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灌河区域乃至苏北地区船舶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专业升级的机制构建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对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动态组合、优化改造、拓展升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联六接”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
升级改造的“四联”机制 学校与企业联盟——以船舶制造企业联盟为基础,实行订单培养联盟;与行业联合——建有以全国船舶行指委专家、区域船舶制造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与园区联结——以船舶园区联结为依托,对接人才数量规模与质量培养;与行业(企业)联建基地——与船舶企业合作建立舾装实训基地。
升级改造的“六接”模式 学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升级“六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增强专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升级的实施流程
升级改造论证 学校按照专业建设流程(如图2),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利用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相对齐全的专业群优势,选择三个方向为突破口,升级改造,创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组建了船舶焊接技术、船舶机械(配件)加工、船舶电气控制等三大实训中心,打造船舶类特色专业群,主要满足船舶焊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配件加工三大专业方向,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升级改造实施 遵循专业升级改造的“四相”原则(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相贯穿、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互补),对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改造、拓展、重组与升级(如下页表1),完成专业升级开发(见下页图3),更新原有专业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拓展原有专业功能(对原有具有诸多优势的专业进行分化、重组、开发以形成专业群),复合原有专业结构(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机合并,拓展成全新专业)。
实训基地升级改造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增建或改建船舶电站实训室、舾装实训室、焊接检验实训室,拥有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17个实训中心(室),组建船舶类特色专业群,设备专业配置合理,功能先进。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实训工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教学资源整合升级 构筑专业共享资源平台,建立船舶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的协调机制,打破校际间、专业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课程整合、实训设备整合、师资整合,使船舶专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资源重复建设最小化;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组建含不同专业背景的船舶专业综合性教学团队,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专业升级改造的对接路径
育人理念的凝练——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校坚持“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的育人理念,构建“六育”标准,开展“七一”教育(见表2),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以焊接专门化方向为例,详见表3:岗位群——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目标,实行校企一体化建设 学校实行“四联”专业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推进“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互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
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船舶制造企业用人意向、企业用人合同、学生调查反馈表、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完善以实践项目为主、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分析,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学组织与学习领域设计。
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推进“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突出船舶电工、焊工等职业资格考核,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见表4)。
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面向社会,实行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2013年与江苏开放大学实现“3+开放本科”试点分段培养,2014年又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专业升级改造的建设成效
升级改造中专业办学实力得到提升 建立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滚动修改,初步形成了船舶类等6大专业群,创建了船舶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升级改造中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完善 校企业共同制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升级改造中“双师型”教学团队水平得到提高 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目前,“双师型”教师达标率达100%,建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2人,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发表论文50余篇。
升级改造中校企合作得到深化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校内实训基地新投入117万元,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接近的职业环境,形成中职化的教学管理、企业化的环境布局、现场化的项目教学、师徒化的师生关系、工厂化的校本课程。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校外实训工场,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试验机、焊缝检测、便携式X射线探伤检测、磁粉探伤船舶电器检测与故障排查等多项实训教学任务,形成校企内外融合、融入、贯通、对接的职业技能递进融合训练模式。
升级改造中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近两年,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家,合作攻克3项技术难题;为企业直接输送员工428人,其中班组长以上92人,为胜华、恒成船业岗前短期培训582人,为企业开展焊接等培训达2 600人次,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卢鹏程.以“三联”模式实现校企“双赢”[N].中国教育报,2009-01-01.
[2]徐昭.交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改造的研究与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35-37.
[3]李伟,于红伦,周如俊.中职实训基地建设要注意“八性”[J].中国西部,2011(4):66-71.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