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张淑艳 ZHANG Shu-yan;邢浩 XING Hao;李月朋LI Yue-peng;张金红ZHANG Jin-hong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91)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导致河北省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自动化类专业人才新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河北省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了河北省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河北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合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河北发展服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河北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61-03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职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1460);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15-01049);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河北省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3057)。

作者简介:张淑艳(1978-),女,河北景县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

0 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并且列入我国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承担相应任务。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那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这既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河北省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和质量。根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76%分布在京津冀三地,其中,15%在京津两地就业,61%就业于河北省区域,因此,改革河北省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河北省高职院校培养适合市场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自动化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为河北省全面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承接京津产业的转移,与京津形成优良的协作发展模式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自动化类人才的新需求

产业结构大调整是京津冀三地共同面临的需求。北京集中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天津集中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河北集中发展基础制造业和交通物流业[1]。京津冀协同发展促使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在各区域间合理分布,并形成上下游的联动机制[2],三地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决定了高职人才有着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借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提升和改进传统的生产过程,提高工业生产中的自动检测水平和执行中的速度、精度等;智能制造需要灵活的功能来快速适应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和制造工艺的变化,这就需要自动化技术全方位整合并服务于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新技术的发展,需要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工业装置的大型化、连续化、高参数化,对自动化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自动化系统集成已成为自动化行业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一些知名自动化工程公司以不同的战略方向都在向自动化系统集成和产业服务型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显然,单一的技术技能已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它需要自动化类从业人员具备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综合和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服务水平。面对这种需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期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高职自动化类毕业生的需求。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设置缺乏规划 河北省59所高职高专院校,除经济、法律、医学、旅游、美术、师专等专业特点较明确的11所院校外,其他48所院校中有31所学校均开设了自动化类专业,专业雷同率达到65%。且各院校专业的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相应的调整机制,特别是对于新专业的建设投入不足,存在依人设课,依设备设课的现象,开设的专业与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适应,对于人才需求旺盛的光伏产业[3],由于未开设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出现了人才的空缺,这既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也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宗旨。

2.2 培养目标不明晰 目前,河北省31所高职高专院校中自动化类专业主要集中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31所院校中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院校有28所,比例达到90.3%,专业设置重复情况较为严重。28所学校所处的地市和行业不同,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应该不同,但是,有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描述上较为笼统,覆盖面较大,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很不明确,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导致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率较高。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自己的培养特色。

2.3 课程体系缺乏职业特色,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翻阅河北省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大部分院校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沿用了学科式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缺乏职业特色;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有的内容谁都讲,有的内容谁都不讲,甚至有的内容已经跟不上自动化行业的发展;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衔接差,存在内容重复现象,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内容深度不够,实践项目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观,在教学的安排上也缺乏整体的规划[4],缺乏与理论教学有效的融合与适当的拓展延伸。

3 进一步探究河北高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顶层设计,建立“专业对接产业”动态机制 高职教育能够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则至关重要。市场规律告诉我们产业的兴衰变迁决定了专业的生死存亡,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自动化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需求,河北高职院校必须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顶层设计,建立一个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门机构,由行业机构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报或预警,政府宏观协调,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对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不予批准,使专业设置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建立“四方联动”“专业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3.2 校企合作,创建“能力贯穿 实境育人 分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该院紧密结合自动化行业发展需求,将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融合起来,校企合作创建真实的生产过程,将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自动化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建了“能力贯穿 实境育人 分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3 岗位引领,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随着自动化技术更新越来越快,自动化产品集成度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专业类基础模块、专项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三个模块,各个模块下分解为若干课程单元,这些课程集合了自动化类相关职业岗位所必需的通用知识、技术和技能。专业基础类模块侧重于自动化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专项技术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在自动化岗位所需的专项技术能力,而职业拓展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工业生产中自动化岗位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模块式”课程体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3.4 精心设计,创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行动导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五官,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差异,注重过程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能够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又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工程性较强的自动化类专业来说特别适用。

3.5 创新思维,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自动化类专业人员需求的变化要求该专业高职教师既“上得了课堂”,也得“下得了厂房”。对于师资引进,应该创新思维,建立高职教师准入制度[5],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具有至少一年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建立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到校从教制度;对于师资培训,应该完善高职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制度,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畅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活动,从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4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该院自动化类专业探索出了一条全方位校企合作、全面工学结合和全程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初步构建了“四方联动”“专业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了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开展,提升了专业整体实力,毕业生对口率逐年提高,并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满意度高达90%。这提升了该院自动化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方位[N].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 20 版.

[2]天津经济课题组.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J].天津经济,2014(4):22-29.

[3]汪义旺,张波.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14-16.

[4]郭继红,张咏梅.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5-78.

[5]赵宇.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213-21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