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浅析
关键词:麻黄汤;类方;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32-02
麻黄汤,首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其辛温发汗解表之功主治太阳伤寒,柯韵伯谓之“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在临床,其类方被广泛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治疗,笔者对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总结如下。
1宣肺平喘善治肺系疾病
麻黄汤中,君药麻黄为肺经专药,其类方多用于治疗肺系相关病证。如首见于《伤寒论》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以经典的麻黄石膏相配宣泄肺热,主治肺热壅盛证;见于《和剂局方》的三拗汤,为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咳嗽,气促痰多;见于《和剂局方》的华盖散,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主治风寒咳喘痰涎。在后世方书中,此类方剂多根据具体病证之寒热虚实进行加减运用:偏于寒者,加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偏于热者,加石膏、黄芩、桑白皮;痰多者,加橘皮、半夏、生姜;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人参、大枣。
麻黄汤类方治疗肺系疾病,其意非温、非润、非补、非泄,而在于恢复肺气之宣降。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此番生理功能均有赖于肺气的正常宣降。同样,在病理状态下,无论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需宣降肺气,其次方可言补泄温清。此类方剂对于咳逆上气具有较好的疗效,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1],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这源于麻黄汤中麻黄之功效。麻黄辛、苦、温入肺经,功以宣肺平喘,有专药专治之意。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麻黄中所含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宣肺通腑治疗肠热腑实
《圣济总录》卷五十“治大肠实热,令人气凭满,茯苓麻黄汤方”[2]。茯苓麻黄汤,为麻黄汤加茯苓、黄芪、大青叶、细辛、石膏、丹参、五味子、贝母、橘皮、川芎、枳实。大肠实热可致腑气不通,腑气上逆可“令人气凭满”。证属大肠实热所致的一身上下气机壅滞,可用宣降肺气法调理一身之气。又肺与大肠相表里,宣肺即可通腑,腑气通则热有出路。临床可借鉴用于肠道梗阻类疾病的治疗。
3开泄腠理治疗天行疫疠
《外台秘要》卷第三:行病发汗等方四十二首。“《肘后》治天行一二日,麻黄解肌汤方”[3]。麻黄解肌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升麻、芍药、石膏、贝齿。《诸病源候论》[4]云:“夫天行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此处“天行”可理解为气候异常时发生的流行病。麻黄汤类方用于“天行”的治疗,与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用意一致,均为开腠理以祛邪气。本方主以麻黄汤开泄腠理驱逐疫毒,配以升麻辛凉升散,透邪外出,石膏清解里热,芍药固护营阴,贝齿咸平入肝以防外邪引动肝风。临床可借鉴用于流行性传染病的治疗。
4宣开皮毛治疗面部(皮干)疱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二面方一十五首“肘后疗年少气盛,面生(皮干)疱方”[3]。此方仅由麻黄、炙甘草、杏仁3味药组成。麻黄辛、苦、温,炙甘草甘温,杏仁苦平,合方为辛温之品,其意在宣肺开皮毛,以散热外出。面部(皮干)疱,多为内有热毒郁积,外有气血壅滞,治疗多用清热解毒之品,忌用辛温之品,恐其助热化火。然一味投以清热解毒之品易冰敷热毒,使其伏藏更深。辛温发散之品可给里热以出路,热从表散则气血得通,(皮干)疱自愈。临床可借鉴用于皮肤痤疮的治疗。
5发汗逐饮治疗水湿病证
汗法,即通过药物达到开泄肌腠,迫津液外出,驱除邪气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随津液而走的可以是在表邪气,可以是肌腠郁热,亦可以是在表湿邪和在里水饮。麻黄汤类方用于水病的治疗即为此理,此类方剂以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黄加术汤、越婢汤为代表。
小青龙汤为麻黄汤去杏仁加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大青龙汤为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二者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太阳风寒表实证。《伤寒论·太阳病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5]。在《金匮要略》中,仲景用其治疗溢饮和痰饮病,《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又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此处大小青龙发汗意不在解表,而在于逐水,尤以溢饮效佳。溢饮为饮流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故宜因势利导,发汗以去皮下水饮。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此处明确指出以汗法治疗水病。其典型运用为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即麻黄汤去桂枝、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用于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方中麻黄、生姜宣散水湿,配石膏发越水气,清解郁热。甘草、大枣调和营卫,补益中气。此为因风致水,故滞留在表,当以汗解。越婢加术汤为越婢汤加白术,用于治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此处突出强调面目黄肿,即为腰以上肿,故当发汗以利水。水病,有偏于表者,有偏于里者,有腰以上者,有腰以下者,麻黄汤类方所治水病,多为在表者,在腰以上者。
《内经》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仲景对湿病的治疗亦均遵循此法。《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此条明确指出风湿在表应发汗,同时突出强调了“微微似欲出汗”,即不可大汗,只取微汗。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难以速去,唯有微汗方可使湿邪缓缓蒸发,风湿俱去。此时,不宜用麻黄汤原方峻发其汗,需进行加减以取微汗。如麻黄加术汤即为麻黄汤原方加入一味白术,治疗寒湿在表,一身烦疼。方中麻黄得白术以得微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以并行表里之湿。因湿邪在表,凡淡渗利湿、芳香化湿和苦温燥湿之品均不易达其病所,故可取发汗之法,除在表之湿。本篇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意亦如此。 6宣通破坚治疗四肢痿痹
麻黄汤类方可用于四肢痿痹的治疗,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痱,身体不能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圣济总录》[2]麻黄汤治疗“脾中风,身体缓急,手足不遂,不能言语”,《圣济总录》[2]石膏汤治疗“肝脏中风,筋脉拘挛,手足不遂,或缓或急”。《备急千金要方》中亦有大量以“续命汤”命名的方剂如小续命汤、大续命汤、西州续命汤等,用于治疗诸风证,主要表现为肢体痿痹。以上诸方均为仲景麻黄汤加减所得,大致可分为:偏于寒者,加细辛、独活、干姜、生姜、附子、防风等;偏于热者,加石膏、羚羊角、升麻、生地、天冬、麦冬、黄芩、葛根、荆沥、防己等;偏于血虚者,加当归、川芎、芍药等;偏于气虚者,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所治病证均表现为四肢筋肉功能异常,或痿废不用,或僵直不屈。
四肢痿退不用或僵直不屈多为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于濡养,理应益气养血以柔筋缓急。然此类方剂却以麻黄汤为基础方,显然意非补益气血。方中桂枝温通经脉,畅达营卫以柔筋舒筋,这一点容易理解。但麻黄功在辛温发汗,看似与治疗无关。《神农本草经》[6]中记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四肢痿痹日久,多为虚实夹杂,肌肉关节间多存在有形病理产物的积聚,如痰、瘀。麻黄辛温走表,可破癥坚积聚,积聚去则气血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治疗风湿历节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湿历节的乌头汤,治疗“中风手足拘急”的《千金》三黄汤中均有麻黄,可见,麻黄用于四肢痿痹确有其效。麻黄之温,非附子、乌头之大热直入于内,非桂枝之温通行于筋脉,其辛散力大,可直达肌表浅层,破滞散寒,功在宣通破坚而非温通。若单用益气养血柔筋之品,脉内营卫气血虽已充盈,但无力破除肌表壅滞,效必不佳。故此类方剂主以麻黄汤走表宣通,破癥坚积聚,配以益气养血温通经脉之品,使气血充足,肌肉泄利,四肢得用。
7讨论
《伤寒论》中,仲景为太阳伤寒设麻黄汤一方,以峻汗开泄闭郁之卫气,于麻黄汤后创大小青龙,虽隶属太阳病篇,然其发汗逐水之意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可见一斑。仲景继而在湿病水病篇的论述中,明确提出以汗法祛除水邪,加减化裁得到麻黄加术汤、越婢汤等发汗逐水之剂。后世医家将麻黄汤加减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多用于肺系疾病和四肢痿痹的治疗,亦有医家将其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流行性传染病和皮肤病的治疗。
麻黄汤类方治疗范围虽广,但均与肺脏生理功能密不可分。《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节”二字概括了肺主气、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宣发肃降等诸多功能,也表现出肺脏对于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阴阳失调,营卫不畅,宣降肺气可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有益于驱邪外出。
参考文献:
[1]王新佩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JP2]宋·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JP]
[3]唐·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53
[5]钱超尘,郝万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杨鹏举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