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有宝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卫生院超声科 江苏连云港市 222115
【摘 要】目的:分析肝胆疾病采用B 超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 例肝胆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B 超检查,并且将B 超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70 例肝胆疾病患者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炎44 例(62.9%),其次为胆结石19 例(27.1%)、肝硬化3 例(4.3%)、病毒性肝炎2 例(2.9%)、肝肿瘤1 例(1.4%)、肝内胆汁淤积症1 例(1.4%)。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显示B 超检查中误诊或漏诊患者2 例,误诊率为2.9%,诊断正确率为97.1%。结论:B 超检查可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肝胆疾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虽然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或漏诊情况,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多种检查方法进一步确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肝胆疾病;B 超检查;诊断价值
B 超凭借其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无创、无痛、经济实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诊断中,采用B 超检查可全面动态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直观性好[1]。而且B 超检查还可静态检查各个组织及器官,因此在肝胆疾病检查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为进一步探讨B 超检查用于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 例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 年7 月-2014 年7 月在我院就诊的肝胆疾病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疼痛、腹部疼痛等症状,在进行检查过程中都会伴有剑突疼痛及右上腹下压疼痛情况。70 例患者中男性23 例,女性47 例。患者年龄最小16 岁,最大86 岁,平均年龄(46.3±3.2)岁,41-57 岁是该病发生的高发年龄段。
1.2 方法
本次所有患者均进行B 超检查,检查仪器为GE730pro B 型超声诊断仪,B 超探头频率控制在35MHz。在正式进行B 超检查前,嘱咐患者至少空腹超过8h,最好是空腹12h 左右。在检查前1d 应嘱咐患者注意自己的饮食,特别是晚餐不可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若患者属于急诊,不需要严格要求空腹,若有要求的话可在检查前1h进行灌肠处理,从而保证B 超检查的准确性。在进行常规B 超检查时,可取患者仰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等三种体位,B 超检查医师不仅需要检查患者的肝胆,还需要多切面检查肝外胆管,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及准确性。
在结束B 超检查后,应将B 超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两者的检查结果是否一致,进而判断B超检查诊断肝胆疾病的准确性。
2 结果
本次70 例肝胆疾病患者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炎44 例(62.9%),其次为胆结石19 例(27.1%)、肝硬化3 例(4.3%)、病毒性肝炎2 例(2.9%)、肝肿瘤1 例(1.4%)、肝内胆汁淤积症1 例(1.4%)。具体如表1 所示。在手术前,4 例患者通过B 超检查显示只观察到肝外胆管扩张,但是在术中观察到扩张胆管中存在泥沙样小结石或者硬性结石,结石直径在0.11×2.12cm 左右。有1 例患者术前进行B超检查时以及术中均未观察到肝外胆管扩张现象,但在尿管冲洗时发现2 粒直径较小结石,术后诊断“可疑胆总管结石”。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其中肝胆疾病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炎62.9%,胆结石也比较常见,占到27.1%。这一检查结果和陈旭东等[3] 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由此可见,B超检查在肝胆类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采用有效的诊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但是本次研究结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情况。笔者认为,胆管结石漏诊主要是因为一些小结石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患者的下段胆总管,但是下段胆总管的解剖结构较为弯曲,而且胆总管比较细窄,加上位置较为隐秘,因此在B 超检查中很难发现。本组2 例患者胆管炎患者属于化脓性胆管炎,整个轮廓并不清晰,且结石已经被脓汁包裹过,大大降低了其内透声,因此分辨难度较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检查前最好是嘱咐患者禁食12h 以上,若仍然不能准确显示,可在术前1h 进行灌肠,从而提高胆管的显示率。
综上所述,B 超检查可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肝胆疾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虽然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或漏诊情况,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多种检查方法进一步确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基赋.B 超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方法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0,15(8):264-265.
[2] 伏长青,朱晓珏.138 例肝胆疾病患者的生化与实验室诊断[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4(2):277-278.
[3] 陈旭东, 涨益华.1750 名社区老人肝胆B 超检查结果分析[J]. 上海医药,2012(3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