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韦龄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 福州 350012)
摘 要:污名已被描述为精神障碍患者的最大问题之一,它的消极影响包括职场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外开展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活动已有一定的历史与规模,为了满足国内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发展的需要,本文使用文献搜集法,描述了从国际层次到区域层次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活动,并提出了针对我国职场的策略性建议和污名干预项目的注意事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污名;污名干预;精神障碍;职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89-03
1 研究动机
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污名(stigma)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歧视的起点.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结果是社会对被贴上污名标签的人所采取的贬低、疏远和敌视等态度和行为.精神障碍污名化指的就是社会民众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诱发病因、异常行为的贴标签行为,从而使之保持身心健康、回归社会等发展目标受阻的过程.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许多通过治疗得以痊愈或缓和的精神障碍患者,重回职场,仍会受到来自社会、来自职场同仁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据统计,我国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左右,而且正在逐年增多,精神障碍患者很难重返社会、独立生活,研究指出,出院后的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率只有15-30%,即便就业,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精神障碍患者污名不仅危害精神病患者健康,而且恶化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谐甚至社会的稳定.
西方国家对精神障碍污名的产生和发展已做出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污名干预项目,而我国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精神障碍污名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然而纵观国内精障污名干预措施,多采用义工活动、领导探望、媒体采访等社会性手段,不仅缺乏心理学的专业性参与,且干预活动的数量少,辐射窄、力度低,还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活动大多形式化.暨2006年国内首个保障精神障碍者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出现后,国内多个地方也提出了保障病愈精神障碍者有权入学就业的政策性法规,然而政策性法规只能起到法律监管的辅助作用,并不减轻职场中的污名.笔者希望通过对西方国家目前正在执行的部分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计划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达到借鉴并推广至我国职场的目的.
2 国外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现状回顾
2.1 国际层次——“心理健康急救”项目
“心理健康急救”项目于2007年始于澳大利亚,现如今已涉及16个国家.标准的心理健康急救培训课是一个每天12小时的多日工作坊,课程主要教导学员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并学习在心理健康危机期间如何减少伤害.除了培训,课程学员会得到一份实用手册,里面描述了主要的精神障碍以及相应的帮助办法、一份当地资源表和关于心理健康急救培训怎样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信息列表等.“心理健康急救”项目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场精障污名干预,它已发展到能够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的求助问题,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接受度,从而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可惜的是,尽管心理健康急救有广泛的受众,并且也已运用于工作环境中,但是,仍没有出现一个专用于职场的计划版本.
2.2 国家层次
2.2.1 “战胜忧郁”计划(澳大利亚)以及“对抗抑郁”计划(英国)
“战胜忧郁”是一项澳大利亚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提出的全国性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认识,并减少与这些障碍相关的污名.“战胜忧郁”以认识、早期干预为目的并专门为职场设计,旨在增加普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解决职场中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了解如何在干预的早期阶段帮助并影响同事,并能有效管理在团体环境中的抑郁症个体.“战胜忧郁”还将这一项目授权于英国“对抗抑郁”计划下的精神卫生中心,并提供了相同的工作坊.一些工作坊还运用了DVD案例的研究和结构性讨论来加强课程的其他内容.
2.2.2 职场心理健康计划(苏格兰)
职场心理健康计划是一项由苏格兰国家健康工作生活中心为管理者们提供的循证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促成组织的结构性变化,并不是专门针对改善污名为目标.
2.3 区域层次
2.3.1 心理的事业(澳大利亚)
“心理的事业”是一项为小型、中型企业、非国企及非营利性组织开发的计划,与其他计划相似,它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污名干预倡议,但仍是以职场中的一般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这一项目由一张60分钟的DVD光盘和指南手册构成,并附带额外的在线资源.
2.3.2 哥白尼计划:“哥白尼式转移”和“Biff怎么了?”(加拿大)
哥白尼计划旨在引导人们如何思考心理健康的改变.这个项目的主题是:(1)研究与精神障碍相关的污名,及污名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相关的相互作用的;(2)为参与者提供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知识;(3)阐明污名是与所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一部分.这些内容通过两个不同时长的工作坊来实现.总的来说,两个工作坊都使用现实生活的案例、游戏、视频、讨论的体验式学习来增加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
2.3.3 心灵事项:职场中的心理健康(加拿大)
这一项目是由一系列针对管理者的全天工作坊组成,旨在成为一项以事实、知识、并与精神障碍一起生活的人相处为基础的互动学习体验.工作坊是由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来提供关于精神障碍的知识和实例,并向管理者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法.到了总结每个部分的时候,演讲者和其他专家就会参与一场开放式的讨论并回答现场观众提问.同时,工作坊的参与者也会获得指导手册以及其他资源.
2.4 线上和出版物层次
2.4.1 脑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就业培训工具(美国)
这个在线培训工具是为帮助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患上创伤性脑损伤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重返社会而提出.这个网站尝试配备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以帮助罹患创伤性脑损伤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军人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就业培训工具本身是一种自定进度式、在线的互动计划,当雇用和与有创伤性脑损伤和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服务人员互动时,他们会提供知识和实用建议,用以减少与就业和雇佣环境这些条件相关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2.4.2 心理健康职场在线培训资源(苏格兰)
在苏格兰,除了更多传统式工作坊,也有以心理健康职场框架为基础的电子学习课程,重点在于宣传精神障碍的知识和误区,使参与者思考心理健康、并考虑心理健康在职场中的角色、以及持续的影响等.这个课程适用于希望学习更多关于职场中心理健康的人.
2.4.3 《职场中的心理健康:雇主指南》(英国)
《职场中的心理健康:雇主指南》在英国出版,是一个纸质资源包,为雇主而准备,旨在展示“雇主如何思考职场中的心理健康,才可使他们的业务和员工双双获利”.该资源包包含解决各种关于心理健康问题和职场问题的信息资料和小册子(例如,如何招募有精神障碍的人、相关法律和工作中的心理健康).
2.4.4 “健康工作”:建立心理健康职场的实用指南(新西兰)
“健康工作”是由新西兰的心理健康基金会出版的一个综合性纸质工具包.这个工具包着重于职场中的一般心理健康,涵盖了从沟通技巧到实施健康职场政策等主题.因此,这个指南的重点并不在于减少污名,而在于建立整体的心理健康职场.
3 国内精神病患者职场去污名的策略寻求
根据一项台湾行政院劳委会2007年的调查发现,15-64岁的劳动人口中,慢性精神病人就业者只占到总数的9.1%,而针对无法进入职场工作的精障者进行调查,发现多数人认为工作内容不适合(26.5%)及一般大众的刻板印象(21.1%)是造成无法进入职场的主因.鉴于污名为精神障碍患者在职场中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我们有必要致力于减少和消除精神病患者污名.由于污名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进行干预,以达到全面覆盖的效果.
3.1 宏观——社会层面
一、强化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卫生系统自身宣传体系、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网络等各种渠道,引导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并完善相应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网络,构建患者与社会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和消除精神障碍患者污名化现象.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全面审视当前的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工作,建构“全过程防范”体系;引进市场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提供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促使当前的精神病救助从生活救助向综合发展扶持转变,与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为患者再社会化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条件,进而消除其污名感;关注 “多元干预体系”建设,注重社会工作专业化与社区管理工作普遍化的有机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为精神障碍患者降低污名发挥积极作用.
三、增进民众权利意识,降低污名影响下的精神障碍患者发展系统的脆弱性.一方面通过宣传和教育,减少救助机构及工作人员提供救助时因言行不当而带给患者的污名感,消减一般社会民众与患者及其家庭交往时引发的排斥感和孤立感;另一方面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应享受的生存权、工作权、教育权等生存与发展权益,并善用网络、舆论等大众工具和法律手段争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摆脱污名影响,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微观——职场与个体层面
一、读写式培训、教导职员如何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和如何应对心理健康危机.这样可以增加职员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减少一些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态度和社会距离.
二、开设工作坊,用DVD案例研究和结构性讨论来阐述和强化课程来提高对职场中精神障碍的认识.这样可以增加帮助精神病患者求助的信心;增加与精神病的同事互动的意愿;较少对精神病的污名.
三、讨论与精神障碍有关的污名和歧视;处理雇主如何调解精神障碍员工的问题;处理组织如何创建和维持一个健康的职场问题.这样可以使职员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影响.
四、积极配合就业开拓:应成立专门组织,主动与各意向雇佣单位联络,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但开拓时也不能过分倚重雇主的爱心为出发,这样大部份的雇主都不会接受的,应让雇主了解精障者的工作能力,并承诺持续提供就业后服务来确保精障者能达到职务的需求与产值;
五、精障者人员的培训:应成立专门组织在个案进入职场前,必须透过评估确实掌握个案的职业兴趣及优劣势,再透过工作分析了解该职务的内容及需求,针对精障者不足的部分拟订策略及训练计划;在密集辅导方面,在个案开始就业的前两周到三个月须实际到职场提供服务,协助个案了解职场规定、工作流程、建立支持网络等,必要时可提供职务再设计,须与雇主讨论后在不影响整体工作运作及雇主能接受的产值范围内,做工作流程简化让案主能适应工作.
4 国内精神障碍患者职场污名干预计划的注意事项
4.1 职场环境的特殊性
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学校等地的污名研究,却鲜有职场这块的.而职场又是体现精神病患者再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是一个人心理和社会职能的重要部分,在精障者回归社会后中占用绝大多数时间.污名干预项目要围绕职场这个主题,富有职场特色,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好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问题.另外,精神障碍已经成为企业和机构的主要财务负担.例如,据估计,英国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花费约为每年260亿英镑,其中84亿英镑是由于工作缺勤,而151亿英镑是由于在工作中失去了生产力(即出勤)(Sainsbury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2007).苏格兰在精神障碍方面的经济支出估计在2009-2010年时就已经达到约107亿英镑(Scottish Association for Mental Health,2011).因此,在职场环境下狠抓精神障碍的污名干预也是具有极高的经济意义的.
4.2 执行上坚定性
国内对于精神障碍污名的研究多集中于污名研究进展和理论研究,鲜有从污名干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其中又多为医学护理视角和大众传媒视角,没有从职场的视角来研究精神障碍污名干预的指导性项目.在此也倡议,国家政府和污名领域的相关学者要引起对这方面的重视,切记浮于形式,狠抓落实.而计划也不能是随便的计划,是要系统严谨经过专业审核的计划.也就是说,我们的计划要专业性、科学性,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浮于形式,或只是一些爱心公益人士自发举办的活动.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Andrew C.H. Szeto, Keith S. Dobson, Reducing the stigma of mental disorders at work: A review of current workplace anti-stigma intervention programs.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2010(10):41-56.
〔2〕Chung K.F.,Wong M.C.Experience of Stigma Among Chinese Mental Health Patients in Hong Kong[J].Psychiatric Bulletin,2004,(28):451-454.
〔3〕Hossain, D., Gorman, D., & Eley, R. (2009). Enhanc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dvisory and extension agents in mental health issues of farmers. Australasian Psychiatry, 17(Supplement), 116–120.
〔4〕王芳,郑瑞强.精神病患者污名现象解析与去污名化策略探讨[J].观点视角,2013.
〔5〕余远娜.媒体精神病报道现状分析——以2008年《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为例.2012.
〔6〕赵昆陆.台湾精神障碍者社区化就业服务品质评估与成效关系探讨[D]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职能治疗学系暨研究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