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浅谈贵州马尾绣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

吴红梅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凝结与浓缩.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今天,如何传承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使用和技艺,分析了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旅游商品化促进贵州马尾绣的传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非物质文虎遗产;马尾绣;传承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4-02

马尾绣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贵州水族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看作是现代刺绣的“活化石”.贵州三都水族的刺绣不仅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刺绣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族的民俗、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水族的马尾绣的使用功能不断弱化,传统艺人的逐渐消失,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岌岌可危.

1 马尾绣的使用及制作工艺

1.1 马尾绣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使用

马尾绣在水族人们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水族人们的生活礼仪,还对水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在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其外婆或者亲戚在探视新生儿时,要送上代表富贵吉祥的马尾绣背带,如此厚礼只有在生育第一个孩子才能享受,此后都不会再送,即便以后改嫁,也不再有如此待遇,而且马尾绣背带经久耐用,这个背带一直用到孩子长大成人[1],因而马尾绣背带具有特殊的意义.

马尾绣的绣品多是以花、鸟、虫、鱼等图案刺绣在服饰、背带上,继而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刺绣的图案,不仅体现了水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他们的原始图腾崇拜,更为重要的是它表达了水族人自己的情感世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2 马尾绣的制作工艺

马尾绣的制作材料有马尾毛、丝线、棉线、植物纤维土布等.马尾绣必须用马尾作绣花原材料.其制作方法,是将马尾丝和白色丝线缠绕在一起,使其合体成为白色绣花线,而后在将白色绣花线刺绣在剪纸纹样的轮廓上,在中间的部位,添置约10根的彩线编制的扁线.刺绣工具为针、底针、剪刀,她通过针法技巧和单线色彩相嵌交错进行绣作的一种手工平面造型艺术.马尾绣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包括捻、扎、编、结、挑、填、绣等七种形式,巧妙地把股绣、盘绣、平绣、戳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中共有五十多道工序,其基本步骤包括如下六步(马尾绣民间艺人韦桃花提供)[2]:依次是制作马尾线,固定框架图案“填心”,镶边,订“金钱”,最后是装订.由于马尾绣的每一步都是必须人工手工制作,工序比较细致复杂,为方便起见,人们都分解成小片来制作,只有待每一片都完工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马尾绣制品[3].

2 当今马尾绣制作工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传统服饰中重要成分之一,以前,水族人们庆祝盛大节日时采用水族马尾绣工艺制作的盛装.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穿着习惯的改变,马尾绣制品在水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步缩小.同时由于制作马尾绣背带费时费力,价格昂贵,以至于只有较富裕的家庭才会使用纯正的马尾绣背带,使得马尾绣的使用功能在不断的弱化.从而引发了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马尾绣在传承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1 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据学者们在黔南水族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马尾绣是水族在特定的生活方式下,展现出来的一种刺绣艺术,象征着家庭富裕和水族姑娘的心灵手巧,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费方式的改变,马尾绣已不在被人们普遍使用,因此马尾绣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传承人也逐渐断层化.马尾绣技艺濒临失传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在早期马尾绣技艺都是老年妇女,她们的传授方式都是世代相传,她们持有的技艺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水族人们的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马尾绣的使用功能在不断的弱化,一些老技人的手艺还没有传承下来就已经辞世,现存的一些也是极少数老年妇女,而且现代的水族姑娘受到审美观念的影响,大多不愿意学习马尾绣技艺.其二由于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虽然还存在马尾绣制品,但是现在的工艺质量水平很低,马尾绣的丝线少之又少,这样更加加剧了马尾绣的传承问题,会马尾绣技艺不在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使得会马尾绣的人的生活不能得到很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因而继承人断层化越来越严重.

2.2 得到政府的重视,但未能有效促进传承

马尾绣这种特殊的民间工艺,其越来越得到多方的重视.从2004年起三都县就开发马尾绣产品,并多次在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展出,但由于只限于袖背带、围腰、翘尖鞋、童帽等民间刺绣工艺品的使用范围不大,也缺乏创新产品来提高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其销售利益不大.即2006年马尾绣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2006年,贵州省在大力开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又举办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大赛上水族民间工艺马尾绣制品获得了特等奖.其制作者韦桃花以比赛获得5万元的奖金作为本金,开了一家“水族马尾绣工艺品经营部”,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收益不大.从目前传承的现状来看,如果没有旅游的刺激,水族马尾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失传的威胁,当地政府也在加大马尾绣旅游商品的开发,但水族马尾绣的产业化道路刚刚起步,面临着经验缺乏、市场开拓、品牌建立等多方面问题.

3 旅游促进马尾绣制作工艺的传承

在民族文化已成时尚的今天,民族地区风情游、文化游蔚然跃入人们的视野.水族文化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海宾客,走进水乡,古朴的民族迎宾风俗、精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庄严肃穆的祭祖仪式深受游客的青睐,水族的民族工艺品马尾绣也惹游客喜爱.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濒临消亡边缘的水族马尾绣绝活也悄然兴起.由于古老马尾绣的工艺独特,工艺品精美绝伦,深深地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对此,我们把握应该旅游这一契机,来促进马尾绣的传承

3.1 通过开发旅游商品唤醒人们对马尾绣文化的民族自觉参与意识

马尾绣旅游商品的开发,一方面通过马尾绣技艺的复苏传承和在创造,唤起了水族人们的民族自觉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旅游者通过旅游商品的附带价值可以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对水族这一变样文化进行重新的再认识和再评价,这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在2010年12月28日,贵州在水族人聚集的地区三都县姑引村挂牌了马尾绣的传承基地.姑引村距县城仅27公里,是一个有250户、近1200人的水族村寨,这里的马尾绣传承保护比较完好.三都县副县长顾海燕提到,在发展马尾绣旅游商品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姑引村为起点,继而带动周边的村寨,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培训一些新的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开发利用马尾绣发展旅游商品,使其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三都县在28日还给163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颁发证书,其中,马尾绣的传承人就有56人,是所有项目中比重最大的.同年12月,中国水族马尾绣省级传承人宋水仙的“民族民间藏品展”正是挂牌,1600多件精心收藏的水族马尾绣、水书及水族生产生活用品,正式成为宋水仙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族木楼里永久展出.2007年,三都县中和镇成立了马尾绣协会,目前这个协会有300多名水族女性,最小的十七八岁.2010年10月,三洞乡板龙村的水族妇女们也自发成立了自己的马尾绣协会,80名会员互相交流和学习马尾绣技艺.游客们对马尾绣旅游商品的喜爱和高度赞赏引起了越来越多当地居民对马尾绣的重视,继而重拾这一独特技艺并加以宣传保护成为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3.2 旅游开发丰富了马尾绣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中所创作出来的宝贵文化精神财富,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逐渐脱离其生存的空间和失去本真的使用功能.马尾绣是“刺绣艺术中的活化石”,由于传承人的断层和功能的弱化,它慢慢的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化,然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开发的旅游商品,是原来的文化遗产的功能再度重现和再创造,填补了价值缺失的空白,也引导了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中来,从而提高了马尾绣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三都县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水族马尾绣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并大力扶持马尾绣旅游商品的发展.三都县文化馆已经注册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凤之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即公司主要负责马尾绣的宣传、销售,农户负责制作.公司请水族马尾绣资深艺人或者美术师画好图案,交给农户制作.这样广大水族妇女又开始重新学起了马尾刺绣,并将马尾绣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服饰和饰品等领域.

4 小结

贵州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的发展中得到传承,同时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商品的原真性与商业性的对立,我们应通过它们之间相互调整使民族文化的商业化适应[1].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旅游商品化的外部作用影响了当地的文化,而应该把它看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如果当地居民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民族文化旅游的命脉,那么旅游商品化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复兴,遗产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得到保护.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正荣,马俐.贵州少数民族背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2〕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韦章炳.神奇的水族民间工艺[C].袁昌文.秀水三都.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30.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