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构建能力递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成亚玲1,蒋书同2,谭爱平1,胡汉辉1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8;

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分析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病,提出动态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阐述构建完善合理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能力递进: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68-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递进课程研究”( ZJB2012072)。

第一作者简介:成亚玲,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13063052@qq.com。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对口就业难的局面,造成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大量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完全对口工作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基于“学科(或知识)本位”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鉴于学科本位主义存在的弊病,我们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思想,对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融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倡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学习者或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考核建立必要的基本规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岗位练技能,全面推进“三阶段、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阶段:前两学年,依托校内学习环境,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相融合,达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目的。第二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真实项目实战相融合,做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景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做考一体化,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变。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全面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培养职场意识,达成就业意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融合,实现从准员工到员工的蜕变。

2 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要求毕业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精神素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合理、完善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能力递进课程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教学框架。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在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两类课程。课题体系在纵向方面由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等文化基本素养教育向人文素质拓展训练递进;职业能力训练由基本职业能力向岗位核心能力再向职业拓展能力递进。基本职业能力属于职业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有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规律和通用标准。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一定岗位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设计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具备反思和革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在横向方面按照成长认知规律、职业能力递增的方式合理设计教学项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改革与课程重构,构筑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全过程。

2.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故障诊断与排除、小型局域网组建及文档排版等能力。校企共同完善基于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核心课程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2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我们精心遴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内容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项目载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所需知识技能融合进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3 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教学模块,基于作品(产品)设计训练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采用“递进式”方式进行设计,课程教学任务按适度递增的方式设置。以行为导向为主,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提高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资料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处理能力、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评估能力。

如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递进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习认知过程及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优化重构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4个教学项目,如图3所示。

3 专业课程的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分层递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3.1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实践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

3.2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同时结合翻转课堂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1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项目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1)提出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课前设计好教学项目,即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活动时下发项目教学任务单。

(2)分析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对项目教学任务单进行交流信息与相互讨论,并提出完成项目的初步思路。

(3)项目分工与实施方案编制:根据项目教学任务单及需求分析,初步确定项目解决方案,然后经教师检查后,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

(4)分工协作与实施任务: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每位组员轮流负责项目团队中的各个岗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担任不同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项目展示、总结:项目完成后,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介绍项目的分工、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和项目结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项目小组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提问和点评。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以上5个环节构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重复或简化。

3.2.2 翻转课堂教学法

部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微型课程体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其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每个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满足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人人皆能学、处处皆能学、时时皆能学”的愿景。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进行学习(个陛化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3.2.3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如在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扮演网络工程师又扮演客户等角色,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多角色工作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等方面能力。

3.2.4分组讨论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考核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权数见表1。

4 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我们基于“能力本位”(或能力递进)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专业拓展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岗位化,有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对接IT产业,融人行业,服务企业,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魏星,李志远,刘建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190-191.

[2]许丽婷,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149-150.

[3]谭爱平,陈超,杨幸.基于装备制造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40-144.

[4]张宁林.侯冬梅,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3): 89-92.

[5]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152-154.

[6]孙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253-254.

[7]李伟明.浅述职业学校高职学生技能的递进式教育[J].信息通信,2012(2): 279-280.

[8]陈晓兵,多层次递进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180-182.

[9]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70-76.

[10]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112-117.

[11]谭爱平,胡汉辉,高职网络互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5): 95-96.

[12]吴志强,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6): 66-68.

(编辑:郭田珍)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