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平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阐述了“高校宿舍交往空间”的含义及建立的意义,调查并分析了高校宿舍现状,最终提出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的几点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宿舍;大学生;交往空间;第二课堂
0 前言
自1999年教育部推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政策以来,到2014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员约有2468.1万人。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居住交往环境应引起重视。本文主要从目前高校宿舍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经验并结合大学生自身需求,提出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的建议。
1 高校宿舍交往空间的含义
“交往空间”,从字面来理解,就是用于人际交流或进行活动的空间。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建筑的户外活动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他认为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产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大;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需要参与的意愿,受外部条件制约大;“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其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这点对于室内公共活动同样适用。“高校宿舍交往空间”,主要侧重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设计供大学生进行活动的空间,空间形式主要以积极开放、活泼自由为主。
2 交往空间建立的意义
交往空间,是一种积极的空间。若在高校宿舍中引入“交往空间”必定会促进大学生的积极交往,有效改善居住环境。高校宿舍最为一种服务于大学生的居住类型,是校园中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天呆在宿舍。可见,宿舍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学到课本里无法学习的社会技能。
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有利于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宿舍不能停留在“休息”这一浅层次,必须深刻思考交往空间的建立,丰富“第二课堂”,为促进校园的发展助力。
3 高校宿舍交往空间的现状及分析
对于高校交往空间的探究,首先,必须从空间的主要活动者——“大学生”入手。
3.1 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相近,热爱生活,思想开放,充满活力,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心理和生理需求。
3.1.1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8~30岁,这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刻,也是渴望与别人有更多思想上交流的时期。同时,现代人尤其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压力,更渴望与别人倾诉交往。
3.1.2 大学生的生活特点
从学校管理上来看,固定的上课及吃饭活动时间,使大学生的生活具有规律性及时段性。然而,这样的特点加之高校公共空间的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流的峰值,这使不少同学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进行交往活动。
3.2 宿舍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对西安市的几所高校宿舍楼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西安市高校宿舍楼存在相同的缺点:宿舍功能单一,环境差,空间趣味性差,缺乏交往空间,学生们之间交往很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少。
下面以某高校宿舍楼进行详细分析:
3.2.1 平面形式
该高校宿舍平面为长廊式,如图1所示,这种宿舍形式,走道在中间,两侧布置房间,通风采光比较差,且居住学生多,学生来往活动噪声大,相互间的干扰大。这种宿舍形式仅满足了居住的需求,功能单一,对促进学生交往没有任何益处。
3.2.2 空间品质
近端式带型走道,如图2所示,走道细长,光线昏暗,空间品质差。学生不愿意在此空间中停留,走道仅仅作为交通空间使用,降低了学生之间的偶遇几率,且学生不愿在此空间发生交往。
3.3 小结
可见,目前的高校宿舍,这与大学生的特点不相符,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校园活泼向上的氛围。
4 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宿舍的调查分析,基于整个校园未来的发展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对未来高校宿舍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平面的灵活性,增强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假设交往空间并不易到达,则空间的使用率就很低。因此交往空间的可达性决定了交往活动是否发生。所以在平面布局时我们必须灵活布置。有些宿舍尽管在尽端设置了交往空间,但是由于走廊又细又长,让人感觉很远,可达性很低。因而我们应该统筹考虑,权衡中部的与尽端的,开放的与半开放的,矩形的与曲线形的平面形式,提高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4.2 提高功能的多样性,打破交往形式的局限性
基于目前高校宿舍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现状,高校宿舍承担的并不仅是“提供住宿”的功能,已经演变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们每天有14-17小时在宿舍度过,他们需要在此弥补第一课堂的缺失,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锻炼进入社会的能力。因此,未来我们应在宿舍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社交性场所,例如,书吧、咖啡饮品等休闲功能。
功能上的多种多样,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以往单纯交流的局限性。
4.3 优化空间的亲切性,增加交往空间的舒适性
虽然交往空间的方便可达是学生交往的先决条件,但是良好交往活动的产生光靠空间的可达还是不够的。
尺度适宜的空间,才更能吸引人流,诱发深层次的交往活动。然而合适的尺度是设计师需要去整体考量的,比如说走道的长度、高宽比;交往空间的采光、通风,可供观赏点的布置,绿化景观的设置,座椅的摆放等。
学生在空间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的舒适性都决定着交往活动的产生及持续的时间。总之,交往空间的亲切性决定了交往空间的舒适性,交往空间的舒适性决定了交往的深度。
4.4 增加空间的归属感,提高交往空间的有效性
虽说交往空间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但归属感的营造也不容忽视。这看似矛盾,但都是依据空间的使用者——“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来的。简言之就是“私密的交往空间”。
归属感的营造大多通过围合达到,但对于公共空间的来说,半围合或景观家具的遮挡更加适宜。这种归属感给学生自在、放松、安全的心理暗示,将大大提高的交往空间的品质和有效性。
5 总结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而高校宿舍楼中的交往空间的营造对整个校园的良好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越发不同。高校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应该与时俱进。建筑师在设计时也必须将交往空间的设计考虑其中,争取让公共交往空间促进大学生们的良性交往,促进整个校园乃至社会的蓬勃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7-79.
[2]杨光.自由浪漫的休闲区域/高校宿舍同享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10.
[3]张曦.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有效性设计方法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1.
[4]张静,魏利军.高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9-07-10.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