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沟通式学生教育管理:特征、现状与完善

张媛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 高校沟通式教育管理基本模式是教育管理主体利用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处理实现教育管理的过程。沟通式教育管理突出强调教育管理主客体信息的传达反馈以及结果反应,具有教育管理过程的互动性,教育管理目标的隐藏性和教育管理手段的媒介化特征。目前沟通式教育管理的现状表现为教育管理客体主体意识强烈,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呈现多元化以及教育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但也存在着功能分化尚待加强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构建立体式沟通渠道,促进沟通式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分化和规范沟通式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等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沟通式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主体;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04?03

如今的大学校园95 后的身影已经渐渐多了起来。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加鲜明的特点,个性张扬、思想前卫、行为大胆,这与他们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95 后出生和成长在经济水平飞速提高、社会阶层迅速变革、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三速时代”,他们成熟独立较早但依赖性强,自我意识强烈但合作性差、信息知识丰富但分辨力弱[1]。这些“新特点”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管理是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过程[2]。从微观的层面来看是学校内部的管理,教学、科研、后勤,以及班级和教学过程内部的管理都是教育管理的一部分[3]。本文正是从微观的层面进行分析。教育管理目前已经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行政手段的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过渡。沟通式教育管理基本模式可以在此基础上基本表述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向管理客体输入信息,管理客体反馈信息反应结果后,教育管理主体经过对信息结果的加工和处理,再反馈给管理客体,如此反复交换信息实现教育管理的一个过程。沟通式教育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教育管理只注意到了教育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影响,而忽视了管理客体在交流中的信息传达反馈,沟通式教育管理则突出强调了双方信息的传达反馈过程以及结果反应[4]。所以,沟通式教育管理更为全面、客观、完整。

一、沟通式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教育管理过程的互动性

“沟通不是射箭,而是建立为达到某一结果所设计的动态过程。”[5]沟通式教育管理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而且是教育过程。通过对管理客体信息的输入,引起一个反应,再根据反应更新信息输入,再引起一个新的反应,从而达到信息交换,实现管理的过程。以往的教育管理更多注重教育主体信息的强势输入,管理客体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做出的回应,单向性明显。沟通式教育管理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建立起了沟通桥梁,管理主体对从管理客体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决策,成型后回馈给管理客体,视客体反应再为下一次的回馈做准备。信息在交换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和利用,从而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二)教育管理目标的隐藏性

教育管理目标是教育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期望收到的效果[6]。传统教育管理目标往往在教育管理实施之前就已经制定,可以分阶段而且很明晰。因此具体的教育管理实施过程目的性很强。沟通式教育管理通过大量的信息加工、处理、反馈和交换,强调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于“潜移默化”中达成教育目标,从而使教育目标在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暂时隐藏起来,变得不太明显,同时又没有弱化教育管理的目标。通过教育目的的暂时隐藏,管理客体在信息交换中自然会对管理主体产生一定的信任,肯定管理主体的存在。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得以通融,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协调。

(三)教育管理手段的媒介化

管理主体的沟通式教育管理可以通过面对面的约谈、电话以及短信等形式进行,也可由管理客体主动发起的一次偶尔见面寒暄开始;同时也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尤其是利用现代网络,以及飞信、微信、人人等社交媒体扩大教育管理的影响范围。这对于教育管理决策制定有很大的参考和修正作用。所以,广泛、通达的信息传输渠道处在沟通式教育管理的核心地位。

二、沟通式教育管理实施现状

(一)管理客体主体意识强烈

自从90 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以来,作为沟通式教育管理的客体,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据研究表明,90 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和行为相对来讲都比较成熟,但是心理比较脆弱,对别人的依赖性也较强,他们追求自我存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社会责任感偏弱,功利性较强[7]。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表达意愿,要求管理主体做回应的心理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也有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强烈愿望。据调查,仅有4.1%的学生认为参与学生管理没有意义,而这4.1%的人全集中在大四[8]。因此,在学生个人意愿表达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之下,管理主体应当做出积极的调整,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接受来自客体的信息传达以及向客体反馈信息时注意维护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沟通式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呈现多元化

沟通式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日趋多元,主要包括以下的几种方式。

1. 基层管理者对学生的直接式教育管理

基层管理者作为每天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倾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反应,并且第一时间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反馈。同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开展和实施的方法也比较多样,他们可以以宿舍、班级、专业、年级和学院为载体,充分利用宿舍走访、班会以及支援活动等,通过与学生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实现沟通式教育管理。这种方式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能最大限度避免信息衰减和损耗。

2. 中高层管理者对学生的间接式或直接式教育管理

中高层管理者相比较基层管理者而言,与学生正面接触的机会较少,大多通过与基层管理者的信息交换,进而指导实现对学生的间接式教育管理,但也可通过一些见面会或大型的活动进行直接式的管理。两种沟通式教育管理的结合使得沟通桥梁较多,且沟通渠道较宽,也有利于多方信息的综合,实现充分的沟通。

3. 现代多媒体手段介入下的互动式教育管理

网络的普遍和通达为沟通式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学校官网便于一些信息的发布和搜集,社会网络可以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微信等新兴社交手段的出现则使得信息传递更为快捷。网络媒体介入下的教育管理使得沟通更加通畅,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受众面更加普及。

4. 指导下的学生参与的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作为管理客体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管理当中来,通过学生会、各大社团和班委会等主要形式,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自我教育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学校和学院的管理主体给与一些政策和方针指导,引导学生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动态指导和交流的过程中,洞察小群体内的存在的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

(三)沟通式教育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但功能分化尚待加强

如图1 所示,沟通式教育管理的系统由教育管理主体、教育管理客体和信息交换媒介三部分组成,教育管理主体依照管理层次的高低又可以分为学生自治管理、基层管理和中高层管理。教育管理客体按照具体管理内容划分可分为客体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支援管理和提高管理(包括提供指导、培训、讲座、国际交流等)。

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主体通过丰富沟通网络,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畅通多层沟通渠道等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沟通式教育管理系统。但是沟通式教育管理系统功能分化还尚未完全,教育管理主体间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重叠,具体事务管理分工不明晰,容易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扯皮,给教育管理客体造成了困扰。

三、沟通式教育管理的健全和完善

(一)利用多种沟通形式,构建立体式沟通渠道

针对教育管理客体强烈的个人意愿表达诉求,教育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多条纵横的立体式沟通渠道,减少渠道中的障碍,扩大信息交换的容量,加强与管理客体之间的交流,同时注意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免损伤和打击客体反映诉求的积极性。其次,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大量利用新兴媒体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多方面获取来自学生的信息,同时尽量减少信息传送的层级,避免信息的损耗和衰减,提高信息的真实度,真正实现与学生之间的“零接触”。

再次,拓宽信息交流平台,创建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还能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综合了解,同时也要借助学生社团扩大信息的采纳量。信息收集完毕后,要做好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及时给与反馈,实现对学生的实时、动态教育管理。与此同时,还要维护信息交换的正规途径,避免一些非正式渠道对客体的骚扰。

(二)促进沟通式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分化

明晰高校内部不同教育管理主体的职能是促进教育管理系统功能分化的前提,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权责划分。具体来讲,首先要从教育管理层级,包括上下级管理和同级管理部门两条线出发,明确规定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权责,特别是尽量减少同级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和交叉,以工作指南和工作办法的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其次,教育管理主体既为教育主体,又为服务主体,所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具体管理内容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可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涉及到的不同领域,同时结合高等教育三大职能进行划分。笔者认为可以从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划分将管理部门分为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支援管理和提高管理四大块。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和支援管理体现学生培养,提高管理则体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些大的领域还可进行进一步细分。例如,提高管理属于教育管理范围内涉及方面比较广泛的管理,具体可以包括学生在校参加的各类培训、讲座、二学历、参与科研、国际交流、就业指导等方面。通过促进部门间功能分化,减少多头管理,提高教育管理沟通效率,从而降低教育管理成本。

再次,形成扁平化教育管理模式,减少教育管理层级,可以增加同学生直接见面沟通的机会,降低信息交流的衰减和损耗,扩大信息交流的接触面,有利于沟通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

(三)规范沟通式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由于沟通式教育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沟通不畅、信息损耗大、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针对学生的一些诉求,在运行上还远不能快速、实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基于此要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首先,要维护沟通过程中学生以及学生团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的声音“原汁原味”地传上来,教育管理层的声音才能“有的放矢”地传下去,如此往返,形成健康的运行机制。这样一来沟通信息的处理更加高效。

其次,还要加强教育管理层内部的沟通管理,定期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防止因为信息闭塞造成的重复和多头教育管理,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一些涉及到学生内部的信息采集(除涉及个人隐私信息除外)可以实现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并建立相应档案,防止出现回复学生信息时出现的资源盲区;建立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沟通式教育管理系统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有及时的反应和调整;中高层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对基层教育管理者的监督,建立多条信息通达渠道,避免出现因倾听单方声音导致的管理决策失误,对于基层管理者出现的声音“故意遗漏”,要给与相应的处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宝君.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 彭克宏主编,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802.

[3] 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67.

[4] 周闻鹏.农民沟通式政治参与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2.

[5] Hattersley,Michael E.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6:146-147.

[6] 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8.

[7] 李晨.基于90 后大学生新特点的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8-29.

[8] 修丽娟.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29.

[编辑:何彩章]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