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别让劳模工作室成空架子

王建

去年下半年始,全国总工会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协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普遍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能源化工、采矿、金属冶炼、建筑、高新产业及服务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壮大。

大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积极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劳模“传帮带”,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高师带徒等活动,带领和推动广大职工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

但是,一些工作室建起来了,也正常运转,但显然还没能领悟“创新前沿和人才培养”的精髓。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职工群众认为当前工作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在首位的是“概念不够清晰,要发挥的作用、实现的功能、应承担的任务、应具备的职能职责等,定义还较为模糊”,其次是“单位急于看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成效,难以支持长远发展和短期难见效的项目,对于劳模及成员职工的支持力度也有限,影响了工作室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还有“工作室活动较为单一,创新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已建立的工作室大多数过于独立,缺乏交流,未能形成技术信息传递网络,闭门造车模式严重”等。

更有很不好的一个现象:腾出房间高调装修,悬挂工作室牌匾,管理制度、工作规划和荣誉榜“上墙”,摆放桌椅板凳、电脑、打印机,之后房门一锁,尘埃落定。上级检查验收、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匆忙组织人员打扫工作室周边卫生、写作班子加班延点“写”事迹材料。

在企业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开设学习交流、技术创新平台,却让这个科技“孵化器”沦为摆设,没人使用的空架子,显示一些部门并未及时跟上力度大、进展快、成效明显的顶层设计。尽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基层也是热词,许多地方动作不少,但坦率说,好多是表面热闹。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扩大劳模社会影响的一面镜子。建了不管不问、推行有气无力,折射的是对科学发展观和民意的漠视,也反映出个别单位部门执行力的孱弱。有些地方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只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只为应付各类检查;有的则纯粹是哄领导、摆样子、骗职工;还有的是办事效率低下、缺乏对这块牌子的敬畏,太让劳模伤心、让职工失望。

“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源、时时是创新之机”的职工创新沃土,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交相辉映”,正是题中之义。因此,对那些成为摆设的工作室,追责、督导、校正,在今天实在很有必要。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