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分组教学的设计细节探索——以营销技能训练为例

文/孙黎

摘要:分组教学的优势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特别是在营销技能训练中常被用到。然而组员之间交流少、学生人数差异等原因导致课堂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分组教学法中,教师要关注设计的细节,从成员搭配、人数分配、组内分工、成绩评价等方面着手,以使分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推销训练 分组教学 设计细节

一、分组教学法中的常见问题

1.合作交流不多,使分组流于形式

学生间良好的互助、互动是小组学习成功的基础。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发现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慢一拍”,而基础较好且反应快的学生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学困生”往往有自卑心理,他们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中默不做声,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这些现象导致小组学习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2.学生人数差异大,造成分组困难多

一是分组时学生人数不能正好除尽,例如:全班51人,无论如何分组都将有一人剩余,此人怎么办?许多老师往往把这位学生随意地插到某个小组里,这直接导致了小组间人数的不均衡;二是由于职业学校专业的差异性,各班级人数差异较大,从学校来看,最多的班级达50余人,最少的班级有20人左右。按学生数55人计算,如果每组为5人,全班即可分为11组,这导致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全面观察学生,受课堂时间限制也无法一一评价和指导。

3.组内分工不明,导致参与不均衡

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小组活动时表现形式为少数人参与讨论学习,多数人一语不发。小组讨论学习时,基础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发言的还是那一两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讨论学习的仍只是平时活跃的那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游离于整个讨论学习过程之外,这样与不分组没有什么区别,还是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4.以组为单位评价,个别“滥竽充数”

分组学习的结果往往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成果或报告,这份成果的分数将成为小组成员每一个人的分数。在教学中,往往执笔写报告或者负责汇总的学生最后成了真正的任务完成者,其他成员参与度不一,甚至还有丝毫不参与的现象。长此以往,组长或者执笔者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付出,而大家一起收获,这样使他们工作积极性降低。而“滥竽充数”者发现,自己可以不劳而获,就越发不愿参与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推诿,没人愿意挑担子组织组内活动。

二、分组教学中的设计细节

基于以上四类常见问题,为了在营销技能训练中更好地使用分组教学法,教师在分组教学设计中应关注以下细节。

1.优势互补、个性搭配,增强组内交流与合作

分组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使组内的异质,为成员互相帮助提供更多的资源,使组间的同质,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分组的基础,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性别等方面着手。

(1)多途径了解学生,为分组做好准备。在了解学生的方法中,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我介绍法。全班同学可通过书面、上台发言等形式对自己进行自我介绍,这是一个重新审视自我、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同时可以让教师及同学相互了解。

二是走访调查法。教师通过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教育环境、学生成长经历等方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这些情况,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在分组中进行异质搭配。例如,在“分销渠道”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商,因此,如果在每个组中安排有经商背景家庭的孩子,将有利于课堂中案例的探讨。例如,在一次家访中教师发现,一名男生家里是生产羽绒服的,他平时休息常帮父亲料理一些业务。因此在学习“分销渠道”时,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以羽绒服的销售渠道为例侃侃而谈,让同组成员十分佩服。

三是进行个性测试。参照心理学中的心理测试,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再根据异质的要求,进行性格互补的搭配。

(2)团队游戏增进交流,打造融洽的组员关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适时开展增进班级成员关系的活动,让同学之间增进感情和交流,将市场营销中的团队建设游戏引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游戏“风中劲草”,具体操作如下。

形式:8人一组为最佳。

时间:15~20分钟。

材料及场地:不需要材料,空地。

操作程序:

①教师让每组学生围成一个向心圆,教师站在中央做示范。

②教师双手绕在胸前,做出以下的沟通对话。

教师:“我叫……(自己的名字),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没有?”

全体团队成员回答:“准备好了。”

教师:“我倒了?” 全体团队成员:“倒吧!”

③这时教师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团队成员的手中。这时团队成员把教师顺时针推动两圈。

④在教师做完示范之后,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要试一试。

有关讨论:①该游戏最难的地方是哪里,下次你会怎样改进。

②在活动过程中,你感觉团队的合作精神怎样,是否有信任感。

通过此游戏的体验,帮助小组成员间建立信任,增强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信心,并通过游戏体会到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树立信心的基础。

2.多余不多、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分组人数

(1)人数不能平均分时,安排好“多余”的学生很重要。在分组中,我们常常碰到人数不能均分的情况,这时把学生插到任意组中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效果不佳。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定位“多余”的学生,让“多余”变成很重要。例如,可以让他们当观察员,为各个小组打分;也可以让他们当裁判,在小组竞争有争议时进行裁决;还可以作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搜集课前课后材料等。总之,这样可以在不打乱分组的情况下,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2)40人以上的大班级,可以利用“小师傅”来辅助教师。班级人数多,必然导致分组多和教师照顾不过来的情况。这时,可以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的少部分学生,进行课前辅导,让他们更快掌握知识。在课堂上,他们能够已经或较早完成任务,这时他们可以充当“小老师”为各个小组进行疑难解答。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小老师”能以同龄更易接受的思维来辅导同学,有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行动方式比教师更有效。

例如,在“现场推销”教学中,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参加过技能节“模拟推销”的比赛,他们对现场推销的环节十分熟悉,完全可以指导组内同学进行模拟训练;他们还熟悉推销的语言表达、形体表达,可以为组员做出示范。

(3)为激发思维的创新,各小组可实行动态组合。在分组后,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或完成某一任务后,各组成员间要进行个别调整,如将a组个别学生调到b组,将b组个别学生调到c组。这样不同成员的组合,能给组员带来新鲜感,更能在活动中产生出新的想法。

3.分解任务、明确分工,实现人人有事做

分组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人人参与,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分工。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有分解后的小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

(1)按工作任务可以把组内成员分为:组织者、记录员、操作员、汇报人等。组织者通常由组长担任,他需要为组内成员分工并明确具体的任务;记录员需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小组活动情况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操作员可以是多个,分别负责不同的环节,他们动手能力强,敢于尝试;汇报员需要有较好的归纳与总结能力,同时还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人人参与。

(2)结合“拼图法”教学模式,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把组员确定为不同问题的组长。例如,在一堂“商务洽谈会议安排”的实操课中,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编写会议邀请函、制作参会人员签到表及通讯录、会场布置、会议用餐安排。各小组根据以上任务,分别安排组内4名学生负责完成。在操作过程中,组长可以和其他组同任务成员交流。在操作完成后,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与组内成员交流,最终通过学习与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4.个人、集体、综合考虑,合理评价组员成绩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还可展示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职业精神。在评价时要考虑个人与集体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一是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给予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二是根据各组的协作意识、组员的参与程度等项目对各组的团队合作情况进行评价。三是根据分工,对组员个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因组长有指导组员完成工作的任务,因此他的得分应是小组的平均分加上他自己得分的平均分。具体可采用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在“顾客资格鉴定”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评分表。

综上所述,在营销训练中使用分组教学,可以增强训练效果,便于学生真正掌握营销技能。但要想人人参与、人人提高,必须要注意分组细节的设计,如成员搭配、人数分配、组内分工、成绩评价等,否则分组教学将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技工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