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陈荣秋:我的生命我做主

文/安琪 摄影/柳宗游

癌症是不是医学无法攻克的绝症?它能否靠人体的自愈能力修复?华中科技大学的陈荣秋教授,年近七旬,用他自己的切身经历,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他从检出癌症时对医院的绝对信任,到对化、放疗等治疗手段的怀疑,再到后来自己决定终止化疗、放疗,到最后的彻底康复,用一个奇迹完成了对淋巴癌的超越。

陈荣秋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突如其来的淋巴癌

2008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一年一度的体检中,医生发现陈荣秋的脖子比较粗,很仔细地摸了摸,说淋巴或者甲状腺可能有问题。陈荣秋当时不以为然,心想:“我的脖子一向比较粗!会有什么问题?”医生开了检查单,要他立即去做彩超检查。

在陆军总医院做了同位素检查,得出的结果是“甲状腺癌”。这个结果完全出乎陈荣秋的意料!他觉得自己身体一向很好,怎么可能得癌呢7随后他到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做进一步诊断,做了颈部磁共振、肝胆B超、腹部透视、甲状腺磁共振等项检查,同陆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一致。

12月1日,陈荣秋做了手术,将颈部右边甲状腺、左锁骨淋巴结和中央组淋巴结全部切除,并将组织冰冻切片送检。手术进行了三个半小时,采取”全麻”。最后的确诊结果为“霍氏淋巴瘤三期”。淋巴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它能防止外界的细菌感染且能回收体内的垃圾与毒素,并把它们排出体外,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道屏障。淋巴瘤的可怕,在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不像其他的恶性肿瘤可以切除,因而对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依靠化疗。陈荣秋的病已是“三期”,三期意味着淋巴瘤已发展到了腹股沟。

确诊后,在哪个科室治疗成了一道难题:肿瘤科医生说他们治疗癌症最专业,治疗肿瘤的技术水平高,治疗过的肿瘤病人多,经验丰富;内科医生讲,年龄大的人在化疗过程中容易导致肝、肾、心脏等脏器的损害,他们会全面考虑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治疗;外科医生认为,他们不仅能做手术,化疗也能做,而且刚在外科做完手术,都不用换病房折腾。经过综合考虑,陈荣秋决定还是在内科做化疗。事后他感觉,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每次化疗后都用些保肝、肾的药物,使身体维持在比较好的状态,免疫力得到保护,体重也没有减轻太多。

之后在长达五个半月的时间内,陈荣秋一共进行了12次化疗。这期间他经历了白细胞减少、掉头发、高烧、带状疱疹,甚至脑萎缩的轮番折磨,终于坚持完成了12次的化疗任务。

2009年6月5日,陈荣秋听到电视中传来央视主播罗京因淋巴瘤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震惊。6月26日,陈荣秋的检查结果表明:纵隔内气管右前、气管前腔静脉后及右肺门的淋巴结增大了!这大大打击了他的信心,开始破除对化疗的迷信,怀疑连续做化疗的效果。在会诊时,专家一致认为,要立即开始对胸部做放疗,把残存的淋巴瘤消灭掉。当时为了决定是否立即做放疗,陈荣秋去拜访了几位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经验的医生。这些医生对要不要立即做放疗,意见并不相同。

于是陈荣秋自己决定休养、恢复一段时间再说,化疗阶段就这样结束了。在家中休养了四个多月,2009年11月4日,他再次到同济医院做检查时发现:“双侧颈部、左腋窝、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医生说,必须立即化疗或放疗,一天都不能耽误!

原以为身体已经恢复得很好,怎么病情就突然恶化了呢7陈荣秋想起中医关于“忌口”的告诫:虾和蟹不能吃!每年10月份,是武汉市河蟹上市的季节。他喜欢吃河蟹,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淋巴瘤复发?在向湖北省肿瘤医院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咨询后,没想到这位西医也讲,中医关于“忌口”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她诊治过很多癌症患者,有的人治疗后指标都正常了,出院后一高兴,和朋友们聚会就不忌口了,也是吃了虾、蟹等“发物”,结果指标飞升,只好马上回到医院再接受治疗。

陈荣秋又开始了放疗之路。在22次放疗结束时,他的体重减轻了5公斤;口腔完全不能分泌唾液,总是感到口干,只有喝水才能缓解;鼻子也不灵了,什么气味也闻不出;心率也加快了,达到每分钟100多次,时常感到心慌。凡是被照射的部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放疗之后,陈荣秋听从朋友的建议,到江西宜春温汤镇疗养了一个月,又和妻子一起来到加拿大女儿家休养了四个月。回到湖北省肿瘤医院复查时,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陈荣秋说,自己的身体能够康复,是和清洁的环境以及轻松愉快的心情分不开的。生死存亡自己做主

2014年8月1日,陈荣秋出版了<我的生命我做主.重病后的感悟》-书。他说,之所以定此书名,是因为癌症诊治和康复问题关系自己的生命。癌症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要不要做放、化疗”,“做多少次为好”等重大决策问题,这些问题是关系个人生命的最重要的决策。领导、同事、朋友,甚至你的亲人,谁也不敢、谁也不能替你做主。明知化疗有巨大的副作用,在你被化疗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有谁敢在治疗过程中说“停止治疗”?这种时候,只有自己说:“我的生命我做主!”在治疗癌症的问题上,人们往往“宁左勿右”,认为治疗总比不治好,放弃治疗是对生命不负责。但陈荣秋认为,癌症治疗中的重要决策不能完全授权给医生,更不能授权给家人,也不能授权给亲戚、朋友或同事,要“大权独揽”,除非自己已失去知觉或已没有判断能力。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上,要自己“说了算”,但在有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上,反而由别人去做主,原因多半是自己没有主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在住院期间,陈荣秋经常听到医生说,某某最多只能活半年或者三个月,造成患者及其家属沉重的心理负担,加速病情恶化。他对这种说法非常不赞同。他说“首先,宣判‘死刑’没有科学依据,人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谁也不能预测一个人还能活多久。事实表明,很多患者不仅没有按医生的预期死去,反而顽强地活下来并康复了。有位医师说过:‘我曾经做过10年的癌症研究,看到许多被医生宣布只有两三个星期可以活的患者,过了几年以后,又回来找我们。奇妙的是,我们居然已经找不到任何癌细胞的存在。这种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却会将其治愈,这就证明,自身的免疫力是比药品要强的。’”

陈荣秋说:“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正确认识和对待癌症以及积极的心态,很重要。癌症没那么可怕,它并不是绝症。患者自己要把握治疗的‘度’,绝对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化疗、放疗‘治愈’癌症。患者对治疗方法和过程要进行独立判断,在治疗关键点上自己拿主意。患者要主动和医生沟通,协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癌症的治疗目标,不应该是追求癌细胞数量最小化,而应是患者的免疫力最大化。最后,是要正确认识西医和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