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星,刘海莲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华佗五禽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编而成,技击作为自然界生物的原始本能和生存技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其功法和功理中.传统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招式在动作特点、意境上都流露出技击的思想内涵和特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五禽戏;技击;内涵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22-04
1 前言
华佗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特征和生活习性结合导引、养生、经络、气血等理论整理、编创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仿生功法,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
为使传统的华佗五禽戏更加规范、普及和系统,五禽戏发源地亳州的华佗五禽戏57代传人董文焕、刘时荣等先后出版发行了《华佗五禽戏》、《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及《五禽观剑》等[1],培养了周金钟、陈静、马伟财、修海燕等一批五禽戏嫡传弟子,周金钟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2011年,亳州华佗五禽戏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亳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
华佗五禽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正是由于具备自身的特性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也是植根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从其动作元素萌芽的那一天起,技击属性成为传统武术技击的根本属性[2].技击属性是中华武术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主体价值是体现在实用技击上的[3].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就是技击,可是为什么在外来武技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却日渐削弱,是传统武术技法的博大精深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还是今天我们对传统武术的错误理解[4],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华佗五禽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技击思想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华佗五禽戏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用自己独特的健身养生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深邃,但是当前有关华佗五禽戏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完善基础理论,对于更好的传承、弘扬五禽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华佗五禽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从中文学术期刊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博硕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华佗五禽戏的有关资料、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安徽省志、亳州市志、谯城区统计年鉴等典籍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分析.
2.2.2 访谈法
对安徽亳州华佗五禽戏主要传承人、民间习练者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状况、发展现状等;对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社团、组织及亳州市武术协会的组织、参与者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现状;对高校从事武术教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技术风格、特点等情况;尤其通过华佗五禽戏相关历史传承人的口头叙述,对获得的录音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得出华佗五禽戏的发展历史、传承脉络、功法体系等相关资料.
2.2.3 田野调查法
对亳州地区相关历史文物古迹如华祖庵、花戏楼、博物馆及华佗五禽戏的晨、晚练点进行实地考察,参与亳州及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搜集到丰富、翔实的图片、视频等电子、文字资料,为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提供实证支撑.
3 结果与分析
3.1 技击的概念界定
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凭借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经历代传承人的锤炼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中国的传统体育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武术起源于技击实战,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技击[5],技击一直是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
“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的“齐慰以技击强”,这里的“技击”指的是士兵杀敌的技术.《拳经》记载:“吾国技击之术,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到清朝时期,学者们仍认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从古至今,技击一直作为传统武术的核心要素而存在,尽管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技击这一核心一直是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现代技击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技击指没有时间、地点、人数、规则等限制,运用一切可以用来打击、摧残、制服、消灭对手的搏斗,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而且在技击中,任何危险的情况都可能出现,是保护自己或己方利益的生死格斗.它用自身的生命赌博,是完完全全的实战,是真正意义上的技击.所以,如果要在技击中取胜,搏击者必须有高度的警惕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快速的应变能力和娴熟的技击技法.狭义的技击是指在一定场地、规则限制下,使用规则以内的攻防手段进行交战所形成的格斗形式,它将参与者的安全因素以及人们的喜好相结合,来达到切磋技艺、强健身体、娱乐消遣的目的[6].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取法于自然界的动物,作为象形套路动作,脱离不了武术的大环境,华佗五禽戏受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内涵也深蕴着技击的思想和理念.
3.2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动作解析
华佗五禽戏的形成过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修身养性、健身娱心、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华佗五禽戏作为传统武术的组成部分,由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组合编创而成,其功法动作中也蕴含着传统的技击思想,习练五禽戏时应表现出虎的威猛刚健,鹿的迅疾机敏,熊的沉稳踏实,猿的灵活敏捷,鹤的舒展飘逸[7].五禽戏的很多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兼,手、眼、身法、步要和谐统一,同时它体用兼备,强调躯干的“中正”和肌体各部位的劲力要对称、平衡[8].
3.2.1 虎戏动作“猛虎扑食”
虎戏要模仿虎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老虎体貌威严,性情凶猛,气势凌人,所以虎戏动作较刚猛有力,动起时如狂风骤起、暴雨倾盆,迅捷勇猛,有一定的攻击性.如“猛虎扑食”,左脚快步向前迈出一大步,右脚向前跟进,同时,两手向前猛抓,再向后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相对,两手相距约一拳,目视双手,前抓过程吸气,后拉过程呼气,强调“快步抓食松与紧,含胸拔背脚跟稳,沉肩坠肘刚柔济,意守劳宫壮腰肾”,要求上步要快而且干净利落,手抓要猛而且干脆.意境就是老虎为扑捉食物而做出的攻击性动作,其中的“猛”、“扑”显示了老虎动作迅猛、主动出击的技击动作特征,蕴含的技击思想就是在对敌过程中,要主动向对手发起进攻,动作上要先快步上前,然后双手用力抓住对手的身躯或手臂再向后猛拉,致使对手失去重心而摔倒.
3.2.2 虎戏动作“跃步虎扑”
虎戏中“跃步虎扑”,动作为左脚向前踏步落地,身体下落,两手随之下落,左脚随之蹬地使身体跃起,右脚向上、向前腾空而起,脚心向后,脚尖向下;同时,两手臂向前引领身体划弧一周成立圆至肩前上方,目视前方,右脚着地,随即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成弓步,上身微微前倾;同时,两手臂由肩前上方向下扑按,并停于左膝旁.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强调“提膝蹬地前跃身,双臂引领腰前伸,着地稳健松下胯,脚踩手按内力均”,要求起跳蹬地要有力,着地扑按时要求沉肩坠肘、松腰沉胯、力达掌根,手腕要瞬间坠腕发寸劲.意境就是老虎与敌手在搏斗过程中做出攻击性动作,其中的“跃”、“扑”显示老虎为有效攻击对手而高高跃起,重拳猛击对手的技击动作特征,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向老虎一样“先下手为强”,主动用力高高跃起向前猛扑,然后抓住对手进行攻击,要主动攻击,大起大落,脚手并用,猛烈攻击,才能出奇制胜,击倒对手而处于上风.
3.2.3 鹿戏动作“成鹿亮角”
鹿是传说中的长寿之兽,好角触,善奔走,鹿戏动作要模仿鹿的轻灵安舒、沉缓稳健.鹿戏中的“成鹿亮角”,动作是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右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臂从腰间内旋向前伸出鹿指,手指均向前刺出,左手臂在下,手心向下,右手臂在上,手心向上,身体稍前倾,目视前方.强调“成鹿嬉戏触角争,两臂缠丝功内行,扭首坐腕拉筋骨,臂引身躯弓步成”,要求动作要连贯、缓慢、柔和,亮角时要表现出鹿的嬉戏,如两鹿在地上抵架,力从腰出,劲发于身,达于两手指,亮出时用内力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外柔内刚.左手要坐腕、右手要向上反撑手腕,沉肩坠肘、松腰坐胯.意境就是两鹿在互相抵架,用鹿角做出攻击性的动作,以打击对手,其中的“亮”字显示了鹿为了震慑对手而展示自己的强大鹿角武器,同时做出攻击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从心理上先震慑对手,对敌时先稳住下盘,然后双臂同时,像利剑一样刺出,攻击对手,获取胜利.
3.2.4 鹿戏动作“返回鹿巢”
鹿戏中的“返回鹿巢”,动作是重心右移,右腿直立,左腿屈膝上提,随即左脚向后落步,然后蹬地使身体腾空,在空中左转体360度,先落右脚,后落左脚;同时,两手臂由上向下顺时针划立圆;左脚在后,右脚在前,身体稍直立,双目环视;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上提,脚尖点地,两手收抱于腰间,手心向上;右脚向左前方迈进一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臂从腰侧内旋刺出,右手沉腕,手心向前,左手翻腕,手心向上,目视前方.强调“蹬地腾空转躯体,双臂划圆如车轮,刺激肝胆活气血,急奔疾走脚要稳”,要求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身、手要协调一致,起吸落呼,蹬地起跳要用力,身体要轻快,下落要用前脚掌先着地.两手臂在空中划立圆,并保持与肩同宽,要放松自然、舒展大方;上身也要随两臂划圆.其意境就是鹿在返回巢穴的过程中奔跑跳跃,闪转腾挪.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采用合理的战术,适当时要“以退为进”以利于后面争取更大的胜利,因为“返回鹿巢”下一个动作就是“成鹿亮角”.
3.2.5 熊戏动作“笨熊猛击”
熊是力量的象征,体笨力大,勇敢刚直,熊戏动作要模仿熊的沉稳有力,猛击、抗靠是熊的主要动作.熊戏中的“笨熊猛击”,动作是两手收于腰间,握空拳,拳心向上,左脚收回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或悬空,身体左转,右脚蹬地,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一步,随即右脚跟进半步成鸡行步;同时,双手握空拳从腰间旋转击出,拳心向下,力达拳面;上步击拳为快呼气;目视左前方.强调“运身蓄力要松骨,弹抖发力从跟出,腰劲带臂力达手,蓄吸发呼运化物”,要求拳脚同时猛进,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鸡形步;身、步、拳同时猛击(转体发力向前猛击,发力要整,先松后紧,爆发力瞬间要紧,随即再松下来;力从脚跟出,同时要用腰劲,先蓄后发,转体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出拳要旋转,力达拳面.猛击发力时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正确处理松与紧、刚与柔的关系.蓄劲时要放松全身.意境是熊在对敌搏斗过程中,快步上前,双拳同时用力攻击对手,一击制胜,其中的“猛”字显示了熊用力的勇猛,“击”字体现了熊击倒对手的决心、信心.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抓住时机,双拳用尽全力攻击,击打对手躯干部位,使对手受创.
3.2.6 熊戏动作“笨熊抗臀”
熊戏“笨熊抗臀”动作,两脚与肩同宽,两腿微屈;同时,两手臂向上、向左、向右划弧一周回至腹前,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两脚蹬地向前跳起,两脚同时落地,身躯下落变成马步,同时,两手从腹前经左右两侧向上划弧、经胸前向下按至大腿上方,手心向下,两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强调“蹬地腾空后抗臀,松腰坐胯蹲要稳,含胸拔背力无穷,起吸落呼益精神”,要求身、手协调,动作连贯.起跳蹬地要用力,落脚要稳,上身中正,含胸拔背.后抗发力劲要整,内收腹不要翘臀,力达臀部与马步形成要一致.意境是熊在对敌搏斗过程中,凭借强大的力量,用自己壮硕的身躯去对抗、撞击对手.其中的“抗”字体现了熊沉稳、敦厚、健壮、有力的身体特点,并利用身体优势去对抗、击打对手,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充分利用自身躯干力量,扬长避短,结合自身优势,抗击对手.如果对手体格不大,可直接利用躯干抗击对手;如果对手体格健壮,则要看准时机,选择对手下盘未稳时,迅速攻击,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击倒对手.
3.2.7 熊戏动作“笨熊推掌”
熊戏“笨熊推掌”动作,重心移至左脚,左腿屈膝前弓,两手慢慢向左前方抄起,目视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脚,右腿微屈独立,左脚收回,脚尖点地或者悬空成左虚步,双手收回腰间或者胸前,目视左前方;身体微微右转然后快速向左转回,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一步,右脚跟进半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鸡形步;同时,双手向左前方推出,力达掌根,指尖向上,目视左前方.强调“欲进则退猛上前,翻掌发力大无边,含胸拔背刚柔济,蓄吸发呼意劳宫”.意境是熊在与对手进行搏斗,熊使出浑身力气向对手猛推,以推倒对手,其中的“推”字显示了熊在与对手搏斗过程中用尽全力所作出的攻击性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选择适当时机全力进攻,利用双掌将对手推倒在地,一击制胜,获取胜利.
3.2.8 熊戏动作“怒熊拔树”
熊戏“怒熊拔树”动作,重心移至右脚,身体左转90度成左虚步;同时,两手臂向右、向上、经头顶上方向身体右侧前方划弧,左手臂微屈,右手臂伸直,手指向后,手心向上,目视前方;身体继续左转,左脚向后撤一大步,左腿屈膝下蹲,右脚向前伸直成右仆步;同时,两手一同向下划弧、向后拉,右手在前上,左手在后下,手心向下或双手遥遥相对,模仿拔树状,目视双手.强调“转身撤步双手拔,含胸拔背松腰胯,怒目用力要协调,屈膝后坐益运化”,要求动作要连贯,手臂划立圆时要缠丝,动作要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做到逆腹式呼吸,起吸落呼,仆步时上身要中正或微前倾,向后拔树要含胸拔背并用内力,手脚要配合协调.意境是熊在与对手搏斗时,熊想依靠自身无穷的力量,运用拔树的动作把对手摔倒,其中的“拔”字体现了熊的超大力量和压倒性的起势,意欲把强大的对手拔起摔倒,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再运用自身的力量和传统武术中“摔”的技法,从腰部把对手抱住,象拔树一样把对手抱起、摔倒.
3.2.9 猿戏动作“驰骋跳跃”
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中猿戏的“驰骋跳跃”动作,向左转体,左脚蹬地下落的同时右脚立即提起;左勾手提至左眉外,右勾手落在右髋旁,勾手均向下;右脚蹬地下落的同时左脚立即提起,右勾手提至右眉旁,左勾手落左髋外,目视斜下方,勾手指均向下.最后左脚落地,两臂前伸与肩平,再徐徐向下落髋两旁,要求蹬地跳跃时再左蹬右提,右蹬左提要驰骋快捷,轻灵迅速.意境是猿猴在对敌搏斗过程中上蹿下跳,闪转腾挪,以躲开对手的攻击,伺机攻击对手,其中的“跳”、“跃”体现了猿猴在搏斗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灵巧与敏捷忽跳忽跃,左闪右躲进行躲避,在躲避过程中寻找适当的时机发动攻击,一击制胜[9].
3.2.10 鸟戏动作“白鹤扑地”
鸟是飞翔在空中的,飘逸洒脱的动物,肢体轻灵,好高飞,喜争鸣,动作敏捷轻盈.鸟戏“白鹤扑地”动作,两脚原地不动,保持与肩同宽,右手臂自然伸直从右侧向左、向上方抬起划弧至头顶上方,指尖向上,手心向前;左手臂自然伸直停于左胯外侧,手心向后;同时,身体向左、向上转体直立,目视右手上方;右手臂向右、向下从背后再向左、向上划弧一周,向身后伸展,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左臂向左、向上经头顶上方向右、向下划立圆停于右脚前外侧,指尖向下,手心向右;同时,身体向右扭转前俯,低头垂地,目视左手,扭身下落;左手向右上抬起经头顶向左划弧,左手臂伸直上举,手指向上,手心向前;右手由身后向左下、向右划弧落于右胯旁;同时,在手臂的带动下身体向右、向上扭转直立,目视左手;左手臂向左、向下从背后再向右、向上划弧一周,向身后伸展,手心向后,手指向上;右手从身体右侧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划立圆停于左脚前外侧,指尖向下,手心向左;同时,身体向左扭转前俯,低头,目视右手,扭身下落.强调“两臂伸展如扁担,抡臂划圆活腰间,弯腰挤按脏与腑,任督疏通肺安然”,要求两臂划弧时要放松、柔和、缓慢,速度要均匀,如行云流水,弯腰低头,起身站立与身、手要协调一致,抡臂时两手臂在一条直线上.意境是飞鸟在相互扑斗过程中,展开自己的翅膀去扇击、扑击对手,其中的“扑”字体现了鸟为了攻击对手而做出的技击性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左击右扑,寻找合理的位置,采用合理的动作,攻击对手.
3.3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组合动作
从中医五行的角度来说,虎、鹿、熊、猿、鸟非别属于金、木、水、火、土,从五行相克的理论出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由此衍生出一些列五禽相克的技击组合动作.
3.3.1 金克木,虎克鹿
五行中,虎为金,鹿为木,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金克木即虎克鹿,虎和鹿的搏斗过程可用如下动作组合(虎者即用虎之动作者,鹿者即用鹿之动作者):
鹿者用成鹿亮角(右式)成右弓步,向虎者的胸腹部进攻,眼随手动,手脚齐到;虎者用猛虎抓食(右式),破鹿的鹿角(成鸡形步)脚手齐动,双手抓击鹿者的手指,虎者右腿在前,左腿在后;随即虎者用饿虎觅食动作进攻鹿者的左腹部,右手迅速内旋将乙的左手臂掀起向外,左脚向后插步,左手掌上架乙手,用右翻掌攻击鹿者的左腹,将鹿者击倒,此式即为金克木.
3.3.2 水克火,熊克猿
熊者用笨熊猛击动作,左脚落地在前,右腿屈膝在后,同时双手攻击猿者腹部,脚手齐到,目视右手;猿者用白猿献果,双手托击熊者的双手,屈膝下蹲,此式即为水克火.类似这样的组合动作还有很多.[1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华佗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与启示,想通过效仿动物的行为特征,来帮助人类更加健康、长寿而创编了五禽戏[11].五禽戏由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构成,这些动物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动物发生争斗行为,技击自然成为这些动物的生存技能之一,技击性动作就成为这些动物基本动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华佗五禽戏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砺发展到现代,动作也经过了多位传人的改编与整合,但技击性动作与思想内涵作为“原始思想”依然存在.
4.1.2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生的产物,具有传统武术的基本特点.从动作姿势和外形上看,以自然放松、圆活柔顺、手到步随、紧凑精密为特色[12].上肢动作以拳、掌、勾为主要手型,下肢动作以弓步、马步、虚步等为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进退自如,转化自然.这些都与传统中华武术如出一辙,从文化同源的角度来说,同是源自中华文化的五禽戏也具备和武术同样的技击特点和内涵.
4.1.3 华佗五禽戏源自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动物的技击性在五禽戏的动作中得到了的验证,非遗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动作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展示了技击动作,以及华佗五禽戏中运用五行理论而编排的对练动作都充分显示了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
4.2 建议
我们在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华佗五禽戏的同时,应在保持其原始性技击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不断汲取外界文化之精华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展示自身的活力,彰显自身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对其“原始”的健身、养生特点进行分析,还原其技击特点的真实面貌,探究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本质,才是弘扬和发展华佗五禽戏的正道与最根本的途径.[1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虞定海,王林.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65-68.
〔2〕杨少雄.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8-9.
〔3〕郝小刚.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技击性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9-10.
〔4〕姜丙刚,武坡,王阳阳.传统武术价值功能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7):11-12.
〔5〕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65.
〔6〕温胜男.六合螳螂拳技击特征研究[D].中北大学,2013.3.
〔7〕司红玉,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之身体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1):58
〔8〕虞定海,崔永胜.论“健身气功·五禽戏”编创理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5):85.
〔9〕刘时荣.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59-61.
〔10〕董文焕.华佗五禽戏[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99-102.
〔11〕王敬浩.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2011-03-15-09:46:00,http://jsqg.sport.org.cn/gf/wqx/2011-03-15/347578.html.
〔12〕唐传勤,等.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机理探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4-136.
〔13〕于志江,范氏岳家拳挖掘整理及技击特点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