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中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深度的校企融合。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校-企”结合点,发挥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德合作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双元制”BSH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该校如何建立“政府主导,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合作平台的全过程,对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BSH项目;无缝对接
上世纪80 年代,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教育部在职教领域与德国最早合作的项目学校,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理念。30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内化并推行“双元制”办学理念,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重实践,重技能,重企业,重能力”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
截止2013年底,该校与博世西门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同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走在同类学校前列,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免检”人才,真正实现了校企育人与用人“无缝对接”。
一、“政企校”互融,完善“双元”培养体系
1982年6月至今,在教育部和德国外交部的直接关心下,南京市教育局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九期合作协议,并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体实施,与博西华家电集团联合培养“双元制”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与博西华家用电器集团、基金会签订了联合办学的“三方”协议,培养工业电子、操作电工和工业机械工的熟练技术人才,实施德国原版“双元制”培养,该班被冠名为“BSH”(博西华班)。BSH项目被誉为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典范。
“三方”协议规定了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负责学生的在校期间的专业理论、实践和职业素养教育;企业为每位学员设立“带薪”月酬学习制度,最高5000元/学期的BSH奖学金奖励制度和免费优先企业培训制度,完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学费”读书、“零学费”就业;学生按照学校和企业的双元的培养计划做好“生”与“员”的学习和工作。这些都为“双元制”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二、校企联动互赢,确保“双元”培养质量
1.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
采取“政府主导,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培养对象,通过口语能力、实操水平、团队合作、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生活习惯等综合素质测试,择优确定培养对象。
2.校企合作共同商定培养计划
在德国原版“双元制”教学计划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双元”培养体系,见表一。校企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权重等内容上进行协商,确定以1:1的时间配比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比重为3:7。同时为每个BSH班配备两名接受过德国专门培训的教师担任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配备有企业实践和德国培训背景的工程师担任校外实训教学,采用“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授课,两个月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基础实验学习,两个月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实施“校(理论)——企(实践)——校(理论)——企(实践)”的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并引入德国工商行会的AHK证书考试。整个培养过程,紧凑合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
3.校企合作共同创造教育资源
一是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校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该公司先后投资千万元在校外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BSHEA家电园区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内BSH客户服务培训中心、机加工培训中心。学校还与博世力士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企业共建传感器与自动控制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动实训中心、SMT教学工场、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等66个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万余元,位列全省首位。这些实训基地可以同时接受和满足学生和员工的继续教育、校内实训和产品维修、研发等专业培训需求。二是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校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基金会还派遣长期驻校专家6人,短期专家40多人来校进行教学理念、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请进来”教、校内教师“送出去”学的教育制度,打造系级领导班子是“老总”,专业带头人团队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先后安排140多位教师到德国进行“双元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修,他们既是学校的教学实施者,也是企业的生产者,一方面他们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义务接受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为企业创造生产和科研价值。三是实施科研资源共享,做到“技术与产品合一”。学校和企业派出强大的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开发研制出新颖、可靠、实用的科技产品,把技术力量转化生产力,打通校企联合提升“产学研”水平的新局面。
4.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的管理和评价
学校高度重视BSH培养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专门成立由校长垂直领导的双元制协调部和博西华专业教研室,协调和沟通学校、企业及基金会,组织教学资料的翻译,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校内定期进行专项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德国工商行会AHK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德方和公司联合出题,通过教考分离、理实结合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三、突出“四有”,打造“双元”培养品牌
1.企业发展有人才
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用“双元制”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为博西华、科宁集团、环强装饰、新加坡南洋公司等合作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数千人,改善了企业高技能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根据用工反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双元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和发展需要,赢得了企业的充分信任和好评,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学校的学生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精英。
2.学生就业有岗位
在确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就已经把相关的岗位做好预留。三至五年的“双元制”培养,学生全部按照培养计划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作为在校学生把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指导,作为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参与实践学习和员工培训,实现了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转换,工作时不再需要进行“入职培训”,解决了企业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造成较长适应期的问题,实现了上岗“零距离”。三十年来,学校的毕业生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中国教育报》以“毕业生成了企业‘免检’人才”为题专门报道了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情况。
3.学生成长有平台
博西华电器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企业知名度,“‘量’企业需求之‘体’‘裁’学生培养之‘衣’”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毕业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提升空间,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自身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以获得免费到德国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绝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负责人或项目经理。
4.学校办学有生源
通畅的“出口”决定了旺胜的“进口”,接受“双元制”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良好表现坚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每年招生咨询阶段“双元制”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促进了学校不断获得优质生源,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良好的生源素质促进了学校不断取得喜人的办学绩效,学校在职业院校办学成果集中体现的技能大赛中,荣获“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获奖率”国赛“五连冠”。
如今,学校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由少数中专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高职层面的全覆盖,由少数示范专业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所有专业层面的全覆盖,由学生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教师层面的全覆盖,由原版“双元制”延伸至本土“双元制”共存发展与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
实践证明,实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用工荒、校企合作对接不上的问题,更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幸福指数低等一系列问题。而BSH只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众多校企合作项目中的一个成功典型事例。在“双元制”职教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实践,创新驱动,巩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成果,发挥好“后示范”效应,建设好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建立紧贴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机制、产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招生就业统筹考虑的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为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潘东标.双元制培训造就企业“免检”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010(04).
[2]王少华.以“双赢”需求下的“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平台[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3]杨琳.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赢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4]董国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微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5]时晓玲.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培养企业“免检”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08-17(1).
[基金项目: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改项目《五年高职楼宇智能化专业综合课程的探究》(编号:ZYB84);2.南京市“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楼宇智能化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实践性研究》(编号:L/2013/288)]
(作者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