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芦芳平

摘要: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而这也是学生最为排斥的一种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的能力。本文结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任务型教学法 运用探索

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特征。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弱势群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不足,而且很难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目标。加之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仍较多地采用讲解法,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职业技能了。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克拉夫基说过:“教学不能像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好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还要为了运用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兴趣,而且更适合当前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需求。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呢?

一、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任务驱动法的有效实施。

1.目的性

目的性是任务驱动法有效实施的保证。只有任务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才能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事情。教师在描述完任务后,学生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通过任务的完成,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2.真实性

所谓的真实是指任务的设计要遵循语言、情境的真实性,也就是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信息必须是真实的,让学生能够自然地参与到任务中,从而自主地去体会、感受,获得知识。

3.阶梯性

课堂上的任务应具呈现一种“相依性”,也就是说任务的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而且每一项任务都是以前面任务为基础或是出发点,前后任务相依存在,形成阶梯。这样的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4.互补性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互问互答、询问他人等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交流互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还可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与教学任务和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中。这样做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第一,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仍处在课前休息的延续状态中,需要教师能够依据学生兴奋中心的保留和转移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在阅读中不宜一上课就直接让学生进入文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如果文本和学生存在较大的距离,会使得学生不喜欢此文章,因此在阅读中,教师应为学生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阅读情境的创设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调动激起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任务

此阶段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读,完成对文本整体俯视,把握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任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人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经验,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快乐和思维启发。

3.设置核心任务,指导学习方法

在第二个阶段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些简单的任务,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而此阶段设置的任务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探索,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考虑到中职学生阅读能力,为了让问题更有效,此阶段的问题设置一般应以教师为主线,以任务为核心,以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主动尝试,反复体验,真正理解文本的深意。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或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原因、内容、方式、线索,或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或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提炼等等。

4.合作学习,展示成果

小组分组应以异质分组为原则,由组长担任组织小组成员交流的任务,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由组长总结后进行全班交流、探讨。在交流中,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展示的成果更具体、准确、深入。全班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还能扩充学生的信息量。

5.多元评价,及时反馈

此阶段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达到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评价的方式很多,如小组互评、组内互评、教师讲评等等,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三、任务驱动教学应突出生活特色,展现职教风采

1.生活化、情景化的任务设置

语文源自于生活,而且只有把语文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出阅读的活力。教师把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复原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地走进世间万象中,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美感和活力。

(1)阅读任务情景化。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中心内容,围绕文本进行再创造。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把文本与生活连接起来,给文本注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带着阅读任务,以想象入情,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1:《中国园林的风格》情境任务。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文本,让不同专业或是不同小组的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角色任务去体验和介绍中国园林,如,作为一名摄影师、一名画家、一名导游、一名招商负责人等等的角色去发现和介绍中国园林的特色,并创造性地把生活元素带入到语文阅读中。这样的情景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走入文本。

可以说,把文本置于生活情境中,为学生的阅读任务提供现实的停靠点,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把自身的生命体融入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中,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享受自由。

(2)训练任务生活化。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挖掘其中的实用性因素,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其在阅读与生活的接轨中体味语文的实用性和无限魅力。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训练,这种犹在其境之感,会激起学生强大的动力,而积极主动地完成训练任务。

例2:《看看我们的地球》训练任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设计“我来当导游”的训练任务,让学生试着写一篇导游词来向外星人介绍我们的地球,要求导游词生动形象,要有自己的感受。这个任务不是面对游客,而是面向外星人来介绍地球。因此,在阅读文本后,学生应该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进行深入介绍的,哪些地方是可以省略的,又有哪些地方是需要进行扩展的。完成后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评比。

生活化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

(3)文本解读生活化。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虽然具有鲜明的特色,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导致学生在阅读中无法深刻地体会作品。在此情况下,阅读教学应在合乎语文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需求,从生活角度去设置阅读任务,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虽然任务可能不一定能很好地突出文本的最大特色,但是却能因其极强的现实性而易于学生去理解。

例3:《十八岁出门远行》。

此篇小说作为先锋实验小说,荒诞的情节,奇特的语言风格是此文的最大特色。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生,很多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因此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应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得即可,把“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成长主题”作为此篇文章阅读的中心任务。

2.体现职教风采的任务设置

(1)阅读任务中渗透专业特色。中职教学特色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专业渗透是其独有的特色。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寻找不同的教学契合点,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中各学所需。如此做法,可以让学生借助相应的语文能力更好地辅助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去设置疑问点,围绕选定的质疑点设置多角度任务等等。

(2)以职业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基础课程,更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还承担着引领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情境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以情境创造为先导,设置一些职业场景让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其流程一般是创设职业情境—任务实施—学生合作—成果展示—效果评价。

四、小结

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寻优化实施任务驱动阅读的策略,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3(22).

[2]魏荣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J].职业,2012(27).

[3]龚培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

[4]尹园园.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J].作文成功之路,2014(7).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