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娟,陆峰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古民居建筑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其艺术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为此,本文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精髓,探讨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应用,旨在发扬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现代应用;古民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00-02
“徽州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而其中的建筑文化则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徽州古民居建筑汇聚了徽州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徽州独特的文化神韵、自然地理特征、民俗人情等元素。在欣赏古民居建筑遗址时,几乎所有人都对其雕刻艺术大加称赞,徽州古民居因为雕刻艺术而成为了“图形遗产”的记录者。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是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宝藏,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不仅要保护这门独特的艺术,更要发扬这门艺术,使其传承下去。
一、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概述
徽州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发祥地,在其独特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文人思想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建筑艺术。徽州建筑自成一派,其建筑体系凸显了强烈的区域文化和人文主义特征。在徽州建筑体系中,以古民居雕刻艺术最负盛名。在古民居建筑中,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样式和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其雕刻艺术有“图形遗产”之称[1]。
徽州古民居建筑给予了雕刻艺术展示的舞台,时至今日,很多巧夺天工的技艺和花样图案仍是现代机械加工所达不到的。同时,雕刻本身留下的无形艺术遗产,仍值得现代设计借鉴,其重要的文化意义还需要现代人深入发掘。虽然雕刻艺术传承至今,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辉煌已经过去,其雕刻艺术的在经济社会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面临着发展缓慢、难以支撑的窘境。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急需体现自身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存和发展下去[2]。作为后人,应肩负起保护和发扬徽州文化的历史重任,运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尽快推进徽州建筑雕刻艺术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二、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分类
(一)木雕
若把徽州古民居建筑比作一件精美的珠宝,那么木雕就是其中的宝石。徽州古民居是徽州建筑中繁丽装饰风格的最佳代表,而体现其繁丽风格的关键部分当属木雕。徽州古民居本身以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为艺术家进行木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木雕的图案和结构也极尽繁丽和复杂,尽显木雕的优势。徽州建筑的木雕,风格各异、选材各异、艺术表现形式各异,极其丰富、复杂和精致。如图1所示,多数古民居都使用了大量的木雕,环顾建筑可见木雕几乎占据了建筑物的每个部分[3]。
1.和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徽州木雕木材各异,其独特的木材施艺和艺术表现形式,让徽州木雕能从众多雕刻艺术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采。徽州古民居建筑的木雕与建筑本身是非常和谐的,建筑外部给人素雅简洁之感,建筑内部木雕极尽雕刻之能事,虽然复杂,但是给人的整体感觉十分典雅清丽。在徽州古民居中,多使用月梁、斗拱、梁驼(元宝)、榫饰、格扇窗等木雕形式,从房梁到窗格,无一不缀满了精细的雕刻,让人不由得惊叹古代徽州工匠技艺之高超。虽然雕刻复杂且遍布整个建筑,但是并无拖沓之感,木刻部分反而与整个建筑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
2.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部分徽州木雕的设计和构图都是十分独特和复杂的,工匠巧妙地按照构件大小、比例、位置及材料,选择了最为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徽州木雕件都是与众不同的。总体来看,徽州木雕的雕刻技艺极为多元化,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分为平板线刻、凸刻、浅浮雕、透雕、圆雕等[4]。这些丰富的技法在工匠手中,形成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装饰效果。徽州木雕中的“圆雕”久负盛名,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些雕刻技法也被用于建筑雕刻中,如依据三角形木构件设计了“倒挂狮”的艺术形式,参考力学原理,使狮子的四肢成为支点,斜拉的躯干和柱子构成三角力学结构,结构稳定性大大增加。在建筑中虽然有很多“倒挂狮”,但是每个狮子姿态各异,充分显示了木雕件饱满的生命力。
(二)石雕
徽州石雕的功能独特,主要用于牌楼和牌坊,这些牌楼及牌坊也成为徽州文化的代表。牌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物,多以歌功颂德和彰显人的地位为主,因而徽州牌坊也功能各异,有标志坊、功德坊、贞节坊等。牌坊的造型讲求和谐美,所以造型比例控制较为得当,以突显气势宏伟之感。雕琢技法较为多元化,构件十分繁复,需要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工艺及上百种装饰图案。徽派民居石雕多给予了文人意趣,常用“梅兰竹菊”作设计题材,如“松石”、“竹梅”石雕漏窗等。
(三)砖雕
徽州砖雕多为壁饰,镶嵌于门楼与门罩中。砖雕是徽州古民居雕刻的独特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古民居的大门口、门罩等处,雕刻十分精细考究。砖雕中,以“门罩”多见,可在基本门罩上加上斗拱等,使“门罩”更为考究。砖雕的题材较多,如鸱吻、角兽、“渔樵耕读”等,既可以是单独的图案,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故事图画,整个砖雕多具有完整的艺术构思[5]。砖雕以水磨清细砖材质为佳,需匠人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可使砖雕平面再现三维世界。砖雕的技法与木雕相比,较为粗矿,以镂空雕技法和高浮雕法为主,空间层次极为丰富。
三、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新徽派现代建筑项目
徽派建筑独特艺术风格被很多人欣赏,其门窗雕刻艺术也被很多房地产商看好,并开发新建了新徽派现代建筑,这种建筑独特风格的新徽派建筑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和大众的追捧。徽派建筑及雕刻艺术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早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一些建筑设计师就对徽派建筑及雕刻艺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改革开放后至今,徽派建筑及雕刻艺术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并已用于新的建筑项目中。
我国建筑设计师利用徽派建筑及雕刻艺术构建了新的现代商务建筑项目,如黄山云谷山庄、深圳万科第五园等。以黄山云谷山庄为例,设计师根据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将徽州传统民居形态融于建筑形态中,构建成独具民族风格的现代商业建筑群。黄山云谷山庄位于黄山景区中心位置,依山而建,属于徽派园林风格建筑。黄山云谷山庄属于三星级的酒店,由清华大学主持完成酒店主体设计,酒店建成后获得了游客的好评,并成为了环境与徽派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酒店园区内,回廊及主体建筑都安装了木雕的格窗,极具徽派婉约、古朴、典雅的情调。考虑到实际采光问题,对传统民居窗户进行了简化处理,从而发挥更好的采光和通风功能。格窗的徽派韵致,为酒店营造了视觉上和谐的美感,凸显了雅致的艺术韵味,置身酒店中,可见黄山景色的秀美和徽派雕刻的艺术韵致,别有一番情趣。
(二)新材料与徽派雕刻艺术的融合
近年来,新徽派建筑项目越来越多,但是还需积极探索徽派雕刻艺术如何更好地与现代建筑融合。在徽派雕刻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设计风格与材料方面,设计风格可以进行调整和协调,而材料问题则需要我们探索。现代建筑多以实用功能为主,不能使用很多的木料、石料,所以要选择新的材料进行雕刻。设计师在研究中发现,可以使用混凝土预制件、钢塑建材等作为雕刻的材料,重庆某别墅区曾使用混凝土预制件重现了徽派的漏窗,这种漏窗不仅结实坚固,而且给建筑平添了很多美感。
(三)徽派雕刻艺术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结合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普通消费者对建筑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消费者崇尚古典艺术风格的设计,并掀起了设计领域的复古风。这种建筑装饰设计空前活跃的形式,给予了古老的徽州雕刻艺术发展的机遇,并推进了徽州雕刻艺术与现代装饰设计的结合,徽州古民居建筑的木雕、砖雕等雕刻技艺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现代建筑装饰中,使中国现代装饰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与完整的徽派建筑相比,消费者对室内装饰的徽派雕刻艺术接受度更高,事实上,徽派建筑中的雕刻元素已经悄然出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徽派雕刻艺术多用于中式风格的建筑空间内,同时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爱好对雕刻艺术元素进行了改进。例如,使用徽派雕刻的冰梅纹制作树脂材料的屏风等;各类动物植物和人物雕板的门罩主件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强势来袭,使我国的本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应积极发扬我国本土文化,从而达到保护区域文化,宣扬本土文化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探索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从而使这门雕刻艺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创新,焕发其新的光彩。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雕刻艺术古为今用,将成为引导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新风潮,不仅可以带动徽派雕刻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总之,应积极探索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现代转型途径,实现徽州雕刻艺术的复兴和繁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余治淮,余济海.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丛书[M].广东旅游出版社,2012.115-118.
〔2〕刘香军.现代城市景观雕塑之我见[J].城市建设,2011(4):16-17.
〔3〕堇琪诺,詹凯.传统南北古民居巾马头墙的风格比较[J].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1~53.
〔4〕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以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4~18.
〔5〕李君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现代演绎——以西安现代建筑创作为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116~117.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