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蓉1 周育红1 李丽2 刘琳娟2 闫生荣1 姚进一1
(1.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2.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实现与工作岗位接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72-04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课程建设密不可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以现实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是一种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笔者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定位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污染监测、污染治理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能力,面向企业、工程公司、环保部门及环评机构等相关岗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通过行业需求调研,对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责,再对岗位职责进行分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学习任务,最终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定位
由表1可知,“环境监测技术”属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的方法及程序,了解环境监测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及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也为从事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等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技能储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应用化学”、“仪器分析”、“分析质量控制”、“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同时可为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在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也有待加强。因此,“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除需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外,还需加强学生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的培养。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背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全过程,从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到形成教学内容,再到实施教学方案,整个过程都有企业参与,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课程开发基于真实的环境监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
以相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问卷调查、深入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即环境监测岗位、污染治理岗位、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及其他分析检验类岗位,这些岗位中与“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相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水及废水监测、环境空气及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然后,由专业教师及行业技术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分析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二)参照岗位工作实际,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参照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借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学习任务,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其中,设置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4个学习项目、8个子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学习任务,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每一个学习项目又分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两个子项目,其中第一层次项目属于基础性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过程;第二层次项目属于主导性项目,学生在完成第一层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整个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相较于第一层次子项目,第二层次项目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每一个子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递进式的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在项目设计上,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尽量选择周边环境作为我们的监测对象。如环境水体监测我们选取南通市的护城河——濠河水体作为监测对象,大气环境监测及生活垃圾监测选择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城市交通噪声的测定选取学校门口的青年路主干道,废水、废气及噪声监测选择校企合作企业。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到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将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将来的工作环境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环境监测方法、手段发展迅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增加环境监测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以工作情境为基础组织教学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取仿真化的情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环境监测实际工作流程。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分析探究、方案实施、综合评价等阶段。现以水和废水监测第二层次项目××企业生产废水监测为例。
任务导入 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每组4~5人,教师作为项目委托方,将对某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废水监测的任务交给每个工作小组,并签订项目任务书,按照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完成项目工作,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及建议,最终形成监测报告。
分析探究 各工作小组接到任务后,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用水情况,废水的类型、排放量,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污去向,废水处理情况,排污口的位置及数量等,然后组内成员共同讨论,确定监测项目、点位,采样时间及采样频率,采样及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然后各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PPT汇报,师生共同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穿插讲解。
方案实施 各工作小组按照最终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监测分析工作。教师作为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对所用到的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后,各工作小组展示最终的项目成果,小组成员与教师一起从方案设计合理性、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取知识及技能,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任务导入阶段,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在分析探究阶段,多采用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用到各类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可采用演示讲解法、现场教学法,在综合评价阶段,运用自我评价法、学生互评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对于采样点的布设、分析仪器的结构及操作过程、监测机理等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的表现力和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课件、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在线答疑等,构筑一个网上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课程学习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程的自学,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的疑点。
(三)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应推行实验室开放机制。如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整个过程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其中样品制备及预处理所耗费的时间很长,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提前预约时间完成部分工作任务。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教学。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企业环保部门等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邀请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了解最新的环境监测手段、技术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完成每个学习项目的过程评价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综合表现,从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学习态度、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结果分析、项目报告等方面加以评价,如表4所示;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占70%,期末考核占30%。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8.
[3]杨春和,蒋云霞,闫生荣,等.高职环境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41-43.
[4]马武生,于智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70-18375.
[5]宋娟.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的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9):188-189.
(责任编辑:付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