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俞师

[摘要]民国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成就杰出,培养了众多大师级人物,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灿烂的一页。当今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日渐突显。文章通过对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希望能对当今之教育有所借鉴、启示,即去高校行政化,确保经费充足,争取国际化合作,建立公平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国高等教育特点现代教育现状启示

[作者简介]俞师(1983-),女,湖北黄冈人,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学籍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 015LX048)

[中图分类号]G649.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04-03

民国高等教育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美誉。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可谓繁星满天,如现当代最具创造性的63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中,就有陈省身、吴健雄、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26人是1949年之前在国内接受教育后赴美的;白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共有2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位是以前接受过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当代高等教育与民国高等教育相比,虽然普及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民国时代,但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却难以企及。为何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是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合理性可以给予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一定的经验与启示,值得今天借鉴,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以史为证、古为今用。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

1.自由宽容的校园氛围。民国时期大学精英教育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即被疏离,政府无暇顾及高等教育领域,无人干涉并不是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精英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谱写出了灿烂精彩的篇章。自由宽容的校园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学生招生录取标准方面的人性合理。民国时期的选择方式有自主招生录取方式,也有各高校根据教育实力和财力设立考点,考试可以选择一次两次甚至三次考试的形式。二是招生自主方面的破格录取。民国时期的招生方式在几十年来历经岁月见证成为教育界的佳话。在破格录取的人才中,有数学零分的罗家伦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数学十几分的钱钟书后成为文学界泰斗,数学同样零分的吴晗后成为历史专家,还有偏才朱自清、钱伟长等,他们均被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北大等破格录取,时间证明,当时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的高瞻远瞩。三是对大学教师的自由与宽容。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师和现代的大学教师一样有职称评定方面的要求与压力,但民国时期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并不是以固守不变的标准强制要求,不以学术论文为职称评定的唯一标准,不以教师学历为任职的唯一标准,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2.西方先进思想的涌入和影响。民国时期传播西方思想广泛,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变革。在民国高等教育方面体现尤为明显。一是在民国高等教育的教材方面,很多高校直接采用英文原版,在教学方面有的用英语或是双语,让学生直接接受到原版原汁的知识。二是留学潮在民国时期的兴起。当时有三种形式的留学资助方式,公费留学的主要渠道有三种:庚款留学、中央各部门的选派、省一级的选派。一大批后来的学界精英均通过国外留学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等。有的进修,有的攻读博士学位,学业有成后大部分归国报效祖国,在各自的岗’位均委以重任,成为当时很年轻的海归派。三是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学术名流的邀请。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到西方的先进经验。广邀名流讲学,如教育家杜威、哲学家罗素、诗人作家泰戈尔等,给民国教育带来了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也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

3.教育经费.的充足。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010,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为当时高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福音。民国教育属免费教育,不仅免除了学杂费,学生的中餐也免费,家庭困难的学子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毕业后无需偿还,这给学生特别是有志求学的寒门学子带来了希望和命运转机,使学生更加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经费的充足也确保了高校教师不用为生活奔波,可以静心、安心地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渐入佳境,体现在教师薪酬方面,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分为教授、副教授、助教授、讲师四种;教授月薪为400~ 600元,副教授月薪为260~ 400元,助教授月薪为160~ 260元,教习月薪为120~ 240元。很多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教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相比之下,教授收入之高可以想见。正因教师收入如此之高,才让他们不至于多方兼职,或为生计发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活动中,取得如此多的学术硕果,成为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

4.教授治校学术治校的管理模式。大学是学术的中心,大学的管理理应由学术的核心者——教授们共同管理。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就任校长是北京大学的转折点,也是民国大学的转折占。他认为:“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1918年,北大成立了12个学科的教授会;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后,改由各系成立教授会、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包括课程设置、学生成绩考核等)。这一政策在1926年、1927年达到顶峰,只是后来受到政府干预,教授委员会权力被几权分离,地位逐渐削弱。当时在中国历史上仅存8年,但却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材的西南联大,也是采用教授治校的方式。有了大师的大学,才有了脊梁和灵魂,这些治校的教授们学术严谨,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对于学校的事务认真负责,在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智,真正为一所学校的未来和前途考虑,为学校的权益据理力争,为当时的大学争取到了一片独立自由的天空。

二、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及现代大学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管理行政化。高校管理行政的泛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危险信号,如果普遍存在以权力来取代学术的现象,或是干预学术,必将导致学术的虚无、弱化、腐败。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一是体现在与政府关系的处理方面。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应该起到监督与导向作用,学校应保持一定的学术独立,学术研究才可以创新,学术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体现在大学内部管理方面。大学机构的设立,大学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严重行政化。大学的行政泛化,使一所本应承担教书育人、文化使命、服务社会的大学,不是以学术为核心,而是以权力为核心,这不得不让人担忧。

2.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比例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而我国目前投入的经费比例仅达到了最基本的平均线,这与民国时期的经费投入相距甚远。经费不足导致全国各地高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借助当地政府的资助,争取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地区偏远的高校政府部门的投入明显不及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直接致使优秀人力资源流失,引起的连锁反应是教学质量下降,特别在后发达地区,师资异缘比例低,鲜少国内外著名高校毕业生愿意扎根下来。经费不足所带来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学教师收入不高,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这是一群学历高,但职称低、地位低、待遇低的群体,困窘的现状促使一部分青年大学教师为了生存不得不兼职,还有一些选择逃离,高级知识分子为了生计而奔波,读书无用论再次兴起,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悲哀。

3.高等教育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国内高校中,与世界高校的交集并不多,国际交换生这样的机会在中国高校中寥寥无几,教师出国公派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还有一些国际性学术交流会几乎没有涉及欠发达地区,缺乏与世界相通,就很难直接吸取到国际上原汁原味的营养。虽然国人一直清楚与世界的差距,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难以有实效的努力,如培养人才方面,作为高校的产品,毕业生是否在新的工作岗位胜任,是否做过系统的研究或是建立健全的档案加以分析;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是否面向高考学子公布,为其结合兴趣与未来职业定位作为选择,以促使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化;高校的发展规模、速度是否与本身的资源实力相匹配,大学的运转是否合情合理,这些都缺乏定位和科学的评判。

4.职称评定的不合理,学术腐败现象严重。职称评定设置的不合理成为高校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在高校职称评定的条件中,对论文数量、级别及课题申报都有明文的量化规定,但对教学、育人等其他方面规定模糊不清,导致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职称评定逐渐沦为了论文、课题的评定。同时,在评定过程中存在不合理,过多的人情人脉及复杂因素掺杂其中,而其硬件条件忽略不计,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评定难以公平。

三、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借鉴和改进措施

1.去高校行政化,还高校一片自由的学术天空。去高校行政化并不是去掉高校行政,而是使职责更加明确而不至于重叠,更不至于干预。在高校的一切学术事务中由教授治学,成立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关于科研、教学方面的活动由去职务、去官位的委员会讨论决定,以学术价值为唯一评定标准。高校行政化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呼声最高、期望也最高的一项教育革新,实施“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把教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校校长有引领高校发展的责任,也要确保高校正确方针的贯彻和实施,推动大学改革向前发展,这也是高校改革以来所寻找的正确的管理方式。高校去行政化还在于正确处理好高校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政府部门应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放开一定的招生录取权,对学校内部事务不干涉,尊重学校内部人员的任命,让学校回归学术,成为学术的中心而非权力的中心。

2.确保经费充足,争取多方支持。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教育正常运行的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需要罔家经费预算上给予适当的重视,除了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外,还可争取其他方式筹款,杰出校友的捐资,社会上民营企业的筹款,还有一些慈善机构的支援这些方式也可成为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对这些经费的管理可成立专项监管,确保资金运用合理到位;也可以运用自身优势,实施产学研究为一体,与大型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进行自主研发,再借用企业生产推广,这样既筹集到经费,也让科研成果得以应用,使科研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3.争取国际化合作,开拓国际化视野。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找出差距与不足,适应全球教育的潮流。加强国际问大学的办学合作,通过国际交流生、公派留学、访问学者等形式让师生直接学习感受先进的思想和教育;加强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的合作,共同研讨、共同促进,组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访问,将新型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传递给高校师生,让眼光国际化,就会有更开阔的眼界,从事科研时才不至于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另外,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进高等人才归国服务,聘请知名学者,定期讲学或传授治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让高层次人才在自由、宽松、公平的环境中从事学术研究,让他们乐于到中国工作,同时也不至于使众多m国留学生定居海外,造成人才的流失。

4.建立公平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加强监督与评价。合理的职称评定需多方努力,首先评委的公正廉明不偏不袒至关重要。在中国几千年人情伦理的文化影响下,人情大于制度,为将其影响最小化,建立专家评审库,集省内省外专家为一体,每年随机抽取调出,同时参评人员信息匿名,保证对所有参评人员一视同仁。其次评审文件明确量化,教学、科研、师德等标准明晰具体,科研与教学的比例关系确保合理。不应用单一的学术论文或课题作为科研实力的唯一标准,灵活化才不至于扼杀埋没有创造力的人才;另外,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严格的监督保证过程透明公平,确保职称评定良性进行,建立评价系统能在发现一定问题时及进给予纠正和改进。

民国时期教育人才济济,培养出很多新中国建设的栋梁,而当今高等教育正处于不断探索和改革的时期,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如能借鉴民国教育中的长处和优点,为之所用,必将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当代大学发展之路,有朝一日定能重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与灿烂。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