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会/ 东北农业大学
一、奶牛乳房炎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约1/3 奶牛患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报道,美国每年因奶牛乳房炎造成的损失达20 亿美元,而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则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资料报道:某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 和3.32% ;隐性乳房炎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 和50.34% ;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的阳性乳区奶样和健康奶牛的奶样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6.67%、87.83% 和73.00% ;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奶牛乳房炎造成的损失约70% 是由隐性乳房炎引起的产奶量下降,我国每年因隐性乳房炎造成的损失约达1.35 亿元人民币。乳房炎不仅影响奶牛产奶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牛乳的品质,而且危害人类健康。奶牛乳房炎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1. 原因与病理。
(1)西兽医认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条件性致病菌,尤以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大肠杆菌也较常见,这三种细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总发病率的90%以上。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又可为传染性与环境性两大类。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定植于乳腺,主要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形体等,引起的乳房炎易在牛乳区与牛群间传播流行。环境性病原菌有牛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产气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这类病原菌常寄生在奶牛体表及周围环境中,通过排乳管进入乳头池引起的乳腺感染。
(2)中兽医认识:气血瘀滞引起的。中兽医认为,乳房炎即奶肿、奶黄、乳痈,是痰、湿、气、血郁结不散,化而为痰,与肝、胃两经有关。因饲养管理不善、久卧湿热之地、湿热毒气上蒸,侵害乳房;或因胃热壅盛,肝郁气滞,乳络失畅,以致乳房气血凝滞,瘀结而生痈肿;或因奶牛榨奶不净,使乳汁停滞,乳房胀满等原因而导致本病。
2. 辩证论治。
(1)辩证。乳房炎根据临床症状,可将乳房炎分为热毒壅盛型和气血淤滞型。
热毒壅盛型:病初患侧乳房局部肿胀变硬,皮肤光亮,色红灼热,触之疼痛,拒绝人工挤奶,奶量明显下降;继而肿胀波及大部或整个乳房,站立时两后肢开张,行走缓慢,不愿卧地。乳汁稀薄,混有白色絮状凝乳块,并带有血丝,乳汁呈淡棕色或黄褐色。患畜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立多卧少,口色赤红,舌有黄苔,脉象洪大。严重者,乳房内化脓,触之有波动感,日久则破溃流出黄褐色或黄白色脓汁,进而发展为慢性乳房炎,也有极少数的病牛症状逐渐消失而痊愈。
气血淤滞型:患侧乳房内有大小不等的硬块,皮色不变,触之不热或微热,乳汁排出不畅,内有白色絮状凝乳块;若延误治疗,则肿块溃烂,病畜骚动不安,口色黄,苔薄黄,慢性乳房炎多见此证。
(2)论治。
热毒壅盛型:根据本病的发展过程,可将其分为初期、成脓期和破溃期三个阶段。病症初期,肿胀明显,但尚未成脓,应以清热解毒,通经利水,消肿散瘀为主。成脓期,应以清热燥湿,化痰利水,促使脓汁排出。破溃期,应以扶正为主,加之清热燥湿,化痰利水,活血化瘀,促进损伤组织的早日修复。
气血淤滞型:宜疏肝解郁,理气健脾,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为主。
(3)治疗。
热毒壅盛型。初期:瓜蒌牛蒡汤(瓜蒌60 g,牛蒡子、花粉、连翘、金银花各30g,黄芩、陈皮、生栀子、皂角刺、柴胡各25 g,生甘草、青皮各15 g,粉碎开水冲服)。
成脓期:透脓散( 黄芪60 g、炮甲珠30 g、川芎30 g、当归45 g、皂角刺30 g, 共研为末, 加白酒100 ml,水调灌服。)用于成脓而未溃期,以补气养血,托毒排脓。
破溃期:内托生肌散( 生黄芪120 g, 花粉100 g,生杭芍、甘草各60 g,乳香、没药各45 g,丹参30 g。共研末,开水冲服。)用于破溃日久,脓出清稀,不能收口者,以生肌止痛。
气血淤滞型。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0 g,炙甘草60 g,煨生姜20 g,薄荷15 g,水煎服。)用于气血瘀滞型,以疏肝解郁,清热散结。
二、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粘膜充血肿胀,甚至发生脓肿或溃疡的一种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子宫炎是一种不仅子宫黏膜受到侵害,而且子宫肌层甚至浆膜也受到影响的子宫病。子宫内膜炎属于兽医学中的带症、产后发热等范筹,不孕症常与本病有关。
1. 病因病理。子宫内膜炎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饲喂失调,损伤脾气,使运化失常,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聚而为湿,湿浊下注;或肾气亏耗,以致肾失闭藏,带脉失约,使津液滑脱而下,遂成此病。(2)脾虚湿盛,反而毁肝,肝郁化火,湿热下注而发病。(3)配种及人工受精不洁,助产不卫生,使邪毒内侵;或手入阴道和子宫带进污物,邪毒秽浊之邪于胞宫,与气血相搏,因而发病;或产后恶露不尽,或胎衣残留胞宫,致使痰血停滞胞宫内,日久化热而致病。
2. 辨证论治。
(1)脾肾虚弱型。
主证: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只是表现不发情或发情推迟,不易受胎。症状稍明显的,可见拱背、努责、作排尿姿势,从阴道内常流出白色或淡黄色的粘液。脾虚为主者,则兼见倦怠喜卧,食欲不振,粪便稀薄;肾虚为主者,则兼见尿清长而频数,腰胯软弱。口色谈白,舌苔白,脉缓而弱。
治则:脾虚为主者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为主者宜温肾培元。
方药:脾虚为主者用完带汤或清带汤加减;肾虚为主者用右归饮和固清散加减。完带汤加减:党参、白术、白芍、山药、苍术、车前、柴胡各30 g,升麻、陈皮、甘草各20 g,共研末,开水冲服。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食少粪稀者加白扁豆、苡仁;滑脱不固者加加金樱子、芡实、龙骨、牡蛎。
清带汤:生山药90 g,生龙骨、生牡蛎各60 g,海螵蛸45 g,茜草30 g。寒者加鹿角霜、白术、干姜;脾虚有湿热者加白芍、苦参。共研木,开水冲服。
右归饮:熟地60 g,山药45 g,山茱萸30 g, 肉佳、附子各20 g,枸杞35 g,炙甘草15 g,杜仲40 g。共研未开水冲服。
固精散:沙苑蒺藜60 g,芡实60 g,莲须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莲肉30 g。
(2)湿热下注型。主证:从阴道内流出黄色粘稠的粘液,附着在尾根、阴户的周围及后肢,见阴部瘙痒,甚者溃烂,耳鼻温热,食欲不振,粪便干燥或粘稠,尿短赤,口色红或红黄,舌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内服“止带方”加减,外用蛇床子散。
止带方:猪苓、泽泻、黄柏、栀子各25 g,茯苓、车前子、茵陈各30 g,赤芍、桃仁各20 g ,牛膝20 g,共研末,开水冲服。热盛者加连翘、银花、鱼腥草。带下臭味重者加土茯苓、败茜草;如阴部疡痒者加白鲜皮、苦参。
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百部、苦参各30 g,煎水外洗。
(3)热毒雍盛型。
主证:发热,食欲废绝。从阴门流出淡黄色粘液,或黄绿如脓,或夹有血块,腥臭难闻,行走僵硬,或后肢踢腹,或回头顾腹,甚者腹痛起卧。有的阴门红肿热痛。甚者糜烂溃疡。粪便燥结,尿短赤,口色赤红,舌苔黄燥,脉象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方药:银翘红茜解毒汤:金银花、连翘、红藤各60 g,败茜草、苡仁各30 g,丹皮、栀子、赤芍、桃仁各25 g,延胡索、川楝子各20 g,乳香、没药各15 g,水煎服。加减:若兼表证者,加荆芥、防风、白芷;便秘加大黄、芒硝;腹胀加木香、香附。
3. 护理与预防。
对患畜应改善营养,增加草料,厩舍要温暖干燥。加强对怀孕牛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运动。以减少难产、流产、胎衣不下等疾病的发生。此外,在配种、助产时要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三、前胃迟缓
前胃弛缓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前胃兴奋性降低和收缩力减弱的疾病。以食欲减少,前胃蠕动减弱或停止,缺乏反刍和暖气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发病经过可分急性和慢性;根据发展原因可分原发和继发。原发性前胃弛缓是一种前胃机能紊乱性疾病,故亦称单纯性消化不良。继发性前胃弛缓可继发于其他胃肠疾病、寄生虫病或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舍饲牛、老龄牛。
1. 病因病理。多因长期饲养不善,饲喂精料过多,或饲喂品质不良饲料,饲料突变,饮水不足,或过饮冷水和过食冰冻饲料皆可损害脾胃,影响胃之受纳腐熟功能,进而致使脾胃虚弱。年老多病气血亏损,致脾胃虚弱,从而导致运化无力,草料停滞。其他疾病,如宿草不转、寄生虫病和慢性中毒等病,失于治疗,护理不当,亦可导致脾胃虚弱。
2. 辨证论治。
主证:精神倦怠,体瘦毛焦,四肢无力,水草迟细,甚者不食,反刍无力或停止,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鼻汗不成珠或无汗,口色淡白或淡黄,脉沉无力。天寒季节,常见耳鼻俱凉,口流清涎,大便稀薄等脾胃虚寒征象。胃内宿日久酿热,或在夏秋季节可见口涎粘腻,大便干燥或糖稀腥臭,尿短少而黄浊等夹杂湿热征象。
治则: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 见补虚方)加减。因脾虚常伴有胃滞,故在方种应少佐消导化食药。若兼见寒象,应与温胃之品;若夹杂湿热,可辅以除湿热之药。亦可用健牌理气散( 经验方) 加减:白术、茯苓、甘草各45 ~ 60 g ;木香、槟榔各30 ~45 g,山楂、生麦芽、生六曲各60~ 90 g。共研末冲服。若兼有寒象,则加干姜、小茴香以温中散寒,若夹杂湿热,则加龙胆、柴胡、茵陈以除湿热。
3. 护理与预防。给予优质的青干草或多汁饲料,以1%食盐水让其自饮,亦可用炒焦大米煎汤加适量盐让其自饮。病初必须节制饲喂,随着病情好转,逐步恢复正常饲喂。平时改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不突然更换饲料,更不能喂霉败、冰冻等品质不良的饲料,保持畜舍清洁,适当运动。
四、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积聚大量的于胃内容物所致。以瘤胃内容物积滞,容积增大,胃壁够受压及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牛、羊均可发生,尤以舍伺多发,中兽医称此病为宿草不转。
1. 病因病理。多因伺喂大量粒硬饲料,如麦草、豆秸、山芋藤、花生藤等,或突然改换可口草料而贪食过多,损伤脾胃,致使草料停滞胃腑,压迫胃壁及邻近脏腑导致本病的发生。长期单纯饲喂,饮水不足,久病或产后体虚,外感诸病,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辩证。病初精神不振,耳耷头低,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鼻镜干燥,暖气酸臭,有时出现腹痛不安,拱背低头,回头看腹,摇尾或后肢踢腹,粪干黑难下。口色赤红而燥,脉象沉涩。经体表按压瘤胃胀满、坚实,但重压成坑,或坚硬如板。听诊瘤胃音减弱或消失,蠕动次数随病情发展逐渐减少。病重者,由于胀满的溜胃压迫胸膈,引起呼吸喘急,口色青紫,心跳加快,脉搏增数。后期,痛苦呻吟,呼吸带哼,卧地难起,或昏迷。
本病多发生于脾胃虚弱的患牛,发病缓慢,如因过食草料,胃纳太过者,多发病较急,常有腹痛不安等表现。
3. 论治。由于个体素质及受病不一,常出现宿草停聚和脾虚积食以下两种证型
(1)宿草停聚。
主证:发病较急,左侧膨大,按压坚硬。暖气酸臭,有时空嚼,偶见吐出食团。背部拱起,回头顾腹或后肢踢腹。或呆立不动,卧少立多,粪便干硬,色暗量少,外附粘液。宿食压迫胸膈则气促喘租,四肢张开。鼻镜少汗或无汗,口色赤红或赤紫,舌津少而粘,脉沉有力。
治则:攻逐宿草。
方药:《元亨疗马集·牛经》通气散加减。
(2)脾虚积食。
主证:体虚瘦弱,呆立背拱,肢体颤动或卧地呻吟,腹胀。粪便干少,间有腹泻,口色稍红,津液少粘,脉象沉细。
治则:补虚消积。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3)护理与预防。停喂草料,待积去胀消、反刍恢复后,给少量易于消化的干青草,逐步增量,治疗期间应经常给淡盐水饮之,每天温水灌肠一次,适当运动。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牲畜过食,不要突然更换饲料,粗饲料加工后再喂。
五、瓣胃阻塞
瓣胃积食熟称百叶干,是因饲养失宜,胃液耗损,百叶枯干,食物在百叶内不能远转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病程缓慢。
1. 病因病理。本病多因青料缺乏,长期、过多地饲喂粗糙干硬的饲料等,且饮水不足,以致胃液耗损,食物在百叶停滞不化,日久津液耗损殆尽而发病。长期饮喂失时,或草料不足,日久则营养不良,气血双亏,胃中津液枯竭亦可致病。慢性胃肠积热,前胃、真胃及小肠疾患,也能继发。
2. 主证。病初食欲、反刍减少,精神倦怠,鼻镜干燥,被毛竖立,干枯无光,排粪减少,粪球干硬色黑。后期食欲、反刍停止,鼻镜干燥龟裂,叩诊瓣胃,常可引起磨牙,疼痛不安。听诊瓣胃,蠕动音极弱,或完全消失,治则:润燥滑肠,消积导滞。
3. 方药。病初宜用加味大承气散:大黄120 g, 芒硝500 g,枳实60 g,厚朴60 g,槟榔60 g,共为细末,加植物油500 ml,开水冲,侯温服。
较重的病例:大黄60 g,芒硝250 g,厚朴30 g,枳实20 g,大戟15 g, 甘遂15 g, 芫花15 g, 三棱30 g,莪术30 g,生甘草30 g,共为末,植物油500 ml 为引水冲,一次灌服,孕育禁用。
六、瘤胃臌气
瘤胃臌气是反刍类家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兽医又称为气胀、肚胀,是饲料停滞瘤胃异常发酵,超过胃的正常容量,使瘤胃失去运动机能,而引起患畜嗳气受阻、腹胀作痛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初春,又称青草胀。
1. 发病原因。牛经过一冬的舍饲,一旦饲喂青草,就会暴食,如果让牛采食过多的幼嫩青草,就会在胃内迅速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而又不易排出体外,因而就导致本病的发生。
按其病理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瘤胃臌气两种,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泡沫性和非泡沫性。采食雨后的青草或经霜、露、冰冻过的牧草,霉烂的或含有霉菌的干草等,也可引起瘤胃臌气。继发性瘤胃臌气,常见于食道阻塞、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瘤胃积食、瓣胃阻塞、前胃迟缓等疾病所致排气障碍而发生臌气。
(1)原发性瘤胃臌气。因过食或采食大量易于发酵产气的饲草,如含水分过大的开花前的幼嫩豆科牧草,尤其是苜蓿、紫花苜蓿和三叶草等,加之瘤胃过度膨满压迫胃壁血管,使其吸收气体能力减退和嗳气生理反射机能受到抑制等。
(2)继发性瘤胃臌气。多半由于食道狭窄或梗塞,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等致使迷走神经支( 包括背支) 损伤,影响瘤胃蠕动、反刍和嗳气反射机能,导致反复性瘤胃臌气。
(3)泡沫性瘤胃臌气。主要是瘤胃内泡沫化气体形成的结果。这与采食了能提高瘤胃液表面张力以及增大黏稠度的植物性饲草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植物性饲草料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皂角苷、果胶和半纤维素等成分所致。
2. 临床症状。
急性瘤胃臌气,病情一般急剧。临床表现为病初举止不安,精神抑郁,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管扩张。不断起卧,回头望腹,腹部臌胀,瘤胃收缩先增强,后减弱或消失,左侧肷窝凸出。腹部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呼吸极度困难。随着瘤胃扩张和臌气,膈肌受压迫,呼吸急促而费力,甚至头颈伸展,张口伸舌呼吸,呼吸次数增加。心悸,脉搏增快。后期心力衰竭,病情危急。泡沫性臌气,常见有泡沫状唾液从口腔中喷出或逆出。瘤胃穿刺时,只能断断续续的排出少量气体。瘤胃液随着瘤胃壁紧张收缩向上涌出,阻塞穿刺针孔,排气困难。非泡沫性臌气,穿刺放气,犊牛排出的气体有显著的酸臭味,成年和老年牛排出能用火点燃的甲烷气。病的后期,心力衰竭,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努张,呼吸困难,黏膜发绀,目光恐惧,出汗,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往往突然倒地、痉挛、抽搐,窒息和心脏麻痹状态。
慢性瘤胃臌气,多为继发性因素引起,病程迟缓,瘤胃中等度膨胀,常在采食或饮水后反复发作。穿刺排气后,又会发生膨胀,瘤胃蠕动正常或减弱,病情一般发展缓慢,食欲、反刍减退,逐渐消瘦。生产性能降低,奶牛泌乳量显著减少。
3. 治疗。
(1) 排气、制酵、消除泡沫。由于瘤胃臌气的病情严重,故治疗贵在及时。治疗原则是排气、制酵、消除泡沫、健胃消导。病初,将病畜的头颈抬高, 促使胃内气体排出, 同时用鱼石脂15 ~ 30 g, 加700 ml/L 的酒精30 ~ 50 ml,再加适量温水内服,可制酵消胀。
特别严重的病畜,当有窒息危险时,首先应进行瘤胃排气。可以采用胃管插入胃内排气或使用套管针穿刺瘤胃放气。放气时要注意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因腹压的急剧降低,引起脑部缺血性休克等不良后果。对于泡沫性瘤胃臌气,以消除泡沫为主,宜选用消沫药,如二甲基硅油2.0 ~ 2.5 g 内服, 或消胀片30 ~ 60 片内服。对于轻度的瘤胃臌气病牛,可把牛牵至斜坡上,前高后底站立,不断用于牵引牛舌以利于排气。或者用一去皮的木棍置于牛口内,两端用细绳固定于角根,让病牛反复咀嚼以促进其排气,同时辅助以瘤胃按摩,也可奏效。在对症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病牛的全身机能状况,及时强心补液,恢复瘤胃运动机能,以增进疗效。
(2)制止发酵产气:常用花生油,亚麻仁油,大豆油200 ml,做成2%乳剂,1 次灌服,每日2 次;或用松节油50 ~ 60 ml、鱼石脂20~ 30 g、酒精100 ~ 150 ml, 混合1 次灌服;或用液体石蜡500 ~1 000 ml,1 次灌服。对泡沫性瘤胃臌气病牛,可用消泡片( 即二甲硅油和氢氧化铝合剂)40 ~ 50 片,加常水适量灌服。对反复发生瘤胃臌气的病牛,宜用酒石酸锑钾4 ~ 6 g与硫酸镁400 ~ 500 g,加常水配成5% ~ 8% 溶液,1 次经胃管投服。
常用中药方剂如下:木香槟榔散:木香40 g,槟榔30 g,二丑30 g, 香附30g, 大黄30 g, 黄柏30 g, 黄连20 g, 青皮40 g, 陈皮40 g, 三棱30 g, 莪术20 g, 芒硝80 g,厚朴40 g,枳壳40 g,研末水冲灌服。
健胃散加减:神米曲60 g,麦芽60 g, 山楂60 g, 莱菔子40 g,枳壳40 g, 槟榔40 g, 大黄30 g,芒硝80 g, 甘草20 g, 党参30 g,淮山40 g,研末水冲灌服。
4.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不饲喂块根类饲料和豆饼、花生饼等其它易于发酵的饲料。
(2)不饲喂雨后的青草或经霜、露、冰冻过的牧草,霉烂的或含有霉菌的干草等。
(3)及早治疗,发病初期治疗效果更佳。
七、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 或称犊牛下痢),是犊牛出生后因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某些病毒(如细小病毒)等引起的肠炎及下痢;或由于哺乳器不清洁,舔食污物,寒冷刺激,人工喂乳时牛奶过凉,饲喂过饱,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等,也可引起腹泻。患病犊牛主要表现为腹泻,体温升高,粪便中含有大量不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严重时粪便腐臭,带有组织碎片及血凝块。患犊常因脱水和毒血症而死亡。
1. 病因。多因母牛产后瘀血未尽,恶露延久不净,或外感热邪,以致热毒注入血脉,传之于乳,犊牛食后,热积胃肠。或因饲养管理不善,犊牛外感风寒,或饮污浊冷水,寒湿入侵脾胃,而引起寒泻。腹泻日久,迁延不愈,致使脾胃虚弱,亦可成为成虚泻。
2. 辨证论治。犊牛腹泻可分为毒热泻、寒湿泻和伤乳泻等证型。
(1)毒热泻。
病因:热毒积于胃肠所致。
主证:泻粪如稀糊状,色黄或混有血液,粘滞而腥臭。患犊有时起卧,回头看腹。口色赤红,舌苔黄腻,脉沉数而涩。鼻镜干燥,气促喘粗。
治则: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乌梅散加减:葛根、黄连、黄芩各15 g。乌梅( 去核)、诃子、姜黄各10 g,地锦草、车前草各30 g,甘草5 g。水煎服。泻下带血者加银花炭、白头翁、马齿苋、地榆炭;腹痛甚者,加白芍。或用加减乌梅散:诃子18 g,乌梅18 g, 槐花15 g, 地榆12 g, 黄连9 g,水煎服。
(2)寒湿泻。
病因:寒湿侵袭脾胃所致。
主证:粪便稀薄,色白或由于采食草料而呈黄绿色。患犊形寒肢冷,耳鼻发凉,肠鸣如雷。口色淡白,脉沉迟或沉涩。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利水。
方药:胃苍散加减:苍术10 g,厚朴、陈皮、干姜、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各9 g,甘草6 g,诃子5 g。水煎服。或用下方: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白术各9 g,炙甘草、煨姜各15 g,红枣10 g,水煎服。
(3)伤乳泻,乳食不化,积于胃肠所致。
主证:粪便稀糊状,色灰白,混有凝乳块或末消化的食物。肚腹略有胀满。口色稍红,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则:消食导滞,涩肠止泻。方药:以“三仙”为主药组方。如:神曲、山植、麦芽各10 g,枳实、厚朴各6g,诃子、乌梅各9 g,水煎服。
(4)护理与预防。怀孕母牛应饲喂营养丰富的草料,以使胎儿健壮发育,抗病力强。犊牛在饲喂或人工哺乳时应注意清洁治,并防止过食,冬季应防寒保暖,地面多铺垫草保持干燥。病犊应与健犊隔离。
八、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又称奶牛酮血症,是奶牛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酮体(乙酰乙酸、丙酮和β- 羟丁酸)蓄积于血液和组织内所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缺乏运动的、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高产舍饲奶牛。多发生在4 ~ 9岁间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常于分娩1周后发病临床上以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脂肪肝、酸中毒及体蛋白消耗和食欲减退或废绝为特征。
1. 发病原因。奶牛酮病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前者因能量代谢紊乱,体内酮体生成增多而引发;后者因其他疾病,如真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肝脏疾病、乳房炎等引起食欲下降、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脂肪代谢紊乱,酮体生成增多而引发。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不足、血糖浓度下降。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多,且较为复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奶牛高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母牛分娩后的4 ~ 6 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 ~ 10 周。因此,在产犊后10 周内乳牛的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如果母牛泌乳量过高,将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通过研究母牛摄食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和从乳汁中排出乳糖的量,发现奶牛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2 kg ;如果每天产奶34 kg,则全部血液中的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这就造成了乳牛血糖过低引发酮病,所以高产乳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
(2)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应不足。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等,均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可引起能量的负平衡,产生大量的酮体而发病。
(3)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的酮体而发病。
(4)脂肪肝引起酮体代谢障碍。试验证明,脂肪肝的发生多在临床型酮病的发生之前;并认为奶牛先有脂肪肝,后患酮病。由于脂肪肝引起肝脏代谢紊乱、糖元合成障碍而加剧了血中酮体含量升高。此外,产乳热、真胃变位、肾炎、蹄病等疾病均可引起继发性酮病的发生;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缺乏和各种应激因素及其他内分泌紊乱也可促进酮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奶牛酮病多发于产前或产后,临床上表现2 种类型,即消耗型和神经型。其中消耗型酮病约占85%,但有些病牛,消耗症状和神经症状同时存在。
(1)消耗型。病牛表现食欲降低和精料采食减少,拒绝采食青贮饲料,仅采食少量干草;体质量迅速下降,很快消瘦,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下降且乳汁容易形成泡沫。皮肤弹性降低,粪便干燥、量少,有时表面附着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呼出的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的气味( 丙酮味),加热时气味更明显;但这种气味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能闻到,大多数病例不易闻到这种气味。消耗型酮病病程拖长,会使奶牛极度消瘦和衰竭,最终卧地不起、骨瘦如柴,死亡或淘汰。
(2)神经型。病牛除了表现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外,常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的流涎,磨牙空口咀嚼;视力下降,走路不稳,横冲直撞。个别病例全身肌肉紧张,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震颤、吼叫,感觉过敏,而且神经症状间断地多次出现。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 ~ 2 d 后转入抑制期,反映迟钝,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少数轻型病牛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映下降。
(3)隐性酮病。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一般在产后1 个月内发病,产奶量稍微下降;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血酮浓度才升高,这种情况只有通过酮体检测和血糖含量检测才能确诊。但长期的隐性酮病会使奶牛的内分泌紊乱和激素分泌失调,引发繁殖性能下降。
3. 治疗。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代替疗法( 葡萄糖疗法)、激素疗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和胰岛素等)、木糖醇疗法及经验疗法等。
(1)葡萄糖疗法。可用25% 葡萄糖500 ml 静脉点滴, 每日1 次,连用3 d。滴注速度为每小时注入葡萄糖50 g 以下为宜。减慢注射速度,延长注射时间,可提高胰岛素分泌机能的持续时间。
(2)木糖醇疗法。据研究报道,木糖醇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用于酮病牛提高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效果优于葡萄糖,注射木糖醇120 min 后血糖浓度可比注射前提高2 倍左右。此外,木糖醇还可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提高甘油三酯的浓度及增强天门冬氨酸转氨基作用,改善酮病的临床症状。用25% 木糖醇静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d,注射速度以0.3 g/h 以下为好。
(3)激素疗法。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 ~ 600 IU 或肌肉注射葡萄糖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内服甲基强的松125 mg,每日1 次;或0.5% 氢化可的松100 ml 混入5%葡萄糖500 ml 中,1 次静脉注射。
(4)葡萄糖胰岛素(GI) 疗法。如用葡萄糖、木糖醇疗法疗效不佳时,可用葡萄糖胰岛素(GI) 疗法。标准胰岛素0.1 U/kg 体重静脉注射,同时用25% 葡萄糖250 ml 静脉点滴(45 min 以上),以维持血液中胰岛素浓度。
另外,在西兽医治疗过程中,防止酸中毒,可用5% 碳酸氢钠500~ 1 000 ml 静脉注射。每天补充100 mg 硫酸钴,可用于辅助治疗酮病。为了增强前胃消化机能、增进食欲,可以静脉注射促反刍液:10%氯化钠溶液500 ml,10% 葡萄糖酸钙100 ~ 150 ml,1% 安钠咖30 ml。VB1 注射液30 ml,1 次肌肉注射。
(5)中兽医疗法。当归、川芎、砂仁、赤芍、熟地、神曲、益母草、广木香、麦芽各35 g,磨碎,开水冲调,灌服,每日或隔日1 次,连服3 ~5 d,对增进食欲,加速病愈效果较好。
4. 酮病的预防。酮病的发生比较复杂,在生产中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应占干物质的16%,适当增加运动。避免干奶期过度饲喂而导致母牛过肥。
(2)供应平衡日粮,注意精粗饲料的合理搭配;其中精料中粗蛋白含量以不超过16% ~ 18% 为宜,碳水化合物以磨碎的玉米为好。给予品质优良的干草或青贮饲料,避免饲喂含大量丁酸盐的劣质青贮料;不要随意更换饲料配方,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同时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此外,饲料中注意碘、钴、磷等矿物质的补充;在酮病的高发期喂服丙酸钠,每次100 g,每天2 次,连用15 d。
(3)在日粮中添加脂肪和饲料添加剂,以预防酮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脂肪。在日粮中添加3% ~ 5% 的瘤胃保护性脂肪,可以提供较高的血糖水平和较低的血酮水平。②尼克酸。日粮中每日添加3 ~ 6 g 的尼克酸,可以有效降低血中β- 羟丁酸盐水平;尼克酸可以影响瘤胃的代谢并增加丙酸盐水平,增加菌体蛋白产量,同时显著提高产奶量。③离子载体。在饲料中添加离子载体,如莫能霉素和拉沙里菌素,可以改变瘤胃的新陈代谢,降低乙酸的生成、增加丙酸盐产量。研究发现,莫能霉素可以降低血酮。
(4)建立亚临床酮病的检测制度。一般产前1 周隔日测定尿pH值、尿酮体1 次或乳酮体1 次;产后1 d,可测定尿pH 值,隔日测定乳酮体1 次。凡测定尿液pH 值呈酸性,尿( 乳) 酮体含量升高者,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总之,产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调整日粮搭配;分娩后重视酮病的监测,提高奶牛干物质( 尤其是生糖物质) 摄食量,防止奶产量上升过快,对产奶量过高的牛要限制挤奶,可以有效地预防酮病的发生。一旦酮病检测呈阳性,应及早治疗,可以减少损失。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及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