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礼/ 农业部畜牧业司
一、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1. 关系畜产品供应。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2. 关系农牧民增收。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1 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为462.5元,占14.4%。
3. 关系食品质量安全。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能更好控制药物投入,高效防控各种动物疫病,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关系生态安全水平。草原面积60 亿亩,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既是畜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发展历程
1978-1984 年是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问题阶段,肉类产量1984年是1978 年的1.8 倍, 年均增长10.3%。1985-1996 年是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阶段,肉类产量1996 年是1985 年的2.4 倍,年均增长率达8.2%。从1997-2006 年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1997 年主要肉类产品比重:猪肉是68.26、牛肉8.37、羊肉4.04、禽肉18.57,到了2006 年主要肉类产品比重:猪肉是65.60、牛肉8.13、羊肉5.13、禽肉21.25,特别注意的是奶类的年均增长率在20% 以上。2007 年以来则进入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主要特征是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逐步建立。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3 年肉类产量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占有量62.7 kg, 比1985 年增加了3.3倍,禽蛋产量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21.1 kg,比1985 年增加4.2 倍,奶类产量世界第三, 人均占有量25.9 kg,比1985 年增加10.6 倍。全国肉类结构变化趋势:1985-2000 年猪肉大幅下降,降低20 个百分点;禽肉明显增加,提高11 个百分点;牛羊肉小幅增长,增加7 个百分点。2000 年以来猪肉缓慢下降;禽肉稳步增长,已达到20% 以上;牛羊肉基本稳定在13% 左右。
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2013年生猪规模养殖500 头以上占41%,2013 奶牛规模养殖100 头以上占41%,2013 年蛋鸡规模养殖2000 只以上占68%。
区域化布局优势显现,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发挥。2013 年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猪肉占92%、鸡蛋73%、牛奶87%。
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遗传改良框架体系初步建成,颁布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以地方品种为素材,成功培育了119个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满足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消费需求。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正式对外发布,共收录地方品种资源508 个。
三、主要畜种生产形势
(一)猪肉生产形势
猪肉产品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生猪价格波动的社会反响非常敏感。现行CPI 测算中,食品价格的权重为31.79%,猪肉价格的权重约为2.4%,有人说CPI 是China PigIndex。2014 年生猪生产形势:年初持续下跌,4 月底开始回升,目前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82%、12.63% 和8.73%。生猪存栏连续4 个月回升后出现小幅下降,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11.3%。猪粮比价已连续49 周低于6∶1 的盈亏平衡点。随着元旦春节节假日消费高峰的来临,生猪市场价格将有所上涨,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二)家禽生产形势
家禽生产,主要三大特点,一、产业基础大:4 000 多万养殖场(户),7 000 多万从业人员,家禽饲养产值6 900 亿元,占畜牧业的25% ;二、集中度高:山东、广东、江苏、广西、辽宁、河南为禽肉主要产区,禽肉产量占全国的52.9%。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江苏5 省为禽蛋主要产区,禽蛋产量占全国的56.8%;三、出口优势明显:畜产品出口中的优势产品,出口贸易量占全部畜产品的35.8%。2013 年上半年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家禽产业遭受灭顶之灾,家禽养殖环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2014 年年初,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再次发生,受2013 年疫情重创尚未恢复的家禽业损失进一步加重。为解决家禽产业问题,国家出台祖代种鸡补贴政策,广东、广西、浙江等地也出台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活禽加工收储补助等政策。另外,需要加大宣传引导,提振禽产品市场消费信心。受消费回暖和节日消费带动,禽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12 月第2 周,全国活鸡、白条鸡、鸡蛋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8.96元、19.03 元、11.51 元,同比分别上涨9.3%、8.8%、16.38%。近一个时期,江苏、浙江、广东相继出现人感染H7N9 流感疫情,家禽业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后期需重点关注。
(三)牛羊肉生产形势牛羊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关系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也是穆斯林群众生活必需品,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1. 肉牛肉羊生产现状:2000-2013 年,牛肉产量由513 万吨增至673 万吨, 增长31.2%, 年均增长2.1%。羊肉产量由264 万吨增加到408 万吨, 增长54.5%, 年均增长3.4%。2000-2013 年, 全国牛出栏量由3 807 万头增加到4 828 万头,增长26.8%,年均增长1.8% ;羊出栏量由2 亿只增加到2.76 亿只,增长34.7%, 年均增长2.3%。2000-2013 年,全国牛存栏量由1.24 亿头减少到1.04 亿头,减少2000 万头,下降15.9%。羊存栏量保持在2.8 亿只左右, 但2013 年存栏比2004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减少1 390 万只,下降4.6%。2004-2013 年,肉牛年出栏 50 头以上规模比重由13.2% 增加到27.3%,提高14 个百分点,增长1.1倍。肉羊年出栏 100 只以上规模比重由12.1% 增加到31.1%,提高19个百分点,增长1.6 倍。牛羊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组织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推广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实用技术,出栏率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成为近年来全国牛羊肉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
2. 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牛羊肉价格从2000 年到2013 年连续13年上涨,牛肉从12.63 元/kg 涨到58.81 元/kg,羊肉从14.45 元/kg涨到61.88 元/kg。
3. 供求偏紧导致价格持续上涨: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消费增长太快,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需求增长。另外,由于母畜饲养周期长,养殖效益不如专门育肥来得快、来得稳。“十一五”期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比“十五”期间下降了10.2%,能繁母羊存栏下降5.4%。
4. 进口调节空间有限:2011 年之前,牛羊肉进口总量不到10 万吨,近两年,牛羊肉进口量迅速增长,2013 年进口总量达到55.3 万吨,其中牛肉29.4 万吨、羊肉25.9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9%、109%。进口量总体较小,约占国内产量的5% 左右。主要原因:国内外价格差异大。进口牛羊肉到岸后,加上关税、增值税等,价格仅为国内的40% ~ 60% 左右。国外货源的制约,全球牛羊肉贸易量不足800 万吨。因防控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疫情需要,允许进口牛肉的国家只有6 个,羊肉只有3 个。穆斯林群众有消费清真牛羊肉和新鲜牛羊肉的习惯,完全依靠进口难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必将抬升国际市场价格,同时有可能冲击国内生产的积极性。
5. 客观看待牛羊肉价格:牛羊肉特别是羊肉属于高档肉食品,牛羊肉价格适度上升符合消费规律。牛羊肉与猪肉比价,美国、欧盟、巴西3∶1~ 4∶1,中国2.2∶1。
肉牛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冀鲁豫和东北,稳定发展西部8 省区,冀鲁豫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东北发挥粮食主产区玉米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集约化养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西部8 省区牧区,以饲养能繁母牛为主,半农半牧区,推广专业化育肥,农区,培育发展屠宰加工企业。
肉羊区域布局:巩固发展西部8 省区,加快发展冀鲁豫,兼顾南方和东北地区,西部8 省区,牧区,发展母羊饲养和羔羊当年出栏。半农半牧区,推广舍饲圈养。农区,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育肥。冀鲁豫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大力开展商品羊杂交配套生产,鼓励发展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南方和东北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加大圈养设施改造力度,提高规模化程度。
四、主要畜牧业扶持政策
2007-2013 年中央财政畜牧业资金投入,97 亿增加到最高的363亿。财政转移支付包括:良种补贴,畜禽标准化养殖(原菜篮子项目)、基础母畜扩群增量,生猪调出大县。部门预算项目:种质资源保护,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建设项目: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良种工程,秸秆养畜。
五、现代畜牧业面临的挑战、思路及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要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畜牧业现在处于转型期、矛盾敏感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以及行业形态未稳定,小散户退出,规模场发展的背景下。
(一)现代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畜禽饲料、用地、水资源等资源约束趋紧。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粮增长幅度的需求,超过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蛋白质饲料原料明显不足,2013年我国进口大豆6 341 万吨,进口依存度近80%。玉米加工乙醇的新趋势,2013 年净进口玉米319 万吨。肉类产量增幅明显降低,畜牧业生产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畜产品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在全社会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升高等因素的推动下,饲料原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呈上涨态势。
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病多发,重大疫病时有发生;防疫机构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既影响消费,也影响养殖信心。
四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涉及到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无小事,责任大如天。媒体夸大其辞、恶意炒作,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五是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建设滞后:生猪、奶牛、家禽等主要畜禽良种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自主育种能力亟待提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畜禽育种机制尚未形成。
六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密;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模式滞后;“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农业源纳入总量减排考核管理体系,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纳入总量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提出更高要求。
七是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三多三少一脱节”现象。三多:提高产量技术多,外来引进技术(品种)多,一般性科技成果多;三少:改善质量、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重大突破性少;一脱节:畜牧科技研究和推广存在脱节。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5%,比发达国家低20 个百分点。
(二)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畜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畜牧业。
主线:努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稳生猪、保家禽、促牛羊”的工作思路,稳定提高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为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基础支撑。
抓手: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化养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畜产品稳定供应的主体,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
支持点: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现代饲料生产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奶业。持续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坚持农牧结合,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总体布局:猪业重点发展东北、中原等粮食主产区,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蛋鸡产业重点发展中原、东部主产区,推进蛋鸡养殖南移。肉鸡产业稳定山东、东北等白羽肉鸡主产区,加快发展华东、华南等黄羽肉鸡主产区。牛业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华北、西部和大城市周边等北方主产区,加快南方产区发展。山羊产业加快发展冀鲁豫3省和东北3 省,稳定发展西部8 省,挖掘南方草山坡生产潜力。绵羊产业巩固发展西部8 省区,加快发展冀鲁豫3 省,挖掘南方草山坡生产潜力。
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从规模化向标准化发展最终形成产业化。二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体系建设。种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发展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三是加快推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推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四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预警调控机制,加大信息引导力度;推进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五是加快推进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措施是严格行政许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执法监管。六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本文根据2014 年全国畜牧行业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录音及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