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医学护理 » 兽医学 » 正文

中小规模猪场夏秋季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许英民 /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 信箱

(一)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也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排出灰白色、浆糊状稀便,并带有腥臭味。2 ~ 3 周龄仔猪多发病,7日龄以内、30 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1.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在炎热的夏季、早春和冬季发病较多。如果猪舍卫生条件不好,气候突变,圈舍内寒冷、潮湿,饲料突然更换,饲料品质不好,母乳过浓或过稀,都可使仔猪的抵抗力下降,均可诱发本病。

2. 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混有粘液,呈糊状,并含有气泡,有一股腥臭味。

肛门周围及尾部沾有粪便,一般体温无大变化。病仔猪吃奶减少或不食,脱水,消瘦,被毛蓬松而无光泽。

如大肠杆菌进入血液时,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苍白。

弓腰,行走迟缓,有时吐奶。喜卧垫草中。一般能自愈,如反复发病将成为僵猪。

3. 防治措施。(1)口服补液盐,可用1 000 ml 水+ 葡萄糖20 g+ 食盐3.5 g+ 碳酸氢钠2.5 g+ 氯化钾1.5 g,溶于温开水中,让仔猪自由饮用。(2)用痢菌净3 mg/kg·w+硫酸阿托品0.1 mg/kg·w,肌肉注射,2 次/d,连用3 ~ 5 d。或用地塞米松0.5 mg+ 维生素B10.6 ml+氨苄青霉素0.05 g,混合后肌肉注射,2 次/d,连用3 d。(3)用黄连素注射液,2 ml/ 次,2 次/d,连用3 d。

(二)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也叫仔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所引起的仔猪一种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败血症、坏死性肠炎以及发生肺炎。

1. 流行特点。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多发生在2 ~ 4月龄的仔猪,其他日龄的猪很少发病,多呈散发形式,在气候寒冷、阴冷潮湿、营养不良、饲料突变或更换饲料时,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本病分为急性、慢性型两种型。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比较少见,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1.0℃~ 42.5℃,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粪便。病后数天,在耳、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性斑点,病猪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寒战。鼻、眼有粘液性分泌物,初期便秘,而后发生腹泻,消瘦,低头呆立,步态不稳,很快衰竭死亡。

慢性型最常见,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不振,有食欲,后期废绝,由于持续下痢,日渐消瘦,行走摇摆,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慢慢变成僵猪。

3. 防治措施 。(1)对有症状的仔猪可用超级伍佰万(含头孢噻呋钠、二氟沙星、牛磺酸、克拉维酸等)5 g(1 瓶),用免疫激活干扰素(含黄芪多糖)注射液10 ml 稀释,颈部肌肉注射,2 ml/ 头,1 次/d,连用3 d。另一侧颈部肌肉注射苦参注射液,(含苦参碱、血根碱、林斯汀、病毒抑杀素、奥氟杀星及黏膜修复因子等),0.1ml/kg·w,1 次/d,连用3 d。口服补液盐,2 次/d,连用3 ~ 5 d。(2)用穿心莲注射液,01 ml/kg·w+ 倍健(含免疫球蛋白)1 ml/25 kg·w,1 次/d,连用3 d。(3)可用中药治疗, 白头翁10 g,龙胆草、黄连、双花、秦皮各8 g,共研细末,内服连用3 d,5 ~ 10kg 的仔猪服用。

对于慢性病例可用黄连、黄柏、双花、连翘、陈皮各30 g,白头翁50 g,共为细末,喂服或灌服,对开食的仔猪每天10 g,断奶仔猪每天每头20 g,1 次/d,连喂7 d。(4)对于腹泻严重、并有脱水的仔猪,可口服止痢宝,2 次/d,连服7 d。酌情采用腹腔补液的方法,如有心脏衰弱者可用樟脑磺酸钠注射液,每次1 ~ 2 ml,或10% 安钠咖注射液0.8 ~ 1.0 ml,皮下或肌肉注射。

(三)猪丹毒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丹毒杆菌所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高热、败血症、皮肤上有紫红色疹块,关节炎,心内膜炎,皮肤坏死等。

1.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猪、带菌猪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菌随粪便、尿液、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工具,可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健康猪。但也可通过昆虫如蚊、虻、虱等叮咬而传播。另外,屠宰场、加工厂的下脚料、残羹或鱼粉、肉骨粉等也可传播本病。

2. 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多为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42.0℃以上,稽留热。食欲废绝,呕吐,精神沉郁,结膜潮红。排粪先干后稀。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在皮肤上出现红斑。

病程2 ~ 4 d,病死率可达80% 以上。

亚急性病例表现为皮肤上初期出现红斑,而后期为紫色疹斑。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41.0 ℃ 以上,如有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而死亡。

慢性病例则表现为心内膜炎、四肢关节炎,心内膜炎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在背、尾、两耳等局部皮肤变黑、坏死、干裂。

3. 防治措施。(1) 可使用GC42弱毒疫苗口服免疫,用凉开水稀释好的疫苗拌入少量新鲜饲料中,让仔猪自由饮用,口服前停止饮水4 h,免疫期为6 个月。(2)药物预防可控制本病的发生。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150 g+ 阿莫西林200 g,或在每升水中加入四环素132 mg,让猪自由饮用,可预防本病。(3)用青霉素注射液,100 ~ 200UI/20kg·w,250 ~ 300UI/25 kg·w,用5 ml 地塞米松注射液稀释后肌肉注射,2 次/d,连用3 d。同时配合肌肉注射复方板蓝根注射液,0.15ml/kg·w,1 次/ 日,连用3 d。体温升高的猪,可肌肉注射复方柴胡注射液,0.1 ml/kg·w,1 次/ 日,连用3 d。也可用四环素注射液,7~15mg/kg·w,2 次/ 日,连用3 d。

(四)猪链球菌病

仔猪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链球菌引起仔猪一种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败血症、脑膜脑炎、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脓肿等症状。

1.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夏、秋季多发。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易感性比成年猪高,而且多发。病菌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伤口及仔猪脐带而感染健康仔猪。苍蝇、蚊子也能携带猪链球菌进行传播。

2. 临床症状。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2.0℃以上,流浆液性鼻汁,便血,腹泻,四肢和耳朵发紫,并有出血斑块,多数发病后1 ~ 3 d 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0% 左右,还可引起人的感染发病,严重者可致死亡。

3. 防治措施。(1)预防注射,猪链球菌多价血清灭活苗,后备母猪于配种前30 d,妊娠母猪于产前30 d,各肌肉注射5 ml/ 头,初生仔猪可获得被动性免疫。仔猪于30 日龄和45日龄各注射3 ml/ 头,免疫期为半年。接种疫苗后,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不影响免疫效果。猪败血性链球菌活菌苗,适用于健康猪的免疫接种,弱猪和初生仔猪不能使用。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可用20% 铝胶盐水稀释液稀释,摇均后皮下注射,1 ml/ 头。注射前后各1 周之内,不能使用抗生素,否则影响疫苗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2)治疗可用清开灵注射液,小猪5 ml/ 头,中猪10 ml/ 头,大猪20ml/ 头,1 次/ 日,连用4 d。也可用头孢噻呋,5mg/kg·w,1 次/日,连用4 d。有脑膜炎症状的猪可用板蓝根注射液,5 ~ 10 ml/ 次·头,2 次/ 日,连用4 d。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07 g/kg·w,2 次/ 日,连用4 d。也可注射氨苄青霉素钠+黄连注射液,两种针剂混合后,肌肉注射,0.2 ml/kg·w,1 次/ 日,连用4 d。镇静可用氯丙嗪,肌肉注射,0.5 ~ 1.0 mg/kg·w。如有关节炎、脓肿的病例,可用抗菌肽肌肉注射,1 ml/60 kg·w,或用氨苄青霉素钠4 万UI/kg·w+ 地塞米松注射液5 ~ 10 m,2 次/ 日, 连用4 d。如有脓肿待成熟后切开排脓,按外科进行处理。病情严重者,可肌肉注射10% 安乃近1.5 ml。10% 葡萄糖注射液300 ~ 500 ml+ 维生素B1,0.2mg/kg·w,静脉注射,1 次/d, 连用3 ~ 4 d。

(五)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也叫猪多浆膜炎综合征,或称猪纤维蛋白性浆膜炎、革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1. 流行特点。当仔猪断奶或离窝运输时最易发生。可从健康猪鼻分泌物、患肺炎猪的肺脏分离出此菌,在猪体内该菌为次要病菌,只有其他细菌或病毒协同感染时才能引发本病。当前已成为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猪流感、冠状病毒的继发病,并与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主要危害5 ~ 8 周龄的断奶仔猪。当气候突变、舍内密度过大、发生拥挤、长途运输、舍内卫生条件差等均可诱发本病。

2. 临床症状。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5℃~ 42.0℃,精神不振,眼结膜潮红。食欲减少或拒食。被毛粗乱而无光泽,消瘦。心跳加快,可听到摩擦音。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红斑。走路缓慢,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常发出尖叫声。喜卧、呈犬坐姿势。多见腕关节和跗关节肿胀,发热,有痛感。末期,病猪发生脑膜炎时,出现神经症状,1-2 月龄的猪呈败血症状,由于衰竭后死亡。

3. 防治措施。(1)加强对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可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可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仔猪7 日龄首免,1 ml/ 头,28 日龄二免,1.5 ml/ 头。(2)在仔猪断奶前后,可在1 t 饲料中加入氟康王300 g+ 黄芪多糖200 g, 拌在饲料中连续喂12 d,可有效的预防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3)治疗可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5 mg/kg·w,用复方黄芪多糖10 ml稀释, 肌肉注射,1 次/d,连用4 d。下午可注射甲磺酸达诺沙星注射液,1.5 ~ 2.5 ml/kg·w,1 次/ 日,连用4 d。或注射抗菌肽,1ml/60kg·w,1 次/ 日,连用4 d。

(六)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急性黄疸性、贫血及发热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母猪和仔猪多见。其中以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1. 流行特点。本病可经接触、血液、交配、垂直感染,媒介昆虫如蚊子、虱子的叮咬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和雨水较多的季节。一般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断尾器、打号机和去势器等间接地传播。再有猪舍饲养密度过大、拥挤、天气突变、更换圈舍、突换饲料,或有其他慢性病等,均可诱发本病。

2. 临床症状。急性病的仔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拒食。皮肤苍白、黄疸。呼吸困难,体温升高42.0℃,稽留热。四肢末端,特别是耳廓出现大理石样条纹或暗红色。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慢性期的病猪,明显消瘦,贫血、发绀的耳廓,边缘坏死。有时出现荨麻疹或病斑,全身大部分皮肤为红色,指压不褪色,俗称“红皮病”。

3. 防治措施。(1)要控制好环境,除去各种应激因素,特别是防止断奶应激,营养应激和环境应激,可减少本病的发生。注射、去势、断尾、断脐带、剪牙等要严格消毒,注射器要做到一头猪换一个针头,以防感染。定期驱虫,喷洒杀虫剂,杀灭各种吸血昆虫,消除传播媒介。(2)母猪分娩前注射长效土霉素,5 mg/kg·w,1 次/2 日,连用2 次。1 日龄注射土霉素,50 mg/ 头,7 日龄再注射1 次,可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3)治疗可用血虫净(贝尼尔)5 ~ 7 mg/kg·w,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 溶液,分点深部肌肉注射,1 次/ 日,连用2 d。同时配合肌肉注射红弓连康注射液,0.1ml/kg·w,1 次/ 日, 连用4 d。全群猪用左旋氧氟沙星饮水,同时饲料中拌入附红链防散(主要成分为青蒿、知母、黄芩、黄药子、甘草)1kg/t 饲料,连喂7 d。对于重症病例,特别是出现黄疸、贫血贫的猪,可用右旋糖酐铁、复合VB、VC 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中小规模猪场夏秋季常见细菌性传染病是比较多的,除此而外还有猪痢疾、水肿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对于断奶仔猪危害极大,应与上述疾病进行很好的防治,侧重是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功能和免疫力,减少各种应激,加强各种安全措施,才能保证断奶仔猪的健康生长,方能使养猪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