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医学护理 » 兽医学 » 正文

春季规模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病主要病因分析及防控

刘博/ 重庆市长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 年以来,华东地区出现大面积的仔猪腹泻病,进而全国部分地区显现地方性流行的趋势。近年来,长寿地区的部分生猪规模场在冬春季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仔猪流行腹泻病,造成了大量的仔猪发病死亡,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开展科学有效地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治工作,区动物疫病疫病专门成立流行病学调查小组,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促进了全区养猪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将重庆市长寿地区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致病机理以及防控要点等情况介绍如下。

( 一)流行特点

1. 该病主要发生在寒冷的冬季以及气温多变、突变的冬春季,且早晚气候温差大;并呈现局部的、点状的散发性流行。

2. 该病主要发生于1 周龄内的哺乳仔猪,传播速度快,且多在出生后1 ~ 3 d 发病,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多为2 ~ 3 d),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3. 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后备母猪、保育仔猪、育肥猪﹑公猪未出现腹泻,外表健康、无异常。

(二)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

1. 临床症状。发病猪均为新生仔猪,表现为腹泻,站立不稳、拱背弯腰、低头垂耳、精神沉郁、被毛凌乱、畏寒扎堆、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病猪吃乳以后发生呕吐,呈乳糜状;病猪拉稀或水样腹泻,粪便腥臭,呈黄色或绿色,病猪后期严重消瘦,脱水死亡;个别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1℃~ 2℃,最高可达40℃以上。

2. 病理变化。病死仔猪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膨大充盈、水肿,胃内充满乳白色凝聚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膨大,胀气,肠壁变薄有透明感,肠系膜充血,肠道内充满乳黄色液体,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心脏、肺脏、肝脏有淤血块。

(三)实验室诊断与结果

1. 细菌学检测与结果。对发病猪的小肠内容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部分分离到大肠杆菌。

2. 病毒学检测与结果。利用PCR 或荧光RT-PCR 对从病猪中采集心、肺、脾、肝、肠、胃、肾、淋巴结和粪便等样本进行病毒检测,检出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

(四)病原致病机理分析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患此病。特别是哺乳仔猪发病率高, 可达100%,死亡率也可达50% ~ 100%。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较轻。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进入小肠后可引起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上皮变性损伤、吸收功能障碍等从而感染仔猪腹泻、脱水、死亡。

2. 传染性肠胃炎。在短期内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猪100% 发病,但以主要2 周龄内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病势依日龄而异,日龄越小,病情愈重,死亡率也愈高。该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入侵机体,在小肠上皮细胞发生感染,使空肠和回肠的绒毛显著萎缩,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功能,使肠道水解乳糖和吸收其他营养成份的功能下降,肠腔内高渗,导致严重腹泻脱水。

3. 猪轮状病毒。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越高。该病毒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

4. 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在0 ~ 70 日龄的仔猪。大肠杆菌病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当环境因素恶劣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发该病的发生。病原性大肠杆菌有多种毒力因子,主要的有黏附素和肠毒素。

(1)黏附素。黏附素性菌毛又称黏附素、定居因子或F 抗原,是附着于菌体表面的一种纤毛,具有粘附的特性,使菌体牢牢地粘附于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在小肠上皮绒毛,并在肠内定居和繁殖,发挥致病作用。

(2)肠毒素。大肠杆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如肠毒素、内毒素、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肠毒素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因素。肠毒素可通过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腺苷酸和环鸟苷酸浓度升高,破坏机体水分吸收和排泄的动态平衡,使肠细胞分泌机能亢进,使水和电解质大量蓄积,同时抑制绒毛上皮的吸收作用,排泄超过吸收速度,发生腹泻和脱水,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最后猪虚脱死亡。

(五)防控要点

1.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1)妊娠母猪产前2 ~ 3 月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三联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在产前1 个月左右再加强免疫一次。

(2)妊娠母猪在临产前21 d 左右免疫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 双价基因工程菌苗。

2.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人员及车辆的出入消毒制度。对进出人员及车辆进行严格管制、消毒,严防外疫传入。

(2)建立定期消毒灭原制度。定期对圈舍、产床、保育舍等进行消毒,消灭传染源;定期消灭猪场周边的野鸟、老鼠、昆虫等各种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3)建立“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批猪只全出栏后对猪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冲洗、消毒,确保新猪群免受可能存在于原猪舍的病原体感染。

3. 科学饲养管理

(1)保持猪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特别是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湿度保持在60% ~ 80%。一般应做到猪舍干燥、温暖以及通风。

(2)在妊娠母猪的不同阶段合理调配饲料,平衡营养,母猪日粮中可以适量加入低分子的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抵御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 。

(3)为防止母猪将可引起腹泻病的病原带人产房,在待产母猪进产房之前要对待产母猪全身清洗、消毒。

(4)为防止可引起腹泻病病原菌从口而人,母猪产仔后要对产床、母猪乳房及乳头进行清洗、消毒。

4. 治疗

对发病猪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支持疗法为主,宜采用强心补液和抗继发感染等方法。

(1)由于对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只有对症治疗。根据病猪酸中毒和腹泻脱水的严重情况,采用口服补液盐、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等方式进行补液。

(2)饲喂适量的活性炭、氢氧化铝、思密达等肠黏膜保护剂。

(3)使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氟哌酸、 盐酸多西环素等抗菌药物,能有效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4)猪场可用淘汰母猪制备高免血清,对仔猪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六)结语

当前,仔猪流行性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因的混合感染腹泻疫病即病毒与细菌疾病的混合感染腹泻。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其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最广泛,是目前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主要病因。因此,正确认识仔猪流行性性腹泻病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流行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快我国生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