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国气象科普评估指标现状分析

陈翀 马孝文 李忠明

摘要:现阶段气象科普评估主要是气象科普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的自我评估。文章通过解析气象科普评估的内涵,从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气象科普成果和气象科普组织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梳理现今气象科普评估现状。以期对气象科普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气象科普;评估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评估内涵界定。目前学界对气象科普评估还未做出明确的界定。结合科普评估定义①和气象科普的特点,本文对气象科普评估初步界定为:借助系统科学,确立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组织能力、效果等一级指标),参照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由参加者(指参加气象科普活动的各类人群,包括各级管理者、组织者、受众等)②对气象科普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科普能力等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从而促进被评估单位提升气象科普工作管理水平和科普效果的一系列科普管理活动的总称。

气象科普评估分类。依据评估主体类型,气象科普评估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科普机构对自身活动开展的自我评估;二是请外部专家对科普活动的绩效开展的外部评估;三是评估者吸收受评对象和科普目标群体共同成评估小组。我国现阶段的气象科普评估主要是通过气象主管部门网络平台、热线电话,一些社会媒体、教育部门对社会公众和学生的调查访问,来了解公众对气象科普单位的组织以及气象科普知识接受程度的反馈信息,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自我评估,处于评估的初级阶段。依据评估内容,可以分为发展规划评估、组织能力评估、效果评估。文章梳理出我国气象科普评估一级指标,进而为构建气象科普评估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是气象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部分,应作为气象科普评估的一级指标。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先后编制实施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中国气象局的规划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率先提出到2016年基本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和品牌化发展,实现气象科普融入气象业务服务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气象科普业务流程,提出新增20个专业性较强、现代化水平较高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场馆(展区),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标准化的校园气象站,全国建成约2000个气象科普示范社区,培训万名农村气象信息员等。为了更好的落实和呼应中国气象局编制的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河南省科协、省气象局制定的《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提出到2016年河南省气象科普场馆(所)覆盖全部省辖市,覆盖70%以上的县城。全省新增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建设或升级3-5个省部级和市厅级科普教育基地。全省乡镇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站和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70%以上建成气象科普宣传站。

全省配置或新增气象科普大篷车3 辆。河南省气象科普展教资源开发总量达到20 种,科普读本发行总量达到20 万册。气象科普知识培训40万人次。专兼职气象科普服务人员达到5万人。此后不久,海南省气象局印发《海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提出包括气象科普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五大部分内容。

二、气象科普成果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的成果主要指的是为开展工作而进行的科普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总体经费投入,以及因气象科普工作而产出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下几点是成果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现状:

1.气象科普基地等重点工程的认定和运作指标现状

经各地气象局、气象学会推荐,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负责制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和认定工作。通过评审和公示等程序确定各类科普工程的建设和认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推荐单位承担对其日常活动和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职责。通过向推荐单位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来汇报工作,并获得相应指导和支持。

2.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指标现状

目前我国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主要包括气象学会会员、科协部分会员、气象科普宣讲员、气象服务中心等业务有关人员,多为兼职,未经过专业培训,成员少且不固定。因此,为了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中国气象局发布《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明确提出气象人才总量、队伍规模、学历等具体等级指标,指出统筹科普宣传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气象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和柔性流动机制、岗位管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开放合作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人才投入机制。

3.气象科普经费指标现状

随着气象科普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气象科普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渐得到完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制定《气象科普业务发展规划》,提出建立稳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机制。将气象科普工作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将气象科普项目建设、科普活动、运行维持和科普研发经费列入气象事业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并确保稳定增长;在中国气象局及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各类重大气象工程项目和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加大对气象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从科技服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支持气象科普工作。在组织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时,争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冠名等各种形式的赞助和捐助;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气象科普设施和科普活动收取少量成本费作为气象科普设施运行维持的经费补充。探索和建立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合作机制,拓宽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渠道。我国现阶段对于经费投入的评估现状就是对经费的来源渠道的拓展渠道以及监督所得经费的使用。

4.气象科普产出评估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产出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气象科普产出的评估具有长期性和宏观性的特点,定量性评估比较难,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气象科普产出评估。但气象科普作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面的研究已经渐成系统,许小峰等编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理论方法与分析研究》③,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志敏曾发表论文《科普展览巡展的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④,文中关于社会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可借鉴到气象科普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估。

三、气象科普组织能力指标现状

组织能力是一级指标,指的是各级气象科普单位的架构和组织方式、以及组织所取得的绩效。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是二级指标,指的是气象科普单位或者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组织如何开展工作。

1.各气象科普单位间的架构关系指标现状

中国气象局负责联合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协会等制定气象科普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气象部门及行业有关单位、高校积极响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的气象科普活动。各级气象学会接受所在地气象局的领导,并得到地方政府、科协的大力支持。

2.各级气象科普单位的活动组织方式指标现状

各级气象学会是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是科普活动的主要执行单位。主要的科普活动:组织观看气象知识展览、参观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技园等主题公园、举办讲座、放映纪录片,利用新媒体定期发布气象科普知识,同时也负责组织召开全国气象科普年会和其他科普单位进行交流等。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气象科普组织的新方式。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2008年9月起正式启动运行,其中专门设有“科普与服务评价室”,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参与气象部门科普宣传发展规划的编制,牵头组织气象科普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组织制作等。此后,各省、市气象局成立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借助公共气象服务的平台,气象科普组织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是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纽带。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2012年8月正式成立,中心的职责是为了促进气象业务服务与科普宣传之间的良性互动。承担全国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与业务指导,全国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规划、计划的编制,组织气象宣传与科普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等职责,并承担国家级媒体和境外媒体的联系、服务和协调等相关事务工作。该中心的气象科普宣传层次比较高,主要负责规划和指导。

各级气象部门、所在地政府把气象科普工作政府化。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包涵到公共服务范畴、纳入到公共财政预算。

组织效果指标是指各级气象科普单位通过科普活动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利用气象科学普及的最佳时机,在每年定期设置的“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相关主题活动期间,展开主题活动,促进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及时发布准确的预警信号并被公众接受。

第二,能打开气象科普作品创作的新思路。关于气象文化建设和气象文学创作的研究已经有相关成果⑤,“气象文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对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有实践意义。⑥气象科普机构应该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为社会公众所喜爱的气象科普读物、手册等科普产品。

第三,能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即时发布、传播时间短、获取便捷、互动性和交流性强等优点。气象微博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气象灾害性突发预警等。”⑦基于现代媒体的气象科普创新形式,更便捷、高效地推广气象科普工作,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推进资源共享共用,提升气象科普业务化水平。

总结分析中国气象科普评估一级指标的基本内涵和相关事实,可以得出:中国现阶段开展的气象科普评估工作,评估指标的设计较为粗糙、宽泛,并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很难做到对气象科普进行客观、合理、公正和定量的评估。因此,分析气象科普评估的指标现状对构建气象科普评估体系提供一些借鉴和新思路,也为我国气象科普的深入推进添砖加瓦。

引文注释

①张风帆,李东松.我国科普评估体系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3):69.

②刘彦君,吴晨生,董晓晴,李小燕.英国科学节效果评估模式分析及思考[J].科普研究,2010(25):61.

③许小峰等编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理论方法与分析研究[M].气象出版社,2009:57-72.

④张志敏.科普展览巡展的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普研究,2010(12):45-49.

⑤赵超“.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4.

⑥初清华.气象文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1):150-160.

⑦杨春红,巨传友.浅谈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气象科普创新形式[J].华章,2012(36):353.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编号:GYHY20130606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