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蒨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公报中,将建筑业归为第二产业进行统计计算与建筑业企业实际发展为对照的理解误区进行剖析,将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原理、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了论述,讨论了这种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了建筑企业发展中的改进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建筑业;第三产业;产业融合
目前,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将建筑业与采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称为第二产业。1 但在计算建筑业的总产值、利润、税金、就业人员数、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等指标中, 又不包含勘察、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的数据,这是将建筑业与施工企业简单等同的结果。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建筑企业正处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时期,制造业的服务化,成为了激发建筑业企业活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
一、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理论依据
我国房地产业呈现迅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型产业,由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旁侧、后续效应的作用,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与房地业发展的势头相悖,建筑业企业的低利润率和建筑产品价格的低附加值,使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在全产业中仍处于低端区位。这种现实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掣肘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设法提高建筑产品价格的附加值,创新传统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变单纯建筑业为创意性建筑业,变单纯的土木水泥工程为创意、创生物质性工程。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处于微笑曲线低沿的产业链条低端的制造和组装职能,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微笑曲线翘起来的两头的是研发领域的专利和技术优势以及行销领域的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的职能。单纯的传统建筑业就处在这个微笑曲线的中下段。
服务业研究领域的国外专家Kim等认为:企业围绕产品并超越产品本身的界限所提供的服务可实现产品的增值,服务是企业实现利润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2 现代管理学中的生命周期成本法(LCC, Life一Cycle Costing)就是对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维修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进行全面管理。这一管理理论运用于建筑管理当中就应该将建筑业的成本核算范围进行扩展,自工程项目的初步设想、策划、可行性研究、决策、设计、施工、使用、保修、后评价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这种高协调性的管理活动必须依靠融合第三产业性质的综合建筑业企业来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凭传统建筑业的生产建设理念和职能是不可能达到的。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BIM作为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建设技术从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四维甚至五维地模拟实际施工,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对将来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但是,实际要想广泛运用到工程项目中,也必须拥有综合性的建筑企业基础,否则企业与企业之间会由于各种局部利益无法协调配合,资源无法达到共享。桂兴刚等提出,国内咨询设计企业向工程公司转变是一种趋势,设计院将业务前后延伸,横向整合,从而实现价值链上由“点”到“线”的转变。尹为民提出在建筑业,“最佳价值需要靠一种设计、供应和施工等元素之间的最优组合来创造”,而这正是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才能达成的。
二、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时代需求
建筑活动总体包括早期的建筑投资决策咨询,建设准备阶段的招投标代理,建设实施阶段的勘察设计,建筑工程的全面施工,工程验收与保修,终结阶段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后评价。这一系列工程活动中的业务展开往往都因处于同一产业链条内,并且围绕同一对象——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业务服务。而单纯将其中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实际上等于刨除了工程建设程序中绝大部分的工作,这是不符合范围经济客观规律的,是建筑业处在产业链条的下端而作茧自缚,使建筑业的产能和发展空间都受到极大限制,对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时代的艺术品,是精神的寄托物,是个性的张扬者,是品位的表达者。现代建筑产品的多样化、建筑技术的不断更新、建筑材料的不断提升、建筑市场的空前竞争、业主的需求变化、感性消费和定制生产时代的到来,使得建筑业企业必须由单纯施工向第三产业属性的方向融合。如果不是这样,建筑业就会被淘汰为单纯的由体力支撑的工匠集合地。建筑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更新能力就会被遏制,建筑企业就会沦落为为其他企业打工的地位。这是建筑从业者和建筑企业不愿看到的一幕。即使一个有长期建筑历史和雄厚实力的建筑企业也有可能竞争不过一个县乡建筑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我束缚,不善于将产业链条延伸,不善于改革建筑业的传统业态,不善于企业创新、产品创新、观念创新、功能定位创新。
实际上多年以来,建筑业业务领域向纵深发展已经是大趋势,也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自我组织能力的体现,我国发达地区建筑企业早已经开始转型。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筑业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施展才华的启迪和实践经验。现代建设工程管理领域,总分包模式、快速路径法、CM模式、EPC模式为建筑业企业由单纯施工向咨询、管理、服务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面向建筑行业服务的BIM(建筑信息模型)、4c技术,为信息时代中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想要摆脱建筑业作为单纯劳动密集型产业、低产值利润率、低产品附加值的现状,实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
三、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实现途径
在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服务性活动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多年探索实践表明,建筑业的服务化趋势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在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作为建筑实体的筑造者——业务单一的施工企业,其利润空间实际上越来越小。房地产公司对建筑流程的了解和掌控,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施工企业工程款一再被拖欠,信息的公开化等都使得建筑业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对发展战略有所改变。于是被划出建筑业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就加入到建筑企业活动中来,从而导致了建筑业的服务化。建筑业的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由建筑业领域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建筑业的服务化,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制造业的内生型服务化”。6 例如,为工程实施过程中因主体过多而造成的合同纠纷、进度无法搭接、信息无法共享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式。这种模式满足了客户对基建服务多功能组合的市场需求,在工程中已多有应用。比如,让对于建设流程较为生疏的一类业主省心省力的“交钥匙工程”。另一方面是建筑企业依靠其综合型业务能力赢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也正是目前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简化了合同管理,使得复杂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由多则几十个主体少则十几个主体,变为简单的甲乙双方的合同关系。对于不善于合同管理的业主来说,在其层面上的第一个层次的合同关系直接同综合建筑企业进行,简单、直接。而下一个层面上较为复杂的合同管理则由对建筑业务熟练、善于实施管理的建筑企业来完成,使得合同管理更为有序、有效,更能为建筑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从信息共享的角度分析,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同时为业主进行前期投资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作为同时为一个建筑产品服务的企业,就可以消除各环节之间的壁垒,消除局部利益的限制,将同一产品对象的信息从源头向各个工作过程输入,通过各环节加工再输出更多更新的产品信息,这对于建筑工程中控制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进度工期,都有巨大的帮助,对于实现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管理。设计质量、施工质量、检查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工期的索赔、进度的搭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是由于被并入建筑领域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建筑业的服务化,被称之为“制造业的外延型服务化”。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范围中对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可以总结为: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施工及安装。缺失了经营环节的单纯施工安装,其产品价格在目前清单与定额相结合的时期受到定额的限制,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其主导原则就是“确定量、市场价、竞争费”。这种计价模式原本是引入充分竞争后形成的价格机制。但引入国内使用中,本应该将建筑工程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价格和管理费用全部放开,由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确定,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偏差。并且作为清单计价的基础——企业定额,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形成,结果是清单与定额相结合,实际还是依赖定额报价,使施工企业合法利润受到很大挤占。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又实行低价中标,没有经营过程,单纯地以低价作为唯一竞争手段,是建筑业利润低下的重要原因。建筑业制造的主要商品——房屋及构筑物,在建设法规层面规定质量必须起码是合格的,招标方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选择价格最低的投标单位,建筑企业的应得利润实际上被转移给了建设业主。另外材料费在当今建筑市场上变数也非常大。订立合同后,建材价格大幅度涨价,在现有的调价规定中,调价公式中权重数可由承发包双方进行协商后调整,这又使得处于强势地位的发包方有了降低风险的渠道。针对上述的建筑业企业产品价格的形成缺陷,如果允许建筑业将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的经营业务范围拓展,将其产值利润率提高到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就可以极大增加建筑产业的实力。
从以上两种建筑业向第三产业的融合模式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对现代建筑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启迪:
1.建筑业不仅要制造,也要学会产品和市场经营开拓
例如,对于建设流程极为熟悉的建筑企业获得一定的资格资质之后,可通过建设开发再进行生产,这时其产品可以作为商品(商品房、设施)来销售,也可以作为资产来经营。类似于一般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业产业属性的认识和定位,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转变,必将对建筑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方式、增长方式、价值增值以及提高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研究解决建筑业产品的价格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实际上这些类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活动对于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出能力,改善客户关系,拓展经营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大影响。
2.建筑业不仅要生存发展,还要善于实现和新兴产业的融合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硬件产品的软件化,表现在产出结果方面的是产业融合现象,主要是指在建筑业产品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比如,随着人们追求安全、舒适、便捷生活的综合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智能建筑,它是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从而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要实现它就必须拥有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综合利用现代计算机、控制、通信和图形显示技术,即4C技术。这是单纯施工企业无法达成的。目前建筑智能化业务一般通过承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方式开展,使建筑行业依附于与其有着紧密关系的新兴行业,在四个要素当中只能完成结构这一个部分。这使得其中大部分决定性环节是由通讯技术公司、机电安装企业和物业公司完成。有资料表明:预计2015年国内建筑行业总产值能够达到266,597亿元,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316.4亿元。这对于建筑业企业发展是一个广大空间。建筑业企业需要将建筑、结构、机电和控制系统、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结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系统高度融合才能够实现。这种智能建筑最终在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的投入甚至会高于建筑实体本身。建筑企业就能够跳出目前低利润率、行业恶性竞争的桎梏,改变企业模式,变成真正能够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强者。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也是建筑企业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良好方式。为此,我国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应该鼓励和支持建筑业向第三产业积极融合,取消各种建筑业业务领域的范围规定;在相关税收以及统计计算中,应从建筑业的新时代特点出发,制定支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及统计计算新方法,使得建筑业能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现增添持续的活力。
引文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2-24.
2 Kim W Chan,Mauborgne Renee.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of High Growth. 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97,75(1):103-112.
3 孟森. 浅谈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建设[J].2012(10).
4 桂兴刚.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思考[J].工程建设发展研究,2009(5):86-87.
5 尹为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4).
6 李平.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趋势的前瞻性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2007(3).
7 宋鹏.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作者单位:兰州工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