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当代青年幸福人生的探索

杨晓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有能力反思生命的意义、体会幸福之于人生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当代青年幸福人生的探索,有许多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的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于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构建“幸福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幸福;传统文化;探索

追求幸福是生存与发展的“第一原理”。任何人都想追求幸福,因为在一切现存事物和可能事物中,只有幸福具有自足性和终极性。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心理危机等诸多危机并存,原因固然很多,人类精神的失衡尤其是偏离科学的幸福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身处于如此现实环境下,当代青年的幸福观也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当代青年幸福人生的探索,有许多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的资源。因此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于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构建“幸福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1.当代青年人的幸福观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大多数青年人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于是就把发展的焦点集中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虽然现代文明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2.幸福的本质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很多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幸福感是一种从内心流出的喜悦,是由内而发的精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痛苦的,如果快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痛苦,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快乐,物欲的满足即是。物质的满足只能刺激物欲的不断升级,而向外追求的物欲又由比较而来,大多很难满足,或满足只是暂时的。所以快乐是表面的,不持久的。而由内而发的精神的快乐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永久,并且不伴随痛苦。

二、青年人幸福感现状

1.身心不和谐

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的发生。“2010年中国城市健康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劳累状态的人群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仅占调查人群的2.5%。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中青年人群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他们一直处于疲惫状态,体质在不断地减弱,特别是心理压力,高度紧张,过度焦虑。所以很多年轻人处在健康透支的状况下,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换来了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2.伦常颠倒,离婚率上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就是伦常。伦常颠倒就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了,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感情淡薄了,亲情疏远了。“大儿不养爷,小儿要爷养”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贫富家庭都有不少“啃老族”,不赡养父母的诉讼案在各地屡见不鲜。2012婚恋幸福感报告显示,中国人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3.欲望无限膨胀,自私自利,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

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出现偏差和错误。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一些人认为,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就是尽量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于是,人被欲望绑架了。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欲望并不必然给人带来福音。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孜孜以求的并非内在精神的独立和精神幸福的体验,而是外在的物欲的追逐和物质享乐的陶醉,当人的内心因为欲壑难填或竞争心切而失去了宁静与平衡时,幸福就再也难以寻觅了。

三、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构建

幸福人生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而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协调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任何事情做得不顺利,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时,不要去责怪别人,而是马上去反省自己。古人说:“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如今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冲突,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只知道责怪对方,而不能够反躬自省导致的。所以只有从小教导人培养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遇到矛盾每个人都能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力行,才能转变我们的人生,只有经过不断重复地提醒和学习,我们才能够做到事事反省自己,不去怨天尤人。

2.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

孝道是中华文明的根,一切圣贤经典都离不开孝道,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源,教育人有德行就是从孝道开始。每个人都想有好的未来,想获得幸福快乐,可是往往与之背道而驰。其原因就是缺乏了“孝”的教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是仁爱的源头,也是人生幸福的源头。父母生我养我,是我们生命的根,根之将亡,枝叶花果何存?舍弃了孝道,家庭幸福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一个家族,就像一棵茂密的大树,分出了好多的枝杈。父母长辈是树根,儿女是树干,孙辈是花果。所以要将水和肥料施在果树的根部,枝叶花果就会繁荣茂盛。反之就会落花、烂果。当我们用真诚爱心关怀父母长辈、孝顺老人的时候,就是在给根浇水,父母就会福寿绵长。“孝门一开,百慧皆开”,只有力行孝道,每个家庭才会幸福康宁,五福临门。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孝这种道德维系了民族文化的命脉,失去了它,整个民族就失去了灵魂。

3.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厚德载物现在人们疯狂地追名逐利,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挣钱不择一切手段。孔老夫子教育我们“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不符合道义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义之财不可取。

《大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德行有多深厚,其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才有多繁茂。《大学》里有另一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谓一个人的财富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在《中庸》里,孔老夫子称赞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位置,得到了很好的俸禄,得到了很好的名声,还会很长寿健康。所以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否则就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失去了德行,我们想要的健康、财富、名誉、地位就会随之而去。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命脉,也是通往幸福之路和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好的命运才会幸福。君子务本,改变命运要从源头改,从思想观念开始改起。思想观念正确,就扎下了幸福的根。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获得经营人生的智慧,一个人真正把思想迷惑解开了,不仅能成就自己的幸福,还能给更多人带去幸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031602)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