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邓小平理论的双重意义——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陈东琼 王帅

2014年9月9日,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和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上,以邓小平同志命名的广场在法国蒙达尔纪正式揭幕。不只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被称为“邓小平大街”,大街的东端矗立着一块用中、吉、俄三种文字命名的纪念碑,上面写着:此街以中国卓越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家邓小平的名字命名。在莫斯科50多公里外的北郊斯拉维诺村,有一条南北走向、两辆车可以并行的街道,被命名为“邓小平街”。邓小平,这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名字,被外国人视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强有力的选择。

一、邓小平理论改变了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邓小平做了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者,邓小平理论主要创立者。”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思想和政治遗产,是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邓小平给中华民族复兴指明了一条实现途径,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指出:“十三大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大会。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制定规划。”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将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时谈到,“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实行对外开放,以点到面,无疑是对外开放的最好形式。这种突破陈规、勇于开拓的实践形式,打破了国内区域经济不流通状况,也打开了与国外技术、贸易合作之窗,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第三代领导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对这个集体的信任,使人民团结在一个他们所相信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依靠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对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坚决惩治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上,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3年6月,邓小平在与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谈及实现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方针政策时讲到:“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指出台湾地方政府对内政策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一套,但前提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1984年,邓小平同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谈话讲到,“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一国两制”是在尊重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新路子,开创了解决国际争端新方法。

正是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用全新的视野看待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在放眼世界、立足国情基础上开创的“中国模式”被世界所关注和借鉴。

二、邓小平理论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邓小平通过敏锐的观察,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通过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得失、矛盾冲突、发展态势的判断,表达出中国广交朋友、帮助弱者、永远不称霸的外交立场,引导中国成功走上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邓小平通过分析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矛盾,指出:“当前世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邓小平运用辩证的思维观察世界、分析矛盾,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指出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主要特征,给人们提供了对世界矛盾问题看法的新视角,并对世界人民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邓小平通过对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关系的分析,始终站在中国主权和国家利益基础上,谋划了中国新时期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决策。他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邓小平站在中国主权角度上,明确了中国外交战略的立场和原则,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永不结盟、广交朋友等重大外交战略决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中国的切身实践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永不称霸的外交理念。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的爱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为中国设计出新时期发展的美好蓝图,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在经济、法制、文化、社会建设、国防、港澳台工作、外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建起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富强梦”,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21世纪的今天,在党中央几代领导人的接续奋斗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努力,携手相依,我们已步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和国家将面临更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迎接更多困难和挑战。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荆棘,但我们有实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与困难。这种自信和能力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分不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完成新时期“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让邓小平理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是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国梦’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探索”(项目编号:BJSZ2014ZC1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