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校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大学学生冲击校舍事件为例

王黎恺

摘要:高校公共危机指高校校园内由于缺乏准确预测或者有效预防而发生的、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性意外事件。当前,高校大学生公共危机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呈现出预测难、瞬间扩散和影响面极广等特点。对S大学的案例分析也反映出高校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沟通、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加强预防教育、信息收集与分析和校园网络管理等方面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公共危机;治理;建议

高校人员密集,开放性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由群体性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公共危机往往比社会上的公共危机更容易蔓延,影响更大。做好公共危机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有的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预防和应对高校公共危机是每个高校都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

根据高校公共危机引发的诱因,高校公共危机发生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公共安全类,如食品中毒、实验室爆炸、火灾等;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泥石流等;学校管理类,如由于既得利益的调整、违规或歧视性办学等问题引发的群体行为;政治类,如国际敏感事件或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等引起的集会、游行示威等;社会治安类,因个人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亲友或师生群体集聚事件和过激行为。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旧体制的碰撞、社会分化的加速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高校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初相比,现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减弱,但更加关注自身利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引发的公共危机明显增多,危机的扩散速度更快,影响范围也更广、处置难度更大。

一方面,连年的高校扩招,学校师生数量大大增加,在校生规模达几万人的高校比比皆是,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再加上许多校园客观上会存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与学生的要求差距过大的问题,新老校区之间学习、生活条件的不平衡问题,新校区远离城市会感到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问题,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基础差距问题等等,部分同学将自己在学习、就业方面的挫折归咎于学校不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或社会不公上,造成对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仇视心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极易引发反社会的激烈冲突。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大部分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但他们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张扬,在共同的集体生活学习空间下容易引发冲突,遇到压力和危机难以应付。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关注度较高,单个个体突发事件会很容易就转变为亲友或同学们的群体事件,从而引发校园公共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存在和应用,微信、校园BBS论坛对校园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不但对危机的发生经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也使危机呈现出预测难、瞬间扩散和影响面极广等特点。由于网络的空间自由化、实时传播和匿名等特性,网络个体意见或孤立事件的发生可以迅速地在网上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呈几何级数扩散,往往在现实社会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危机。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当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在极短的时间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一旦事件的信息急剧传播,加之在传播中一些传播者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造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收拾的局面。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向青年学生宣传和渗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有意利用师生的不满情绪或民族、宗教等偶发事件制造事端,处置难度大大增加。

二、高校应对公共危机存在的相关问题与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鉴于我国各种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校也不例外,普遍在结合应对突发事件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一些应急制度。但是,高校在应对公共危机的实践应对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S大学学生冲击校园事件案例中,S大学因为存在新旧二校区,包括某民办二级学院在内的部分学院学生大一时在老校区学习,到大二时要搬到新校区。2013年6月9日,按惯例学校在放暑假前公布了该校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需要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的A区宿舍。但该学院的学生拒绝搬,理由是该学院的往届学长都是搬到B区,认为这次校方安排他们搬到A区是因为一周前A区刚有一学生跳楼自杀,该院同学认为他们受到校方的歧视。11日该院同学向辅导员提出要求仍搬到B区。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15日部分学生裹挟其他同学冲砸宿舍管理用房,并扬言要罢课和游行示威,从而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校园公共危机事件。

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可以看出,校园内公共危机诱因复杂,有时如调宿舍这样看似平常的事处理不好都可能演变成公共危机。在事件中校方和相关人员在面对危机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对危机的预防重视不够。尽管S高校根据上级机关和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由于突发事件往往隐蔽性较强,防范成本高,对预防和预警机制重视不够,对隐性信息分析研判不足。该院辅导员在学生反映意见后,只是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打听了调宿舍的可能性并将否定答案转告学生,并没做进一步的解释工作,也没将相关信息向上报告,以致错失11日至15日处置工作的最好时机。二是平时校园危机快速反应不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曾有一段时间任由学生冲砸,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不知所措,直到由学院领导临时召集会议,决定由相关辅导员和教师实行“人盯人”战术,做好劝阻工作,事态才得以逐步平息。三是对网络舆论驾驭不够。事件中有一些学生在校园BBS上对民办学院学生不够尊重,引起网络上相互谩骂。还有部分学生在网上各大论坛发帖求助,希望靠大众的舆论来给学校施压。一时间,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偏激言论充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该院学生群情激奋而导致部分学生的群体行为。校方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回应并发布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四是校方面对公共危机顾虑太多。S大学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出于对学校声誉的考虑,内紧外松,采取以“悟”和“息事宁人”的方式寻求校内解决,甚至通过行政手段阻止媒体进入校园,并将各大论坛关于本事件的帖子全部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不满和误解。

三、高校公共危机治理的对策措施

高校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一般都是以美国教育部对危机阶段的划分为基础进行研究。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Practical Informationon Crisis Plan?ning: 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将学校危机分为四个阶段: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做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和危机后恢复。参照这一划分并结合S大学的案例,高校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可以从危机的事前预防、事中的应急和事后的处理等阶段来研究和建立具体的对策和制度。

1.对公共危机要有正确认识

一般来说,社会冲突具有安全阀作用,冲突具有释放日常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满和敌对情绪的功能,可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将长期存在,引起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学校、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校园公共危机管理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维稳工作,从而惧怕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突发事件抱有敌视态度。如S大学潜意识中就将突发事件当成“家丑”和管理的失败,将冲突的主体和责任人直接归于对立面,这样不利于矛盾的协调解决。相反,在危机挑战日益常态化的今天,一味强调制止冲突是不可取的,正确态度应是积极地将校园内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引起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

从S大学的问题看,现行危机预防教育主要以安全教育为主,只将高校突发事件等同于应急处理,而忽视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应通过危机预防教育,提高师生对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力争把突发事件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事件发生后也能快速反应。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和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印制成手册颁发到每个师生员工手中,在新生入学和军训时增加突发事件案例教育和安全演练等相关内容,平时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途径,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积极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帮助进行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高校治理要以人为本,增加透明度

对公共安全和自然灾害类事件,重在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政治类和社会治安问题类事件,重在建立健全冲突制度化发泄的渠道和途径。通过学生申诉制度、领导接待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网上论坛等方法化解矛盾。学校在每项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之前,应尽量取得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加强沟通,减少随意性。

4.加强信息预警体系建设

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改变目前的信息报告制度,只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发挥作用,对潜伏阶段的事前信息处理系统重视不够的问题。建立学生、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多渠道的信息搜集的快速通道。同时,要明确集中统一的信息汇总平台,强化值班和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畅通。要注意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和对信息收集薄弱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

5.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

现代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以及突出的性价比,将传统媒介由“一对多”模式变成“多对多”模式的新媒体,大大增加了传播的不确定性和范围,在公共危机中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迫切需要管理者强化媒体公关能力。平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关注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宣传正面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对事件的正确认识,不要到危机到来时才意识到该平台的重要性。积极鼓励高校领导和师生之间在网上加强交流、沟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加强网络监控,关注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言论走势,甚至可以通过媒体征集学生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意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及时对言论进行对话式的回应,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引导舆论走向。防止因网络舆论倒逼式的回应或挤牙膏式的信息发布而产生新的危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熊永华,周贵忠,杨卫军.浅谈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J].党史文苑,2005(6).

[2]王静,叶中华.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安全,2010(1):48-51.

[3]陶应勇,蒙斌.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胡琳,朱建军,方静等.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1-212.

[5]陶应勇,蒙斌.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4-107.

[6]孙华.大学公共危机:发育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