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独具特色的卢作孚实业教育实践

赵绪松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秉持民族复兴情怀,为实现“开民智”目标,在北碚等地进行了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本文顺着卢作孚“实业—教育—救国”道路的实践主线,从以商人身份参与教育、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兴办乡村工业、倡导实业和教育的和谐结合四个方面来梳理卢作孚的教育实践。分析卢作孚教育实践中体现出的极具个人特点的教育智慧,可为推进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卢作孚;教育实践;乡村建设;教育智慧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12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26—03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赵绪松(1991— ),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教育史比较。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县)人。因为极“左”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想和事迹从20 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多年中没人敢宣传,没人敢肯定,没人敢研究。为大家所熟悉的也是他曾是赫赫有名的运输业巨子的身份,而对卢作孚的教育活动的了解和研究还是很少的。他虽然以实业而显赫,但却心系教育,教育事业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卢作孚的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川南开展新教育试验(1921年初~1922年夏)。

第二个时期: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积极倡导通俗教育(1924年春~1925年春)。

第三个时期:在重庆北碚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和民生公司职业教育试验(1926年~1952年)。

卢作孚曾把摆脱国家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的希望放在通过教育进行的社会改良上,但在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教育救国”犹如空中楼阁,水中之月。于是,他经过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了“实业—教育—救国”这个兼具“实业救国论”和“教育救国论”的道路。1925年以后,卢作孚开始倡导实业与教育结合,通过教育现代化来实现国家现代化。通过科学、全面的视角对卢作孚极具个人特色的教育实践进行归纳和分析,或许能总结出有助于我们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以商人身份参与教育,紧贴中国社会经济现实

与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相比,卢作孚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成功的爱国企业家。卢作孚以商人身份参与教育,没有陷入就教育论教育的窠臼,而是将教育和实业结合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可谓是一名具有实业家身份的教育救国者。

近代商人在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路途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史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开发的园地。河北大学的闫广芬教授认为,近代商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主要源于两大需要:一是时代需要。在中国饱受列强侵辱、中华民族遭受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近代商人“突破了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突出强调教育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把教育目标定为开民智,提升国民素质。“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代商人将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修身、立业的根本,他们希望通过儒家文化与商品经济的契合,实现商品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1]他们中的很多人捐资助教的目的已经超越了“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层次,体现出的是他们高层次或高境界的人格。开女学之先声的著名绅商经元善,以状元身份下海经商、一生致力于发展我国近代实业、近代教育的张謇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一代船王卢作孚也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以卢作孚为代表的近代商人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景观,给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但这一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将对商人的教育理念的研究视点切入到当今的办学之中,对今天的民办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开辟实验区,践行乡村建设构想

1923年,卢作孚开始构思开辟“乡村教育实验区”,他阐述道:“我所希望于有志的当局着手让步,是集中精神在力所能及的区域以内,是更集中精力在力所能及的区域以内的两县或三县以内,指定两县或三县作为特别实验的区域,许多建设的事业和怎样建设的方法,都从这两县或三县的区域内开始实验。”[2]卢作孚认为:“一个乡村问题放大起来,便是国家的问题。”[3]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赶紧解决乡村问题”。归根结底,“解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教育问题,都从一个当前的乡村起”。[3]他试图选取一个乡镇的区域来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区域性的实验,践行自己的构想,得出成绩,“供中华民国里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参考”。[2]在卢作孚的三次教育实践中,以在北碚时效果最好,影响最大。卢作孚在担任四川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和乡村建设实验区设计委员会副主席期间,将北碚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充分验证了自己的乡村建设构想。

苟翠屏教授认为,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是仿效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即便在一个小小的区域里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建设方法,对于中国广大农村也是无济于事的”。[4]对此最后一句中“无济于事”的评价,笔者不完全同意。当时事应充分考虑当时人所评,对于乡村建设运动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卢作孚的乡建构想固然是一种无法立于当时的“乌托邦的桃源”,但“在这腥秽黑漆的魔窖里,居然有这种出人意料的事业表现”,“一般欲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同志,借口环境的恶劣,不能展其所长,观此能不兴贪廉懦立之否?”五四运动后,在社会剧变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教育思想极其活跃,出现了大量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和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邹平的乡村教育建设,李廉方在河南开封的“廉方教学法”实验,等等。这些实践迫于当时局势,一般短短几年就中断,并未存在多长时间,但是,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验证的思想是现在教育界所缺乏的。事实上,卢作孚在川南、成都、北碚等地的实验吸引了大量学者来学习,给他们以很多启发,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教育研究方法上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仍然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难题。如今,教育改革是民众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近些年教育方面的改革举动如北大实名推荐制、南方科技大学对能力与学历的反思以及高考科目分值的试行改革都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积重难返,已成为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在科学、革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大胆实践尝试,怎能真正回答好钱老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

三、以经济建设作为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大力进行社会教化

卢作孚把经济建设当作政治、文化等建设的基石,在北碚乡村建设实践中,他发展“乡村的交通,谋城市与乡村的联络,尤其谋乡村输出的便利,以辅助改良乡村人民的经济生活”;[3]他主持开办了北碚邮局,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大力发展北碚工矿业,保证了北碚乃至重庆的工业发展的能源供应。他还提出要“化匪为民,寓兵于工”,要求峡防局的士兵既要解决辖区匪患治安问题,也要参加社会教化和实业建设。20世纪30年代,在北碚不仅有解放前四川唯一的铁路——北川铁路,有天府煤矿公司、大明染织厂这样的新企业,还有吸引了国内外人才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教育文化机构,有北碚公园、北碚体育场、北泉公园这样的运动休闲场所。卢作孚以经济建设作为依托,利用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作为手段来创造人们能接受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熏陶的一种社会教育环境,逐渐“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乡村建设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秩序安定、工业发达、教育文化设施比较齐全的具有初步现代文明的美丽的小城市”。[2]

卢作孚大力兴办实业,繁荣了乡村,使村民保证了自己的温饱,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进而产生了自觉接受教育的念头。乡村工业的兴起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到乡村建设中。这种思路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仍然适用,只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密联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才能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四、倡导实业与教育的和谐结合

(一)倡导并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20世纪20年代,对于当时的中国,学校的高等教育仍然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仍然是个人提升的主渠道。当时,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实业救国思潮,其表现形式还多是多设实业学校,在普通学校加设实业科,提倡实业补习教育等,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脱离中国社会实际的现象。卢作孚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彻底的。在卢作孚看来,民生公司应以培训高质量员工为重要目的,力图成为一所企业形态特殊的大学校。他认为“读书只能作为求知识的帮助,不能只从书本上求知识,我们应从野外去获得自然知识,到社会上去获得社会的知识”。[5]因此,他对公司员工提出要求:“凡岸上工作人员在星期日或偶在停船之时间,必整队到有意义的地方参观,如电厂、自来水厂、机械工厂或其他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之工厂、农场,其他公司之轮船、兵舰、飞机,办理优良之学校,学习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6]他倡导在公司中兴办实业教育,主张将企业建设成最实际的学校。民生公司当时享有“社会大学”的美誉,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已含有我国近代成功的企业文化。卢作孚创造性地把实业和教育相结合,把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到了全面训练、全员训练的高度,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践行以实业养学校的教育格局

卢作孚学习西方普及教育思潮,考虑中国公民教育落后的现状,提出“读书需普及”,“现在至少初级小学应该普及”,学校“尽量容纳一切应该读书的小孩子”。[3]他先后出资创办了北碚第一所高级小学——实用小学和私立兼善中学,在两所学校办学中体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及办学宗旨。同时,专门成立了一批兼善中学校办产业,建立了农场、工厂、旅游餐饮等附属单位。这些校办产业缓解了学校在办学经费上的压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综合素质、锻炼自己的勤工俭学平台。以实业养学校、以学校反哺社会的教育格局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是一个空前的思路,即使放至今天也极有意义。

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已成为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次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消息称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型。企业拥有先进的资源和设备,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企业的参与对于地方院校的转型来说无疑是一种技术上和人才队伍上的支持。有效地吸引企业参与到院校转型中来,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挑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部分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定位不清、缺乏特色,加上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攀升,企业对于地方院校转型的积极参与也意味着未来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当今我国民办教育已经覆盖了教育各领域、各层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近代实业家办学的宝贵历史经验对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卢作孚的教育思想与当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乏其对教育事业独具特色的理解,很多见解和做法即便在现在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发展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总结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在改造旧教育、建立近现代教育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闫广芬.近代商人的教育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2]卢作孚.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J].中华教育界,1934(10).

[3]卢作孚.乡村建设[A].卢作孚文选[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苟翠屏.民国时期乡建运动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卢作孚乡村建设述论[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5]卢作孚.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A].卢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卢作孚.本公司之职工教育运动[A].卢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