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酶法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相关临床试验分析

丘燕丽

河源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对糖化血清白蛋白采用酶法进行测定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临床采用酶法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进行检验,将糖化血清蛋白检验结果与患者其它血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治疗后期GA指标明显减低,HbA1c指标明显降低,F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2h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541),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指标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变化,采用酶法对糖化血清白蛋白进行检测,对于监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酶法;糖化血清白蛋白;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186-02

[作者简介] 丘燕丽(1979.12-),女,广东河源人,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生化检验。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血糖控制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有效稳定的血糖控制对于改善患者糖尿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检测指标中的基本标准,糖化血清白蛋白(GA)作为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另一指标[1],对其与HbA1c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于GA检测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该研究主要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采用酶法对GA进行测定的结果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其他检测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10例,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为33~79岁,平均为(55.8±9.5)岁,体质量指数为22~27 kg/m2,平均为(24.2±3.6) kg/m2,在入院时其舒张压为70~88 mmHg,平均为(79.2±9.1)mmHg,收缩压为110~143 mmHg,平均为(130.4±17.9)mmHg。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均接受相同的血糖控制治疗和临床护理。

1.2 方法

空腹取患者的肘静脉血液送实验室进行检查,采用氧化酶法对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PG)进行测定,测定所用的检测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6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对GA进行测定,测定所用的检测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体的应用是将患者的血清样本与BCP发生作用生成相应青紫色结合体,然后对其吸光度进行测定,得出相应白蛋白浓度,接着用特异性蛋白酶将GA水解成糖化氨基酸,然后用特异性酮胺氧化酶生成相应过氧化氢,再用过氧化氢酶来指示测定系统生成色素,通过对色素A值进行计算得到GA的含量。并采用HPLC法对HbA1c进行测定,测定所用检测仪器为BIO-RAD型全自动HbA1c分析仪[2]。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动态GA指标、HbA1c指标以及FPG和2hFPG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各项指标均以数值降低为病情好转标准。

1.4 统计方法

对检测结果数据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13.0进行分析统计,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对其进行t检验;对于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则采用线性相关进行检验。

2 结果

患者的血糖检测各项指标动态变化如表1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患者在住院治疗后GA指标明显减低,HbA1c指标明显降低,F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2h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

在相关性分析上,该组患者的GA与HbA1c之间的相关性显示良好,呈线性相关关系,P<0.05(r=0.541),与FPG和2hPG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2。

3 讨论

稳定有效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理想状态,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而血糖控制水平则是通过血糖监测结果来反映。目前临床中血糖监测主要有HbA1c检测、静脉血糖检测、指尖快速血糖检测等[3],其中静脉血糖和指尖快速血糖检测等方法只能对患者在某一时间的血糖水平进行反映,其结果容易受患者饮食、情绪等影响[4],不能够直接反映临床治疗的效果,因而有必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长期监测,以保证能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监测,以便根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中,HbA1c指标检测一直是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HbA1c指标检测受一定时间的限制,对近期患者血糖水平变化的反映不明显,因而有必要对GA指标进行检测。

该研究主要对酶法测定GA指标与HbA1c指标和其他血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结果来看,该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较入院时均发生了明显变化,GA指标、FPG指标、2hPG指标以及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这说明说明对患者的GA、HbA1c、PFG以及2hPG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映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是常见的检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对于指示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和餐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对患者糖尿病监控具有重要价值。而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是临床中常用的临床治疗指标评价的工具,通过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在较长时间内的血糖水平变化,对于糖尿病长期病情控制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看出,在目前缺少对短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检测指标,而对GA指标进行检测的意义也在于此。在相关性的分析上,GA指标与HbA1c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与FPG指标以及2hPG指标之间同样具有良好相关性,这说明GA指标检测与糖尿病患者其它血糖指标检测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能够作为患者反映血糖水平检测指标之一。GA测定是从总糖化血浆蛋白质测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的检测方法是采用酶法进行检测,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GA进行定量检测,具体是用糖化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进行比较得出的百分比,从而能够有效规避血清白蛋白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更为准确地反映患者血糖水平变化。且GA检测能够对患者在近期2~3周内的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反映,有效弥补了HbA1c指标检测在近期检测结果上的不理想。在该研究中,GA检测结果数据与患者其他血糖检测指标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GA是反映糖尿病患者临床一段时期内血糖水平高低的有效指标。有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HbA1c指标患者,在与GA指标的相关性上不同[5],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的HbA1c指标均在7.5%之上,只有少部分患者的HbA1c指标在6.5%以下[6],这说明患者在入院时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不佳。而在与GA指标相关性的分析上,有研究对HbA1c在7.5%、HbA1c在6.5%~7.5%之间以及6.5%以下与G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HbA1c在6.5%以上的部分均与GA指标相关性良好,而对于HbA1c在6.5%以下的患者,其GA检测结果与HbA1c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7],这可能与观测时间长短有关,这说明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控制过程中需要对HbA1c指标和GA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将远期监测和近期监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较为全面的测定,也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与患者真实的血糖水平更为接近,这样医生根据检测结果所指定的临床治疗方案也能够有效,间接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临床检测方法上,目前对GA的检测主要是采用酶法进行检测,其检测过程中可以在自动分析仪中完成,操作方便,数据获得较为容易,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正常参考值[8],使得GA检测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影响,因而在临床上应该加强对GA检测标准的研究,以使GA检测能够尽快运用到临床疾病控制当中,促进临床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酶法测定的GA检测结果与HbA1c之间的相关性良好,能够对患者短期内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反映,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川检验中进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薛邦禄,李妍,徐维家.糖化血清白蛋白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67-1369.

[2] 赵芳,张芳,邱玲,等.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的方法性能验证及其初步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4):343-347.

[3] 吴杰红,张志伦,周良琼,等.糖化清蛋白酶法快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7):1920-1922.

[4] 李梅红.糖化血清白蛋白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短期疗效的判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8):1533-1535.

[5] 国佳,罗梅,贺岩,等.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83-84.

[6] 汪艳红.妊高征患者血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6):1106-1107.

[7] 吴冀川,李蓬秋,刘丽梅,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240-1243.

[8] 徐卫平,张国英,臧滢.糖化血清白蛋白在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3):272-273.

(收稿日期:2014-05-28)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