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琦 任 敏 汤 丽 单 哲
江苏大学附属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常州 213002
[摘要] 目的 研究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诊断的缺铁性贫血患者154例,调取完整临床资料作研究。统计研究对象发病原因。 结果 154例研究对象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血小板减少(5.19%)、恶性肿瘤(13.64%)、甲状腺功能减低(5.84%)、女性月经量过多(23.38%)、消化系统疾病(44.81%)、痔疮鼻衄等(3.25%)以及可能营养不良导致贫血(3.90%)。 结论 及时发现和尽早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避免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134-02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机体贮存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的一类贫血,是临床常见病之一[1]。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和妊娠孕妇,与日常铁摄入不足和体内消耗量增加相关。ID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不仅仅是纠正贫血,贫血是很多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要准确诊断并有效治疗原发病,避免贫血复发,因此,及时发现病因,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部分[2]。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154例,进行病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住院部诊断的缺铁性贫血患者154例,作为该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包括男性66例,女性88例,年龄:17~84岁,平均年龄(37±12)岁,临床症状有:头晕、目眩、纳差、活动后心跳过快、不同原因出血(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鼻衄等);查体可见:脸色苍白、甲床苍白、结膜苍白、消化不良、不同程度的黄疸。研究对象中匙状指9例、口角炎3例、舌炎2例。
1.2 方法
临床就诊包括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检查、外周血细胞分类检查、便潜血、骨髓细胞学检测;内窥镜检查(胃镜或肠镜);影像学检查等。
1.3 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10 g/L,且伴有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低于80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低于26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32%;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体积减小、中间淡染区扩大。按照血红蛋白水平将贫血分为:低于30 g/L为极重度贫血、30-60 g/L为重度贫血、61-90 g/L为中度贫血、91~110 g/L为轻度贫血[3]。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
研究154例研究对象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血小板减少(5.19%)、恶性肿瘤(13.64%)、甲状腺功能减低(5.84%)、女性月经量过多(23.38%)、消化系统疾病(44.81%)、痔疮鼻衄等(3.25%)以及可能营养不良导致贫血(3.90%)。见表1。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154例研究对象中,小细胞低色素贫血148例(96.10%):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降低,为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正细胞性贫血6例(3.90%):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正常。
154例研究对象中,极重度贫血5例(3.25%)、重度贫血50例(33.12%)、中度贫血81例(52.60%)以及轻度贫血18例(11.69%);其中134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检测结果提示骨髓细胞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体积变小。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日常铁摄入量不足、铁吸收不良或铁丢失过多造成的,临床中常发现贫血是多种病因同时存在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临床症状轻,不易引起人们重视。缺铁性贫血严重影响小儿发育及成人健康,且病情迁延不愈,可并发感染,严重者死亡[4]。
该研究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占44.81%;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和主要病因有差异:男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男性出现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占62.12%,女性月经量过多是导致女性出现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占40.91%。消化道恶性肿瘤大多起病比较隐蔽,往往以贫血症状为首要表现,忽视或延误这种原发病的诊治,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临床中恶性肿瘤并发贫血的患者多在早期诊断为胃癌,及时发现并早期治疗,预后较好[5]。在检查缺铁性贫血时,要进行仔细询问、体格检查,并作内镜、影像学等检查,避免发生漏诊。
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为慢性失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尽可能确诊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进行及时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宝国秀,杨丽.16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87-88.
[2] 林树森,蒋春锋,韦志成,等.对14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因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3):85-86.
[3] 陈淑霞.缺铁性贫血156例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7):85-86.
[4] 邹春霞.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平均指数检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03,105.
[5] 周建中. 红细胞参数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7):87-88.
[6] 江燕,赵琳. 缺铁性贫血的诊治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10):71-73.
[7] 陈泽鑫,刘慧,潘益峰,等.试验性和观察性研究相关医学文献质量评价方法[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229-1236.
[8] 胡伟,徐蕾,钱先.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8):978-982.
(收稿日期: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