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波
(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吉林长春13003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人类社会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圣贤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本文从当代青少年行为偏颇的种种表现入手,逐层分析了圣贤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培养的导向作用,力图引起社会和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圣贤文化;青少年;品德培养;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101—02
收稿日期:2014—02—27
作者简介:张玉波(1964— ),女,辽宁盖县人。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学生德育。
当今世界是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的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教人修身、立志、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就是圣贤文化。具体来说,圣贤文化由圣贤们的品德、人格、思想、学说、贡献及影响等共同构成。[1]研究表明,圣贤文化是以引导社会公众以圣人为自己的效仿对象,通过修身养性,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积极成分过去哺育了我们祖先成长,今后也将伴随我们后代走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应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让学校成为培育、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地,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还能够具备和中华民族传统品德、价值观念相衔接的精神底蕴,这是当今社会教育者的责任。
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着青少年培养与教育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家庭和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关注分数、成绩,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化发展。这既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当前,教育者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品德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面临品德品质的危机和困境。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精英式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把学业水平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导致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弱化和忽视,学校青少年品德教育缺失;二是现行的学校教育单纯重视知识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分数,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三是有个别教师和家庭由于缺失对学生进行品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任由孩子自由成长,甚至有的家长将社会的负面问题作为正面进行引导,加之父母对学生的过分溺爱,造成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畸形化。可以说,这些是当代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个案。假如这一代的孩子已经不会做人,还何谈成材,更何谈长大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国家的培养之德。当然,并不能简单地将青少年这些不良行为的养成归咎于孩子个体,而更应看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者和家长教育责任的履行。
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圣贤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培养的引导作用是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古圣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弘扬圣贤文化,学习和继承古圣先贤们的人生哲理与修身养性之道对于当代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培养良好品德均具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古代圣贤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儒家提倡“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道家强调豁达大度的人格风范,“先予后取”的人生态度;法家所主张的褒奖事功,笃行实干的人生态度;墨家所主张的爱无差等的仁爱精神,利他均平的人生理想,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文化,经过历史的归纳和融合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重大局,重整体,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至今依然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乃至行为方式。中国古代圣贤文化中除了这些丰富的人生哲理外,还蕴含着许多品德教育和个体自我修养的方法。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对于个体完美人格的重要性;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内省、严于律己对于修身的重要性;老子说“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私欲。古圣先贤们的这些生活智慧以及修身养性之道为青少年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与引导作用。教育者应将先贤们的这些修身原则和方法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符合圣贤精神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当仁不让”,“舍生取义”,崇尚气节,讲求精神,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也形成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2]圣贤文化中古圣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然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他们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相颂,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坚决拒绝元军统帅、元丞相和元世祖的多次劝降,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最后慷慨就义,为我们留下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于这种爱国之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因而,它在特定的场合下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教育者的不断强化,这些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可以激发起青少年心中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将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心忧天下、心系国家,关心民族的繁荣与振兴,而自己的思想情感却不能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动,或环境的好坏而有所改变,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审美意象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圣贤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圣贤文化产生的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物。[3]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象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诉求。教育者可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圣贤文化中的审美意境,对青少年进行崇高的审美和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人格的魅力所带来的正能量。圣贤意境与中国儒家道德思想关系密切。比如,古人常将松树作为坚贞品格和高风亮节的象征;而竹子在审美意象上凝聚着中国文人虚心和贞节的心理;[4]梅花则常被视为象征孤高和经得起挫折的劲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及姜夔的《暗香》等咏物言志之作无不写出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美好的向往。此外,人们也常将兰花、莲花等视作高洁品德的象征:兰花有君子之风,象征着人的素雅和清高,显然带有儒家思想的烙印;宋朝周敦颐在其名作《爱莲说》中着力歌颂了莲花的高洁品格,莲花意象的思想内涵显然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反映和高洁人格的象征。因此,充分发挥中国圣贤文化中传统审美意象的影响,能够使青少年体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先贤人格的高大,进而培养起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获得美的愉悦、美的熏陶,逐渐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为他们在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方面提供基本原则,进而铸造他们丰富完美的个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蒙学生的思想,激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懂得做人的道理,最终让其成为一个大写的人,[5]而不是为了升学率,不断强迫学生学习。学生若没有了价值取向,最终就将失去品德底线。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圣贤文化在青少年品德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圣贤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并辅之以各种传统文化的讲座,以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燕杰,骆正等.圣贤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EB/OL]. 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6-henan/2007-04/17/content_8128687.htm,2007,04,17.
[2]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 url=MWk6q7M4nnL757e6sPAgJQlb0T 4RtCe1wA6 Tik4gqlW7TUjc-jbkYZhOcCcCh7no9xaPslhP6MhkZKF2L3 znIXC_Po1 RU0hZtrG0tHuq6Du.
[3]成迅.略论中国圣贤文化对民族审美意象的影响[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4]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万晓红.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特点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