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徐芳,王健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语言学家将模因论引入了语言学界,进一步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也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在分析了语言模因复制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模因复制传播方式和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模因论;基因型;表现型;大学英语教学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23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50—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语言模因论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项目编号:SK2013A062)”。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徐芳(1976— ),女,安徽萧县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学。

王健(1971— ),男,安徽舒城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翻译。

近年来,模因论兴起并逐渐成为文化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一种新理论,它在语言发展演变中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使我们认识到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模因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英语教师应根据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安排、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有效地扩充学生的语言模因储备量,并提高其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模因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并在将文化传承过程和生物学演化规则进行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因论。他在《自私的模因》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模因论的关键术语——模因。他认为正如基因是人类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我们也需要一个表示文化传播进化的单位,[1]于是,他根据希腊词根mimeme(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和英语单词基因(gene)的发音创造了meme一词。从该词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meme就是指文化传播中的基因,所以,一般有两个含义:文化传播单位和模仿单位。此后,meme一词被众多学者广泛使用,他们对模因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和研究。

在前期的模因论研究中,模因被看作是文化模仿单位,即文化复制因子。后期的模因论将模因看作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复制因子。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莫尔在其著作《模因机器》中指出:新出现的思想或信息模式在没有被复制、传播前并不是模因,只有当其得以进行传播、仿制时,它才具有模因性。[2]许多语言学家试图通过模因论来研究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著名学者何自然教授首次把“meme”译成“模因”并引入到汉语中。他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强调:“语言学习本身其实就是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学习中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要靠模仿、复制与别人交流,最终实现传播的目的。”[3]因此,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模因,无论是字、词、句、篇章等语言的构成成分,还是语言传达的文化意义,只要可以通过模仿的过程被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语言模因。模因在被模仿、传播中并非总是简单的复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更是模因集合的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被模仿,语言模因集不断地重新组合,人类语言才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在内容上有了丰富和发展。模因的复制、传播途径及特点为我们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模因的复制阶段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弗朗西斯·海利认为模因要成功复制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4]语言和文化的复制和传播系统正是由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行所构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英语,也就是能够成功地复制模因,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

(一)同化

同化是个体接受模因并成为模因新宿主的阶段。模因是否能得到宿主的关注、理解和接受直接决定了同化能否成功。同化这一阶段的条件和特征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语言输入的内容和方式要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学材料必须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气息,切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和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兴趣,在难度上要接近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并且教师应尽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等,将语言材料成功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语言模因才有可能感染新的个体,并被他们复制和传播。

(二)记忆

记忆是指模因停留在宿主脑海中的阶段。不同的模因在宿主的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并不一样,记忆时间越长的模因就越有可能感染新的个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长久地记住所学的内容呢?根据记忆的特点,记忆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信息内容的重要性和信息被重复的频率。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多种语言输入方式,比如听说材料、阅读材料、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其对所呈现语言模因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地道的句式、段落或篇章,这样语言模因在大脑中的停留时间才能更长,记忆更深刻。鉴于此,一直以来被许多学者所摒弃的语言背诵教学也许要重新回归,背诵的重要性需要被重新认识。

(三)表达

表达阶段是指将记忆中的模因转化为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的过程。语言模因可以通过文本、声音、图片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话语。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要达到这一目的,语言学习者必须能够提取脑海里的模因。因此,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语言活动,不断复制自身记忆的语言模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口语、写作和翻译等语言技能的练习。另外,教师还必须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通过外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形式来将记忆中的模因提取出来,并进行复制和传播。这样,学生的语言输入才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学生才能成为各种语言模因的长期宿主。

(四)传播

传播阶段是指旧宿主通过一些载体或媒介将模因传递给新宿主的过程,这个阶段是表达阶段的延伸,模因在此阶段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为了保证模因在传播中不走样,传播媒介需具备稳定性、保真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设计各种语言活动,比如情景对话、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活动等,让语言模因得以成功复制、传播。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把一些优秀学生的作文、演讲等制成范文、MP3有声材料,在学生中间进行传阅,互相借鉴,这样一方面完成了语言模因传播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学习。

三、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不同的传播和复制方式,模因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由于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模因被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因此,教师如果能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模因,并根据其各自的复制、传播方式来安排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基因型语言模因与大学英语教学

基因型语言模因是指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内容保持不变,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复制、传播该内容。这种复制传播方式告诉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英语表达中直接套用语言信息或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传达相同的内容。

1.直接套用

直接套用即引用,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语言使用者对大脑中储存的语言模因不作任何改动直接传递。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用词简练、寓意丰富的惯用语、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它们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更是人们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我们若能在平时的表达中恰当地套用这些经典语言材料,则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可以直接引用谚语“Time flies”,“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来告诫人们珍惜时间;而要表达工作和娱乐的关系,则可以套用警句“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在一篇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习作中,如果直接引用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you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则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多积累、背诵此类经典名句,增加语言模因的储备量,这样日后他们在口语或写作、翻译中遇到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时,便可以直接提取记忆中储存的语言材料进行套用,有助于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地道性和准确性。

2.同义异词

同义异词是指同样的信息以异形传递,即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表面形式发生变异,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原始信息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 [3]模因的这种复制传播方式启示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词或短语或者各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信息内容的能力。比如,在一篇文章中需要多次表达“有时”这一意思时,可以选用同义词汇sometimes,on occasion, from time to time,at times以及定语从句there are times/days when…,there have been occasions when…等,这样可以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重复和枯燥乏味。同样,在表达“误解,误会”这一意思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词汇,如misunderstand,misinterpret,mistakenly take等。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多归纳、多积累,比如,在写作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记忆各种表达相同意思的模板,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内容,这样真正使用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二)表现型语言模因与大学英语教学

表现型语言模因是指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形式相同或相似但内容迥异的模因,其传播特征是不同的信息同形传递。表现型模因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根据实际的交际需要,变动原语言信息内容,表达出新的含义,它包括同形联想型模因和同构异义型模因。这种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启发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以同一语言形式传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同形联想

同形联想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下,虽然语言模因采取同样的语言形式,但人们会产生新的意义联想。也就是说,模因的形式没变,但使用的语境发生了变化,所以意义也变了,“其意义很可能因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而发生变异”。[5]下面是英国劳埃德银行的一则户外广告语:“Money doesn?t grow on the tree.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它对语言的灵活使用令人读后大为赞叹。前一句“Money doesn?t grow on the tree(钱不是树上结的)”是一句谚语,本义是告诫人们挣钱不容易,挣钱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而后一句中的“branch”既和前句中的“tree”紧密相连,意为“树枝”,而且在“银行广告”这个新的语境下又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另外一层含义“分支结构,分行”。广告商巧妙地利用了branch的双层含义,吸引人们前来该家银行办理业务。同形联想模因使我们意识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储存的语言模因,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类模因的妙用往往能使语言表达变得幽默新颖、生动有趣。

2.同构异义

同构异义型模因是指仿照已知语言形式嵌入不同的信息内容而进行复制、传播的模因,它们在形式上相同或相似,内容上截然不同。最可能成为模因母体的是谚语、名言、警句、诗词佳句等,因为它们为大家所熟悉,容易被模仿,有非常强的衍生能力。例如:在学了“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这句谚语之后,可以仿造出“Where there is the demand,there is the supply”之类的句子。再比如:斯宾塞·约翰逊的著作Who Moved My Cheese?在1998年出版发行后很快成为一本畅销书,书名的结构“Who moved my…”立即被许多人竞相模仿,派生出很多新的语言模因,如“Who moved my cookie? Who moved my love? Who moved his privacy?”等。同构异义型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使语言的使用在模仿的基础上获得了改造和创新。根据模因的这种传播特点,大学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各个层面上模仿经典的英语表达形式,传达新的思想内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Dawkins 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S.Blackmore.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F.Heylighen.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J].http://pespmcl.Vub.Ac.be/Papers/Memetics Namur.Html,1998.

[5]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