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细化课堂提问提升学习活力

江苏徐州市丰县实验小学(221700) 于高峰

课堂提问是引发学习思考、促进问题转变的有效举措,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更是促进学习思维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细化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活跃学习思路,促进学生合作与思考,使数学学习充满灵气,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一、巧设悬念,激起学习思考

面对同样的知识点,设置相似的问题情境,但因教师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细化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迥然不同,教学效果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中和提问时,更要关注学习的引领、思维的启迪,从而使学习在一种充满诱惑的情境中获得突破。

如,在“直线、线段、射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给予的教学目标,明确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6种不同层次行为目标,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学情,采取较为合适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再度解读教材,实现学习突破。创设提问情境:有一种线它无始无终;有一种线它是有始无终,还有一种线它有始有终。开动脑筋,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线?教师采用猜谜的方式,把三种线的特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带有悬念色彩的问题,一定能诱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为新知的学习注入强劲的活力。

把知识点融合在猜谜式的情境中,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他们在急切期盼答案揭晓的心态中,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会倍增,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巧妙辐射,激活学习思维

“课上听得懂,一做就发怵。”这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理解领悟欠周全,没有从深层次把握准知识的内涵;二是学生的学习过于定式,思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理想学习状态。为此,利用辐射性的问题,促进学习的连接,使学生学会系统地、有逻辑地去思考问题、解剖问题,以实现学习的新发展。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使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相对的边长度相等;有4个角,相对的角也相等。此时,并没有立即停止学习探索,而是再度创设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摆一摆”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具,搭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操作过程,反思拼搭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作如下引导:

师:你的选材注意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有2组边,每组2根且相等。摆成了相对的两条边,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要摆好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关键点是什么?

生1:选材要科学合理,一定要能围成四边形。

生2:最好先搭成一个长方形,再把直角拉一拉,就得到了平行四边形。

生3:如果平行四边形中有一个直角,那它就是长方形。

……

以“你想到了什么”“觉得摆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促使学生去领悟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点,并促使学生深思自己的操作,反思观察,最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更能通过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尽管这个认识是朦胧的、是肤浅的,但它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感知、经验储备。同时,也作为一个诱因,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探索空间,有效地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有效的问题探索是数学的生命,也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迸发出最智慧的思维火花。

三、诱导探究,促进学习创新

预设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学习环环相扣,更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刺激学生的神经,加速学习思考,推进学习进程,让学习更具智慧,更富灵性。同时,设计探究性问题,有效启迪学生,助推学习,也是一项技术活。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宏观预设,微观掌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要非常清晰和恰当,更显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及时的追问或补问成为学习的灵魂。

如,在 “十几减9(8)”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举例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法;其次,利用问题引入新知学习,“15-9你会算吗?”;再次,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们可以摆小棒,也可以利用复习的积累去思考;最后,组织学习成果展示。有的学生是:15-9=6,因为10-9=1,1+5=6;有的学生是:15-9=6,因为15-5=10,10-4=6;有的学生是:15-9=6,因为15-10=5,5+1=6;等等。

使用探究性问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启示,而不是固定轨迹的思考,学生能够依据提问产生的信息,诱发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学习信息,使数学学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好格局。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尽管学生的思维开放了,学习探究的面扩展了,但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法算减法”的基本数学思考却没有被引出来,这说明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所以教师就得及时追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刚才复习过的加法来思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讨论、交流,最终获得另一种方法:“因为6+9=15,所以15-9=6”。及时的补问、灵活的追问,最终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数学课堂显得更加丰满,更加灵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分析教材,把握准学生的认知现状,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既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更要灵活地提出问题,诱使学生深思,为创造性学习提供资源,为快乐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 罗 艳)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