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探究与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观察组选择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情况、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效果。结果 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与采用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患者相比, 围术期并发气胸、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快, 麻醉效果评价较好,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超声;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18 
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可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完全、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等, 有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 行低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时可能刺破胸膜产生气胸等并发症。通过超声引导来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在临床麻醉操作中有很多优点, 如:神经阻滞定位准确, 实时监视引导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和深度, 避免损伤神经及周围组织[1, 2];能及时了解局部麻醉药物在先设定组织区域内的分布及存留情况, 减少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发生。本研究针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取得的麻醉效果较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0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7~76岁, 平均年龄(45.4±10.3)岁;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6~74岁, 平均年龄(45.8±9.9)岁。ASA均在Ⅰ~Ⅱ级,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观察组:将超声探头置于患侧锁骨上约2 cm, 并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局部浸润麻醉后, 用22G穿刺针, 针尖距离探头1 cm距离处进针, 在超声显像直视引导下将针尖平面刺入斜角肌间隙。当确定针尖位于最优处后开始一次性注入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和0.75%罗哌卡因10 ml, 在超声显像实时监视下观察局部麻醉药的扩散和分布情况, 直至被阻滞神经完全被局部麻醉药包裹为止。 
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方法, 用22G穿刺针, 将针尖平面刺入斜角肌间隙, 略向足侧推进, 直至出现异感,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一次性注入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和0.75%罗哌卡因10 ml。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情况以及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 并记录好数据。术中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优:手术过程中患者未感到疼痛, 无需任何辅助用药;中:患者感轻微疼痛, 但尚能忍受, 需少量镇静镇痛药;差:患者疼痛难忍, 需更改麻醉方式进行全身麻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并发症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气胸、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快, 麻醉效果评价较好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外科上肢手术, 经斜角肌肌间沟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穿刺路径,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是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进行定位, 进针后寻找异感,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局部麻醉药, 不能完全避免对神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麻醉效果不满意且并发症多[3]。而超声显像可以实时显示人体解剖结构, 能够确切定位神经, 在接近直视下进行神经阻滞[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 超声定位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操作者通过超声图像能清晰的分辨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 控制穿刺针朝着目标神经方向进针, 并观察局部麻醉药的扩散规律, 从而进一步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 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发生, 围术期观察并记录与神经阻滞有关的各种并发症, 包括气胸、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5]。
本研究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效果较为显著。根据表1的结果显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围术期并发气胸、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明显较低。由表2可知,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快, 麻醉效果评价较好,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精确性, 缩短操作时间, 引起的并发症较少, 麻醉效果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 陈雯婷, 周锦辉, 等.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5):38-39. 
[2] 张萱.超声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3):338-340. 
[3] 韩传刚, 江云, 王力甚.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6):428-429. 
[4] 朱莉莉, 蒋秀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0, 14(5):104-105. 
[5] 高金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09, 15(2):287-289. 
[6] 王仁美, 蔡志俊.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淮海医药, 2013, 30(6):501-50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