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课程中的应用

刘闯 王俊发 邬万江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汽车构造”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我校的精品课。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掌握汽车主要系统、机构的基本构造、功用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总体布局及各个机构、系统的联结关系,拆装顺序和装配方法;了解汽车结构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汽车设计、制造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并要求掌握汽车使用、维护、保养等实践技能。课程内容涉及广泛,概念、名称繁杂,内容比较分散,各种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也各不相同。“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环节也较多,有课堂理论教学、零部件及总成的拆装实验、修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组织好课程的各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使之有效地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尤为重要。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法上做到知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学生在学法上强调行知合一。使教与学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理论+模块”的教学方法,是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科生的需求与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内容先安排理论教学,然后安排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把授课内容分成几大模块,使得理论教学、实践、考核集中于一个模块内完成。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了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实验课在实验室上的方式,把理论教学安排到实验室上,对照实物、模型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抽象的汽车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理论+模块”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

一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汽车新技术、新材料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汽车构造”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理论+模块”教学方法,把”汽车构造”课程分为几大模块,在讲授各个总成、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的二维、三维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发动机及底盘各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运动过程。通过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及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视频,把汽车各个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状态演示出来,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高效地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翻。

以传动系模块为例,在讲授离合器总成时,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离合器的构成,使学生对每个构件的名称、位置、安装过程有一个感官的认知,然后对照离合器模型和实物逐一地加深对其结构的了解。熟悉了离合器的结构后,再通过动画演示的理论教学来讲授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这样,使得学生对离合器的组成、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有了充分客观的认知,给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讲授变速器总成时,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动画演示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模型教具上进行换挡操作,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变速器的结构形式、组成、轴与齿轮的安装顺序、各档位的位置及动力的传动过程。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中体现了其独特的教学效果,使以书本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把多媒体课件、挂图、录像、模型、实物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利用图片、模型和实物提高学生对汽车构造结构的认知,把概念和工作原理等利用多媒体软件转换成详细的图片演示、生动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机构中各构件的运动,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使得“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在理论中有实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二“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各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实验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依据模块划分进行实验项目安排

“汽车构造”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前都是在教师按教材进行几个章节的理论讲解后进行,学生到实验室对各个总成进行结构拆装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与实践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的联系都不够紧密。要想实验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教师除了在实验之前把实验所涉及到的主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让学生带着探索精神和学习任务进行实际操作。根据“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验环节整合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在实践中强调理论,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有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找到规律,在摸索中找到技巧,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我校“汽车构造”课程的实验教学设置了八项必做项目和两项选做技能训练项目,八项必做项目要求在实验教学学时内完成,两项选做技能训练项目,学生可在业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自行完成,或在实验室教师指导下完成。为了使实验教学任务得以更好地完成,我校维修实验中心配置了零部件单体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室、底盘拆装室、电器实验室、电喷发动机实验室、整车维修基地等实践场所。维修基地除了保证完成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还对外承揽修理业务、常年开放,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根据学以致用安排实验课的考核

对实验课效果的考核,改变了原来做完实验后只根据实验报告给分数的情况,采用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素质进行考核。每做完一个试验项目,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自我总结评价,使学生通过实验课能够亲自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与融合。然后教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提问,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操作的方法、步骤进行考核。最后对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的现象,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环节,是锻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汽车构造”课程适用专业广泛,新技术较多,必须有相关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按照“理论+模块”教学方法,我校汽车专业的实践环节分为汽车结构与拆装实习、汽车修理实习、汽车工艺实习三个实践环节。

汽车结构与拆装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在维修实验中心完成,通过对几大模块各个总成及零部件的拆装,使学生加深对汽车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各零部件、总成的结构功用与使用,以及在拆装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在进行发动机模块活塞连杆组活塞环的拆装实习时,它不同于实验课的拆装实验,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活塞环的结构、功用、工作原理,还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置了这一环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知识模块当中,要求学生熟悉活塞环的功用、工作条件、材料,掌握活塞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活塞环的使用与拆装注意事项。在能力模块中要求学生认识活塞环零部件,掌握活塞环装配要点,了解“三隙”检查方法。体现了“理论+模块”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验、实践的融合。

汽车修理实习根据汽车市场应用较多、车型多而新的特点,设置了四个实习基地:维修实验中心、凯华汽车维修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安城4S店、奥迪维修销售中心。实习期间学生观摩学习工人师傅的实际诊断、修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锻炼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汽车工艺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环节,我校的毕业实习安排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长春一汽),主要在变速箱厂、总装厂、车身厂、发动机厂进行,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掌握各零部件的加工工序与工艺,了解各总成的安装顺序,对整个汽车的制造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每一个模块的实习前,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厂,每天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说明实习内容、发现的问题、实习体会,避免了学生参观实习时走马观花的现象,为学生毕业设计时结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之,“理论+模块”教学方法不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主要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够用与必需。在“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理论+模块”的教学方法,教师起到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去摸索、创新、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