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病人的临床护理探讨

李秋瑜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022150

【摘 要】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病人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108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颅内压监护,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7天后的血肿清除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54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血肿清除了90%以上,13例患者血肿清除了81%-90%,27例血肿清除了70%-80%;对照组54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血肿清除了90%以上,15例患者血肿清除了81%-90%,34例血肿清除了70%-80%;实验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清除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有并发症发生,占12.96%,实验组患者有2例并发症发生,占3.7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颅内压监护,疗效显著,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压监护;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生活水平的在不断提高,摄入了过多的高蛋白食物[1]。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很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特征有发病快,病情变化迅速,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2]。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早期对其进行颅内压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本院就对高血压患者在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并取得显著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术,将108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实验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5.12±2.28)岁,出血量20~110ml,平均出血量(50.4±4.8)ml;对照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5.67±1.94)岁,出血量23~105ml,平均出血量(49.7±4.5)ml;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即接受手术,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尤其对血压的监测;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一定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对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卫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颅内压监测,将实验组患者的床头抬高一定的角度,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患者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昏迷、神志不清等,要及时报告医生。

1.3评价指标

在护理7天后对患者的血肿清除率进行统计,并记录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将两组患者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54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血肿清除了90%以上,13例患者血肿清除了81%~90%,27例血肿清除了70%~80%;对照组54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血肿清除了90%以上,15例患者血肿清除了81%~90%,34例血肿清除了70%~80%。实验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有并发症发生,占12.96%,实验组患者有2例并发症发生,占3.7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压为颅腔容积(脑脊液、脑血容量以及大脑组织之和)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颅内压是脑部疾病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一般较高,常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疗效显著,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华,郭艳,施海红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21-22.

[2]廖红.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J].四川医学,2014,35(2):277-278.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