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简约化:数学课堂的另一种探寻

 数学知识高度凝练,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才能把“繁缛”的技术化课堂转变为“高效”的人文化课堂,从而张扬教学个性,解放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呢?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追求“简约化”的课堂。“简约化”并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相反,它是一种直抵数学本质的“深刻”,是一种指向数学素养的“丰富”。 
一、问题转换的简约——指向数学思考的关节 
布鲁纳认为:“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认识的形式来理解它。”重视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庞杂、无序的素材里筛选、提炼出精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以一呼百应,引发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的跃迁。 
案例1:五年级下册《通分》 
师:下面是五年级各班对学校花园的设计方案。 
五(1)班:花园的■种玫瑰,■种茉莉。 
五(2)班:花园的■种郁金香,■种迎春花。 
五(3)班:花园的■种月季,■种兰花。 
师:根据各班的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最喜欢什么花吗?(立即有人响应) 
生1:五(1)班最喜欢玫瑰。因为■和■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所以说五(1)班最喜欢玫瑰。 
生2:五(2)班最喜欢郁金香。因为■和■相比,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所以说五(2)班最喜欢郁金香。 
师:那么,你知道五(3)班最喜欢什么花吗?(没有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没人举手? 
生1:不好比较。 
生2:因为■和■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师:看来我们学过的知识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板书课题) 
此导入片段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不仅激发了问题意识,也让学生复习了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同分子)的旧知,为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埋下了伏笔,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思维的价值在问题中得到升华。好的数学问题内容应是深刻的,形式应是简约的,能产生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充满着探究气息,能直达数学的本质。 
二、逼近本质的简约——抵达数学知识的核心 
数学课堂上通过简洁有序的教学组织活动,产生适度的认知冲突,聚焦知识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真正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2: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学校篮球队3名队员的投篮命中数,甲:15,乙:7,丙:12。 
师:从这几个数据中,你能看出谁的水平最高吗?(立即有人举手) 
生1:甲水平最高,因为他投中了15个,数量最多。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有人点头,有人沉默……) 
生2:不同意,应该不能判断。如果三人投的总次数不同呢?(其余学生表示认可) 
师:看来只凭一个数量能正确判断吗?如果他们的投球总数分别是20、10、15,你能说出谁的水平最高吗?(学生思考) 
生:丙的水平最高,因为他的命中率是80%,而甲的命中率是75%,乙的命中率是70%。 
师:你刚才提到的“命中率”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是“命中次数÷投球总数”。 
生2:应该就是命中的个数占投球总数的比率。 
师:说得真好!这些命中率你们会表示吗? 
生:这个命中率常常写成百分数的形式:80%、75%、70%。 
此教学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具,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创设一定的情境空间,引导学生充分、积极地思辨,这种思辨又不断地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言简意赅:“你知道谁的水平高吗?”“只凭一个数量能正确判断吗?”……简明扼要,层层推进。抓住了主线,除掉许多旁枝末节,也就突出了重点。这种对教材、对课堂、对学生的深度把控,摆脱了教学素材里诸多无关因素的影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外显。 
三、凸显方法的简约——促发数学思维的提升 
数学课堂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不可能赢得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放开手脚,赋予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往往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3: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 
师:咱们动手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点击一个圈)你们会分吗?(会)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完成学习单上的“分蘑菇”,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学生用圈、画的方法分蘑菇。) 
师: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课件)。真的是这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生1: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一个,所以多了一只小兔。 
生2:中间的间隔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所以少了一个蘑菇。 
生3:因为他们前面都是一一对应的,相等。后面又多出一只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一个。 
朴素的“分蘑菇”,不经意的“圈画”,顺应着学生的分、思、辨、研,引领学生用原生态的语言和方法,理解“一一对应”的核心要领,并以此为支点,厘清规律的内涵,悟透规律的本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给小兔分蘑菇”的活动,孕伏了“找”规律的方法,凸显了由经验知识向数学知识的转化与提升,体现了追寻数学课堂本质的应然诉求。小小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教学更多一份趣味,更多一份探索,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四、彰显价值的简约——升华数学素养的表达 
在追求有效教学的同时,“简约化”课堂并不是单一的越“简单”越好。不失时机地合理利用、挖掘素材资源,丰富数学教育的价值,“简约化”的数学课堂也需要“丰润”和“厚实”。 
案例4: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师:即使不用圆规,同学们也同样能画出圆来。不过,这些圆和用圆规画出的圆相比,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1:这些圆没有用圆规画出的圆那么光滑。 
生2:圆规画的圆好像更圆一些。 
师:那你觉得怎样画圆,才能画得特别圆呢?(学生讨论交流,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墨子就有过精彩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 
(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墨子) 
师:其中,“一中”是指圆心。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这句话是说,每个圆只有一个圆心,从圆心到圆上各点都一样长。 
生2:每个圆只有一个中心点,从圆心到圆周作直线,长度都相等。 
师:这一发现,要比国外整整早一千多年呢!你想到了什么? 
生1:古人太伟大了!我很自豪。 
生2: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很有智慧。 
从“圆”的数学特质和文化内涵出发,在简约中追求深刻,引导学生在画法比较、古文解读等一系列活动中,细细感受“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数学魅力。“圆,一中同长也”得到了学生充分、深刻的关注,对数学产生的浓厚兴趣和善于思辨的品质,数学史料的价值也呼之欲出。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从形式的简约到内容的极致,就是数学的魅力。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简约化”为追求目标,探究“真实、有效、智慧”的真课堂,以简驭繁、厚积薄发,才能无比丰盈。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