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评价
【关键词】 腹腔镜; 传统疝修补术; 小儿腹股沟疝;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11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065
小儿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对该类疾病治疗的方法主要实施外科手术,手术的种类较多,疗效不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也逐渐受到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肯定。笔者所在医院在2008年2月-2015年1月收治小儿腹股沟疝患儿37例,部分患儿采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37例腹股沟疝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标准[1],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14个月~7岁,平均 (3.3±1.5)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4.6±1.1)年,其中斜疝29例,直疝8例。所有患儿均为单侧发病,且为初发。所有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17例(腹腔镜治疗组),对照组20例(传统腹股沟切口疝修补术),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疝气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疝修补术治疗,根据术中情况,如疝囊较大,需横断疝囊,行疝高位结扎术,必要时行前壁修补,其余操作按常规方法进行。试验组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患儿取头低脚高位,经脐作一5 mm切口,逐层切开进腹后置入5 mm Trocar,建立气腹,维持气腹压力8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30°腹腔镜,探查病灶内环,确定疝内口位置、大小、是否存在滑疝及隐匿疝。在腔镜指引下在左下腹做一小切口,置入5 mm Trocar。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皮肤切开一小口,经该小切口导入带丝线的穿刺针,穿刺针在内环口左侧腹膜下潜行后穿出,拔出丝线,退出穿刺针。同法在内环口右侧腹膜下伸入丝线。术中注意紧贴腹膜下潜行,以避开精索及输精管。将两丝线经左下腹Trocar提出体外后结扎后送入腹腔。将两丝线另一端提起并收紧后结扎。查看内环口结扎满意。关闭气腹,放出CO2。缝合脐孔处切口,结束手术。
两组患儿术后均重视合并症的处理,术后加强监护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2年,记录复发病例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试验组(n=17) 15.5±6.7 12.3±3.1 3.1±1.4
对照组(n=20) 35.2±8.9 23.9±5.4 7.2±2.3
2.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阴囊水肿血肿 (例) 皮下气肿 (例) 切口感染 (例) 并发症发生率
(%)
试验组(n=17) 1 1 0 11.76
对照组(n=20) 6 0 0 30.00
2.3 术后复发情况
两组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未发现复发病例。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传统开放腹股沟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或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中,设计逐渐更加合理,不进一步破坏已有缺陷的腹股沟管结构,故能有效地治愈腹股沟疝,且疗效显著。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受到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欢迎。
疝囊高位结扎或修补术是治疗小儿疝气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确切,但存在诸多缺点,如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切口较长、创伤大、恢复慢、术后疼痛等,尤其对于行张力修补的病例,往往因为张力较大,术后疼痛尤其明显。患儿存在精索非常细小且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传统手术容易破坏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精索被游离,术中使用电刀止血极易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甚至造成睾丸肿胀或供血不良,甚至可能出现继发性生殖功能障碍[2]。术后出现阴囊水肿血肿的患者较为常见,与术中组织损伤有关。术中如果剥离疝囊时易撕裂疝囊壁,容易导致术后疝气复发。
腹腔镜行内环口缝扎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明显优点: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切口细微、手术时间短;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和提睾肌不会被破坏,不会游离精索,可避免缺血性睾丸损伤的发生;在腹腔内采用腹腔镜环口周围缝合并结扎疝囊,真正意义上做到“高位”结扎[3]。腹腔镜具有放大功能,局部解剖术野开阔清晰,不容易出现误伤;疝囊不需要分离,不会导致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双侧疝行腹腔镜手术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能够同时检测、发现并及时处理存在的隐性疝,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4]。
当然,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复发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小儿腹膜薄且松弛,在分离内环口处腹膜时,内环口处腹膜被提起,极易导致撕裂,对于反复出现嵌顿、内环口水肿明显或疤痕形成的患儿手术当中更加容易出现该种情况,因此内环口分离缝合处腹膜时,需要轻柔操作,切忌反复提拉,导致腹膜撕裂。患儿的腹膜较为松弛,术者如用操作钳提起内环口处腹膜,非常容易提起远端没有闭合的鞘状突,从而导致穿刺部位在内环口处未能够达到高位结扎引起复发,所以这也要求手术者对术中情况作出正确判断,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减少疝气复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同传统腹股沟切口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34-835.
[2]王进宝,王振辉.微型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5):492-493.
[3]高展.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14,34(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