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观念困境:思想观念滞后于现实需要
高校采取什么样的办学观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内容、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生态人”,就需要牢固树立起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办学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高校的办学观念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直接影响到“生态人”的培养。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主流思想观念中还未包括生态文明观念,许多高校领导、管理人员自身缺乏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也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置相应部门负责全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对新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没有重视新媒体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巨大作用,尚未形成新媒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观念。
(二)教师素质困境: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鉴于生态文明教育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情况不难发现,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大体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环保专业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等几种类型的教师来担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师,都不能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种素质,可以说,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综合素质欠缺,难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师资素质的极高要求。
(三)学生自身困境: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漠
大学生是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其伦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取向等受新媒体影响极大,而网络等新媒体所能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加之大学生存在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偏差,致使总体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不强,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漠,主要表现为:许多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极其缺乏,对公共环境的维护和建设缺乏关心;部分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消费意识,忽视资源节约及生态保护;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态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缺乏基本了解,对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和生态保护事业不积极、不热心。
(四)教育资源困境:生态教育资源十分缺乏
尽管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资源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却十分缺乏,这与高校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一方面课程资源十分短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还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中。只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农、林、水等与生态文明相关、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全校性选修课”[1],而且还鲜有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全国专业生态文明网站极少,综合网站也少有设置生态文明版块,而且很少有高校创建专门的生态文明网站或者在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应的生态文明版块。可以说,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缺乏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五)教学方法困境: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欠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方法既要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性质,又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当前一些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或在公共课中增加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进行教学时还是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内容传授,忽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很难达到既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教学目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有些教师运用了新媒体,也只是将新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的困境,况且生态文明教育涉及众多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将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全面地展现出来。
二、破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方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地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高校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和新媒体观念作为学校的主流思想观念,尤其是学校领导及其管理者要树立起新观念,才能对学校其他师生员工产生示范和规导作用,引领全校重视生态文明问题,重视新媒体的巨大作用;才能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生态文明教育以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全校利用新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和载体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抢占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制高点,切实保障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培养素质全面师资队伍,奠定生态文明教育基础
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建立一支文理兼通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才能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基础和前提。当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其一,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正在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满足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其二,提供生态文明教育进修学习机会。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将其打造成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其三,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借助新媒体来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促进校际交流合作,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融入大学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生态文明观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2]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逐渐消融网络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负面影响,使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大学生。要加大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整个校园规划、建设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整个校园散发着生态文明的韵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要强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媒介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要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对学生的网络净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打造生态与绿色的互联网,使学生能正确利用新媒体上的资源,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四)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供生态文明教育保障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保障。因此,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公共必修课或开设“生态文明讲坛”等选修课,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使有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专门人才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机会。要丰富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立大量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网站或在综合网站、校园网站上设立“生态文明”版块,为大学生提供大量观点正确、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的提升。
(五)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法,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势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生态文明教育课堂要大力使用新媒体平台和工具,利用新媒体播放涉及生态文明的影视资料,展示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使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生动、直观、有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学方法创新。要广泛建立生态文明网站或增设生态文明版块,充分发挥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等特点来吸引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要鼓励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及辅导员开通个人博客(或微博),加入QQ群、微信群,参与BBS论坛,与学生就生态文明问题交流互动;要尝试通过开发网络绿色游戏,利用网络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要大力开展课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实现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践行能力。
[ 注 释 ]
[1]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5.
[2] 刘芳.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