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笔者采用目标导向倒推方式,以满足培养人才目标为前提,提出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目标,规划建设专业课程、教员队伍、教材体系以及实训条件等,对构建满足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导向;倒推方式 
[中图分类号] E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132-03 
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组织实施舰载机起降装备技术保障作业活动的初级技术指挥军官。根据总部、海军的任务规划,目前由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负责该专业教学任务的承训。培养我院青岛校区自2008年起就提前筹划,组建了新的专业教研室预先启动该专业的建设,经过近八年的努力,教研室人员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遵循任职教育规律,落实“教战为战”思想,按照“突出任职能力培养,强化指技管复合,兼顾职业发展需要”总体思路,以军事训练考核大纲为依据,采用目标导向倒推方式,以满足培养人才目标为前提,在短时间内,初步构建起了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完成了该专业的教学培训任务。 
目标导向思维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从目标倒推到起点,以满足实现目标为前提,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然后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是一种倒推法。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实施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目标的制订一定是经过科学分析过的,目标与现实的相差不能太远;二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通过资源链接、整合、流程管理等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倒推起点,为到达最终“目的地”,分析学员实际,倒推专业教学训练的课程体系、培训模式、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需求,指导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一、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以岗位任职需要为依据,进行人才能力目标开发 
任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军官或士官的岗位任职能力及创造素质,与学历教育等相比更注重学员素质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学员能力素质的提升,是为学员将来能够胜任岗位职责的淬火教育。 
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是在海军军事院校相近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战略视野与思维、分队日常工作、军官战斗技能、军官指挥能力和各项教育训练,完成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军事素质过硬,任职岗位业务熟练,指挥管理能力强,军事职业发展潜力大,胜任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岗位的初级技术指挥军官。以这些作为专业能力的总目标,我们从军政基础、专业技能、组训管理三方面能力进行开发,细化为本专业的能力分目标,把舰载机起降保障岗位任职需要转化对应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要求,开发绘制岗位职责能力需求与知识能力的对应表,作为后起课程建设的依据。 
(二)以任职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创新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为主要指导,将知识能力对应为课程内容单元,并加以排列组合,使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 
坚持岗位合格培养理念,以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初级技术指挥军官任职岗位能力生成为主线,以“个人训练”为重点,瞄准岗位职责,突出舰载机舰面飞行保障指挥能力、基层部队管理能力、军事训练的组织与管理等能力的培养,构建舰载机起降装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故障排除、保障管理以及飞行保障组织实施指挥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能力体系。以此为基础,补插装备专业基础知识,以装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操作使用、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为主要课程内容,突出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战略视野与思维、分队日常工作、军官战斗技能、军官指挥能力等课程模块,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体现指挥、技术与管理合一的任职岗位技能培养。 
(三)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和主干课程 
崗位工作任务不是一个教学概念,而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它指的是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到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岗位工作任务,是指毕业学员任职后基于岗位职责围绕舰载机起降保障所进行的工作活动。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和主干课程就是以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舰员岗位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为根本,深入分析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飞行保障期间详细的技术保障工作流程,进行工作领域需求与重要性调查,并据此设计岗位能力与直接、间接知识模块对应关系表,由直接、间接知识模块再影射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由关联度的高低决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 
(四)找准课程标准要求,完善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是指导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要区分不同培训层次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授课形式,体现不同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员任职岗位特性。 
课程标准制订后,依据课程标准规划教材目录框架和内容体系,按照“缓急兼顾、急用优先”的原则做好编写规划,提前确定教材编写计划。对列入编写计划的内容要在时间上力争早安排、早布置, 留有充足的编写、修改、审定、校对和印刷时间, 防止仓促上阵影响编写质量。要认真组织编写人员对培训的类型、层次进行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培训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实施要点,确保教材编写目的明确。另一方面,对暂未列入编写计划的课程教材,可设立教材编写基金或采取科研立项方式,对当前院校教学的热点、部队训练的焦点等进行科研攻关,一旦需要,则立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缩短教材编写周期。 
(五)以仿真模拟为基础,建设专业实训条件 
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是我海军新型的专业之一,专业开设时间短,专业实训条件缺乏。开展专业教学和训练保障条件建设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为院校和部队同步配发实装或退役装备。由于这些装备是部队新研装备,短期内无退役计划,在院校配备和部队一致的实装进行教学训练的难度较大,因此此渠道可行性基本没有。二是利用三维建模、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研制配套的仿真训练器材或模拟训练系统。由于院校已经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在充分掌握装备资料和训练需求情况下,这是现阶段条件下最快捷和有效的选择渠道。仿真训练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训练手段,模拟/虚拟仿真训练有安全,经济,可控,可多次重复,无风险,不受气候条件和场地空间限制,既能常规操作训练,又能培训处理各种事故(包括灾难性事故)的应变能力以及训练的高效率、高效益等独特优势。因此,以仿真模拟为基础,建设专业实训条件是解决此问题的最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 
(六)依托部队及工厂,打造稳定的实习基地 
利用仿真模拟技术构建的训练模拟器或模拟训练系统由于训练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操作流程和维修训练方面与实装训练还有不小的差异,学员在院校的实训还不能很好的做到“训战一致”;学员“实战化”训练的最佳地点,还是需要依托部队或工厂的实装进行,尤其是学员在部队的训练,可以体验到在院校和工厂无法替代的接近实战和紧贴航母部队实际的环境,可以让学员身临“实战”其中,做到训战一致。 
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除了院校教学训练,还依托部队及装备研制生产场所,建立了校外训练基地,融合各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技术优势,共同完成专业的教学及训练。 
(七)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打造合格教学团队 
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航母航空保障装备;又需要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装备管理与维修经验,需要的是“双师型”的教师。另一方面,一个专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一支年龄、专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在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教员队伍建设培养中,教员必须做到熟悉部队、熟悉装备、熟悉保障,这就要求教员除了掌握装备的功能组成、结构原理、操作维护及故障排除等理论知识外,还要熟悉装备保障作业流程,了解装备保障作业对部队作战任务实施的影响,只有这样的双师型教员才能把装备的教学训练与部队实装融合。 
(八)谁使用谁考核,开展三位一体的训练考核 
采用目标导向倒推方式,依据舰载机起降保障岗位任职需求而在院校展开的教学及训练,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部队能用好用管用的干部。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院校的人才出口即学员毕业考核时,采用机关、部队、院校三位一体的训练考核方式,严控人才的培养标准。 
三位一体训练考核核心是机关主导,院校主训,部队主考。也就是由海军机关把握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导向,由院校依据机关的专业人才需求导向利用院校教学资源在机关与部队的支持下进行学员的培训,最后由部队依照岗位任职能力合格标准进行最终的学员毕业考核。学员合格不合格不再由院校决定,而是由人才的用户——部队决定。 
二、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一)先进教学理念是指导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新形势下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军事变革的核心要义,作为我海军新增的专业之一,为适应专业特点和新的军事教育变革,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彻底摒弃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实战化”置于一个极其突出的地位,树立“一切从实战出发、一切从培养部队合格人才出发”“未来打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培养理念,打破原有的束缚框框,从根本上正确确立军事院校教育教学方向,把为战教战作为教学训练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实战,着眼打赢,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强化打仗观念,突出打仗能力培养。 
(二)岗位技能分析是基础 
任职教育的特点和使命任务决定了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顶层教学目标设计要基于“岗位任职能力”来进行,只有岗位技能分析准确了,才能避免“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岗位指向性不强”的问题。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要紧紧围绕岗位任职能力生成这条主线,将毕业学员的岗位合格任职作为院校教学培训的直接目标和最终出口,确保课程教学内容、方向及目标与岗位任职能力目标有机的直接的融合、衔接,以此来统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三)构建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框架蓝图, 其建立过程首先就应该是对岗位任职需求的分析。要对任职岗位的职责、能力进行需求调查,将岗位任职能力类别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制订出舰载机起降保障專业职业能力分析表,找出所学知识、技能点,明确任职岗位技能生成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以此为基础构建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实训条件是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院校的教学就很难做到贴近岗位、贴近实战,以满足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为重点,兼顾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与初级预选士官培训的需要。根据任职岗位对培训对象知识、技能、专业素养的需求,构建既满足装备保障指挥、装备操作使用、装备维护与舰员级维修基本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又满足装(设)备性能分析等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条件;从环境上,营造与航母舰面航空保障一线相一致的实践教学环境;从组织形式上,既可在实验室,也可在训练场进行实践教学;从实现途径上,通过实装、虚拟和模拟等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多类型、多层次实践教学保障。 
(五)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根据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教学培训需求及特点,利用多种途径培养锻炼专业综合、职称结构及年龄梯度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员队伍。组建打造一支既熟悉装备理论知识又熟悉部队保障实际工作,既熟悉技术又熟悉保障指挥管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结论 
实践证明:采用目标导向倒推方式,以满足培养人才目标为前提,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目标,规划建设专业课程、教员队伍、教材体系以及实训条件等,很好的构建了满足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此种做法可以为新形势下我海军其他新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范宝学.“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0(7). 
[2] 胡晓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3] 方家银.深化军事任职教育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继续教育,2004(2):145. 
[4] 郭少平,薛元飞,王春杰.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探要[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