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自2006年在美国出现以来,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传统课堂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创新道路。 历史学科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很多特征契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如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丰富性的特点。若我们利用翻转课堂的交互性,实现具象的、多视角的解读与探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历史人物间产生思维共鸣,而且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渗透历史思维能力。 一、翻转课堂设计思路 总体上,我们可以借鉴乐昌一中的做法:实行“AB型微课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班级、学生和教学需要来确定B课(研讨理解课),还是A课(自学质 疑课)。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A课型逐步增加,B课型逐步减少。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程。[1] (一)翻转课流程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流程,变为学生课前自习,在正式上课时间里教师专门负责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因其强调师生互动性,故在课堂流程上应注意师生的分工与合作,课堂环节的紧密性。流程设计如下: (二)微课程要素 优质的微课资源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坚实基础。第一步应是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统一设计:将每个专题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围绕核心知识点创作关联化和体系化微课,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微课程”。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历史“微课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要素: 总体、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指导;个性化课程计划;可供选择的微课实例;梯度式的匹配练习;可测量的评价体系;课程的总结、反思与建议。 二、历史翻转课堂设计 (一)制定个性学习计划 第一节课教师为学生介绍学习软件,告知整体目标。学生通过软件自测知识缺漏,利用系统制订学习计划,借助软件制定每一节课的任务单,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二)课前阶段 1.微课设计 “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习的视频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前提和保障。”[2] 首先,科组、备课组先做好规划、细化课程知识,形成精细的课程“知识点组”体系。 其次,教师要提供“充足的史料,尤其是正反观点的史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索,主动去构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任何历史的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做出一个价值判断。”[3] 最后,微课视频要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有较强的可视性、互动性。教师的表述尽可能使用“生命型教学对话”,[4]使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碰撞、生命相遇的场域。 本文微课设计主要向学生展示“问题引导—史料论证”的学史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如表1所示)。 2.学习单 学习目标达成的手段——学习单,学习单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与主题项目类。[5]基础知识类的学习单主要用于对史实的掌握和对问题的分析。主题项目类学习单培养学生史学的基本技能,如史料证伪、口述史采访技巧等。 本课糅合两种学习任务,学习单设计如下页表2。 (三)课中阶段 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协作学习突破疑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赛、辩论赛、头脑风暴、读书报告、口述史分享、博物馆讲解员等形式来“增加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待解决问题的发散性,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6]。 根据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四)课后阶段 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最后完成课程平台上的“在线检测”,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构建本课的思维导图,记录对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何具体的收获。如本课的框架可绘画如右图: 三、历史课堂评价体系 翻转课堂评价体系也应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历史翻转课堂实践反思 翻转课堂通过“探究+展示”的过程来更多关注“人”的活动。学生在互动分享中,感悟历史中人的魅力,在兴趣的催化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成为翻转课堂学习的主人。 随着翻转课堂的完善,教师的专业水平将得到提升,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对话者,还是教学视频研发和建构者,而在课后则隐退为学生学习反思的促进者。 为减轻学生负担,翻转课堂也可根据学情调整,如一周2节课中,一节自学,一节研讨深化。或者一节课分为两个时段,先自学再研讨。教师需根据学情充分准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诚然,推行翻转课堂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微课程开发仍处于摸索阶段,技术资源、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滞后;学生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让课堂无法推进,家长和社会舆论对翻转课堂效果存疑等。 我们期待翻转课堂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学生能有更先进的移动终端,能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师能在翻转课堂中找到专业发展的途径,享受与学生对话的愉悦;课堂在新信息技术下,成为激荡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