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基础教育 » 幼教 » 正文

关于幼教发展的问题应用分析论文(共3篇)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学,都是国家特别重视的,幼儿园首先就需要重视提升幼教的一些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以此来进行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本文就针对幼教的相关问题来探讨一番。

第1篇:提升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探析

祁文浩(江苏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鑫苑幼儿园,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幼儿园要重视提升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以提高幼儿教育水平。针对幼儿园教学现状,提出提升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的具体措施:积极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合理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专业水平;创新模式;交流;科学探究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程度的加深,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幼儿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更要针对其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既是打造幼儿教育特色的必经之路,也满足了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要求。本文针对幼儿园教学现状,探讨提升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的举措。

一、幼儿园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落后导致教学方法无创新

目前,有些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思想上,还是在教育制度上,都未能进行有效的更新与完善,幼儿教育呈现出教育水平不高且比较混乱的局面。一些幼儿园的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素质方面,还是在知识水平方面,都存在层次较低的问题,这使得幼儿教育无法实现创新教学,在整体上只能起到对幼儿的监护作用。此外,还有很多幼儿教师未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幼儿园教育只能以看管监护为主,以教育教学为辅。这一现象,使得幼教过程涉及的知识含量较少。

2.幼教模式呈现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在当前的幼教模式中,为了能够让幼儿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也能满足一些家长的“攀比心理”,一些幼儿园的幼教模式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这样做,虽然能让幼儿们认识一些汉字,掌握一定程度的数学运算,甚至会简单的英语会话,但这并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宗旨。同时,这也违背了国家关于幼儿园教育禁止出现小学化倾向的规定,也有悖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更不符合幼儿智力开发的要求,极有可能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

3.幼儿园教学设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部分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幼教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有着较高专业素质的幼教教师往往受大型幼儿园的吸引而流失。同时,幼儿园的教学设施不够健全和完善,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及幼儿需求。一些幼儿园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学工具方面,还是在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方面,都存在短缺现象。

二、提升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的措施

1.积极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1)亲近幼儿,激发交流的欲望。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幼儿进行交谈,尽可能地使用幼儿的口吻,或他们喜欢的语言,和他们讨论他们喜欢的话题,倾听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想法等。教师要面向所有的幼儿,尽量与每个幼儿都进行交流。教师还要多创造一些集体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的交流表达。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集体活动,让幼儿能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表达的能力。

(2)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供一些丰富多样、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多花一点时间陪同幼儿一起阅读、看动漫。这样,可以让幼儿积累更多的认知经验,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可以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能利用强制性的方式让幼儿在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提前认字和写字。

2.合理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1)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学会观察周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让幼儿更加喜欢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亲近与美好。同时,教师要教会他们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例如,可以带领幼儿去动物园或饲养场,教会他们如何根据动物的特点分辨各种动物,并将动物进行分类。另外,还可以带领他们去植物园或果蔬农场,教他们如何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区分各种植物,并将植物进行分类。幼儿园的自然角应定期丰富动植物,这样既方便幼儿认识动植物,更能使幼儿亲近大自然,萌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另外,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设置种植区,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亲近植物。

(2)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科学学习,可以指导幼儿直接感知科学知识,或者让幼儿亲身探索科学知识。要鼓励幼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进行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者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球体在下坡面移动时速度会越来越快,而且移动距离也会比在平面上要远得多。针对这一科学事例,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探索,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既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幼儿教育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共同协作努力,更需要幼儿园对幼教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研讨。幼儿园教育者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不断提升幼教专业水平,使幼教工作能够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幼教事业得到良性健康的发展。

第2篇:本科院校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发展问题

作者:邓泽军,范勇

[摘要]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独立升格或并入高校,我国幼儿教师的高校培养体系已重新构建,并入高校的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成为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纵观近年来并入本科高校的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发展,其在学术文化氛围、专业与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只有深刻揭示和积极面对现实的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此类高校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高校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学前教育的宏伟蓝图已清晰可见,学前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应当看到,随着我国逐步加大学前教育的普及化步伐,迫切需要新增大批幼儿教师,这就要求高校加快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进程,不断培养出专业能力扎实、品德修养良好、专业知识深厚、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目前,我国基本构建了幼教师资的高校培养体系,这对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必将发挥重大作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除部分由老牌师范大学设立之外,大多是由幼儿师范学校逐步发展而来的。一部分幼儿师范学校通过独立升格或与师范学校合并成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同时,也有一部分幼儿师范学校通过合并升格成为幼儿师范本科学校,如成都大学幼儿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本文拟从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高校的视角,对这类高校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其幼教师资培养状况的改善。笔者认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院校有助于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办学实力的提升,然而在实现办学层次提升之后,这类培养机构的自身建设往往未能跟上本科高校的发展步伐,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我国幼教事业发展要求有明显差距。总体来讲,这类合并而成的本科高校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舆论导向不力,学术文化氛围不浓

以往我国设立的幼儿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前教育人才,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着强烈的改革要求,包括幼儿教师在内的基础教育师资都需要由高校来进行培养。然而,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院校之后,尽管融入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并按此推进日常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与本校的其他专业学院相比,客观上仍存在思想舆论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明显差距。合并后成为高校的专业学院,理应在学习风气、学术氛围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不同于中等师范学校,否则难以激发教师钻研业务、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从而一直落后于其他专业学院。只有具备专业知识过硬、学识底蕴深厚、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才能在学院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也才会在学生培养方面产生较好的效果。目前,不少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到本科高校已有十来年,尽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精品课程和教改项目从无到有,立项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科研论文也逐渐增多,但依然普遍缺乏使教师钻研业务和追求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多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欠佳,且普遍持应付的心态,缺乏高校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追求,难以适应高校的办学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本科院校的要求不相匹配。高校教师很强调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敏锐认知和精深见解,引领学生建构对学科专业的认知体系,并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及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而并入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构的师资多为原幼儿师范院校教师,他们经过长期的中师阶段磨炼,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也形成了教材崇拜、体系崇拜和名家崇拜的教学思路,这不利于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对此,笔者认为,这类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正视自身发展中所存在的舆论导向不力、学术氛围不浓等现实问题。所有行政人员和普通教师都应切实负起责任,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相互推动,共谋发展,共同营造和谐进取的思想舆论环境与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针对教师在学科知识研究与创新意识方面进行培养,在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方面应关注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把握,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与专业理念的引导。此外,要借鉴老牌师范大学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建设经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该类学校的教师积极奋进和持续发展,努力确保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本科办学经验欠缺,专业建设尚需加强

在我国师资培养层次提高的背景下,幼儿教师也基本实行了高校培养,从幼儿师范学校合并进入本科院校来看,作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由于办学时间较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缺乏,在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方面确实有待加强。

第一,办学经验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实现难度较大。众多从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在拟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都进行了认真调研,针对以往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存在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文化素养较高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并结合幼儿园的人才使用情况以及自身在过去实施三年制中专、三二分段五年制大专的培养经验,进而提出了消除传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弊端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培养具有文化基础厚实,专业基础坚实,专业技能扎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应用型幼儿园高级师资”①“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心理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全面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各种儿童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其他儿童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儿童的教养、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②。可以看出,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期望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传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同时又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这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实比较符合社会需求,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受学分、学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文化素养类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及技能类课程,这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二是受中师培养模式影响,已形成的重技能轻理论观念,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实施执行中的最大阻力。三是生源特点影响其艺术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普遍地存在专业认同度低、缺少艺术基础、身心可塑性小等实际状况,这必然影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必须针对生源特点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时结合师资状况、社会对幼教人才的现实需求,努力完善并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课程设置门类繁多,学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保学生既具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又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类并入本科高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面面俱到,导致课程设置门类繁多,学生的学习任务偏重。以某高校学前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5个类别40余门课程,除公共基础课以外,其他课程涵盖了传统的幼儿教师教育的“三学”(“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方法类课程和“声乐”“视唱练耳”“钢琴”“舞蹈”“美术”“幼儿操”等技能类课程;同时,在集中实践课程设置上也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多达7门的课程。如此繁多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每周参与课堂学习平均在20个学时以上,尤其是在第一、二学年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每周课堂学习甚至超过30个学时。由于师资培养单位的最初期望是“门门通、样样精”,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使得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是学生看似什么都学过,实质是要理论没理论,要技能没技能。对此,应深刻反思这种课程设置现状,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旧有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多选择、重实践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在丰富学生专业背景的同时,努力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培育学生的优势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创新能力培养不强,实践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以艺术活动创新能力培养为例,笔者了解到,对于传统幼师培养的学生而言,如果“说(讲故事)、唱(歌)、弹(琴)、跳(舞)、画(画)”艺术技能突出,就能受到幼儿园的欢迎。“说、唱、弹、跳、画”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这些艺术活动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活动的热情,因而受到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重视。从近些年来看,并入本科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观念上受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影响较大,虽然开设课程不少,但对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另外,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为普通高考考生,这类学生艺术基础太弱,影响艺术技能学习创新的积极性。虽然在本科期间开设了较大比例的艺术类课程,强调艺术技能训练,但对实践培养的研究和创新不够,加之学生的年龄较中师阶段十四五岁的初中毕业生要大,身体方面的可塑性较弱,艺术技能训练对他们而言收效甚微,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学。可见,这类本科高校的幼教师资培养在实践和创新方面确实有待改进与加强。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的选择性利用,积极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为此,可通过搭建跨学院、跨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儿童操(舞蹈)创编”“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动漫创作”等课程为载体,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科研实力较弱,学科建设力度不强

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高校之后,尽管已是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单位,但在二级学院当中往往处于科研实力较弱的地位。普遍来看,这类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偏低,尤其是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面临着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方面的现实困境。

第一,缺乏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这类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并入本科高校后,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科研项目立项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研究团队中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较缺乏,尤其缺乏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类院系的教授几乎都是并入高校后才引进的人才,他们出版的著作一般是以教材或编著为主,学术专著缺乏,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比较少。另外,申报立项的纵向课题虽有重大进展,但高级别课题比较缺乏,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极少,这种学科队伍及科研现状使这类学院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这类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有多年办学的历史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本该形成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处于业内领军地位,但目前的学术号召力较弱。我们看到,同样是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高校的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几年时间就实现了由旧三级师范教育(中专、大专、本科)向新三级师范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的跨越,其专业学科建设水平、科研综合实力、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获得人数都位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并在全国学前教育院系校中创出了多个第一。可见,资源的整合使得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获得了提升,也使浙江师范大学有所获益,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笔者认为,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高校后,只要积极努力,充分借鉴其他类似高校机构的发展经验,是能够在本科高校的科研环境中不断提升科研实力的。对此,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完善政策制度,合理构建教师团队,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进而大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四、管理制度亟待规范,招生方式还需改进

幼儿师范学校一旦并入本科高校,就应当按照高校的要求来进行制度管理,如教师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需要尽快规范和完善。但是,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高校后,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往往采用“拿来主义”,在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直接套用高校标准,从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原先幼儿师范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多以本科学历为主,他们往往教学能力强而科研能力弱,在高校的各种考核评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达到考核标准,教师们不得不调整自己,把精力放到自己并不熟悉的科研工作上。由于长期以来对科研的方法、范式等不够了解,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科研成果却很少,这就导致教师工作成就感丧失,缺乏工作热情。笔者认为,对于这类机构的教师,可分层分类考核。一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办法,多途径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处理好教师专业进修期间的工资待遇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于积极地提升自己;二是建立教师发展协同互助制度,鼓励和推动有幼教背景的教师与新进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结对抱团发展;三是建立教师分类考核制度,以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等不同类型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管理,让每一种类型的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发展的最优渠道。

另外,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本科高校后,作为新设立的二级学院与高校原有老牌学院相比,无论在知名度、认可度等方面,其对考生及家长的吸引力都相对较低,这直接导致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志愿的考生较少。笔者发现,近几年录取到该专业的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专业调配而来的。以西部某学前教育学院为例,在并入本科高校的最初两年中,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比例不到5%,后来虽有所提高,但比例仍未超过20%。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招生宣传及入学教育等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专业引领。一方面,在招生宣传中应充分考虑并入本科高校的学院实际状况,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提高该专业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和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当重点介绍学院的现状和未来而不是大谈学院的前身。很多幼师并入高校后为了让新生更快地接受学院和认可学前教育专业,往往在入学教育时,对其以往的中师历史着重讲述,以凸显学院的历史底蕴,这样一来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到了一个中专院校(幼儿师范学校的历史再辉煌,那毕竟只是中专层次),增强其失落感。因此,在招生和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应重点介绍和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院的目前优势,如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成果、专业实践活动、对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等,同时还应以学前教育专业的美好前景来激励学生,使其对自身未来的专业发展充满希望。

第3篇:新媒体在幼教中的应用分析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传统文化也愈加重视,在幼教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幼教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新媒体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将其应用于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在幼教中的意义、应用策略以及APP的设计原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幼教工作者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革新,幼儿教育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当前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幼教中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在幼教中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这一有效的工具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能为幼教中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措施。

一、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在幼教中应用的意义

在新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首先,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聚而成的精粹,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却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口述给幼儿讲解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既枯燥由乏味,也不能充分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则能够将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幼儿面前。例如,当我们在给幼儿讲解《三字经》这一经典名著时让学生单纯地听老师讲解和通过动画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示《三字经》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更加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阶段,因此更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其次,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样以刚才我们列举的《三字经》为例,其中“昔孟母,择邻处”这一个故事教师要讲清楚,让幼儿清楚地接受,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以动画来展示这个故事,就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同样在背诵《三字经》时,先通过故事理解,再以动画的形式辅助歌曲来进行背诵,更加符合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掌握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再次,通过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给幼儿增加更多的体验机会。体验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和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剪纸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比较少的,也缺乏教师的指导。但是通过新媒体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什么是剪纸,怎样进行剪纸等等,能够给学生更多直接体验的机会。

二、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幼教APP设计原则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幼教新媒体迭出不穷,对于当前的幼教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这些幼教软件中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同时专门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软件比较少,不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幼教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是当前我们在将新媒体应用于传统文化幼教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幼教APP方面我们应当基于下列原则来进行。首先,在图形设计方面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方面是图形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幼儿的喜好。因为APP的主要受众和对象是幼儿,所以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感受,图形要以简单明了、色彩鲜艳、明快为主,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对幼儿的吸引力更大;另一方面则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符合,采用具有民族性的图案和色彩选择,使整体的图形设计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和底蕴。其次,在交互设计方面要更加重视用户的感受。用户感受是一款APP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该款APP能否起到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在交互设计方面要注重幼儿在APP上学习的连续性以及学习的体验感,从图形设计和交互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传统文化幼教APP的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在幼教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在幼教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新媒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着重注意的一点。我们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利用新媒体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有趣的游戏资源,在新媒体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应APP中怎样包粽子的游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时要吃粽子、戴五色绳等等。让学生在新媒体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包粽子,通过新媒体来让幼儿体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APP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字经》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来播放图片或者动画展示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将故事与《三字经》中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记忆转化成对图形的记忆,从而加深自己的印象,更好地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重视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氛围对于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个积极活泼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对于幼儿心理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要将传统文化这种底蕴深厚的内容更好地传承给幼儿、让幼儿理解其内容,就更要重视氛围的营造。例如我们在学习成语时教师可以先利用新媒体给幼儿展示这个成语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故事,再让幼儿把这个成语表演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加深对成语的印象,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的氛围,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转化,更加方便幼儿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在教学《二十四节气》时可以先通过小动画给幼儿展示不同的节气有什么特色,然后再将“二十四节气”变成歌谣教给幼儿,让幼儿唱一句看一段动画,将歌谣与动画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幼儿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三)注重家园合作教学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于传统文化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传统文化就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更需要家园之间的密切合作。所以当我们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针对家长制定另一个环节。以“端午节”这一内容为例,在学校有学校的内容,包括教师讲解的背景等等;在家庭中则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包粽子或是制作五色绳,然后上传到APP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密切家园合作,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四、小结

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新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应用于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中,能够帮助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