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苯酚;情境教学;教学设计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自然也是如此[1]。苯酚是一种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又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有机物。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将情境贯穿教学,结合情境中给出的大量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熏陶。
一、情境一:苯酚软膏说明书
(一)情境载体
《苯酚软膏说明书》(部分)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苯酚软膏
【处方】苯酚0.2g;甘油0.2g;凡士林9.6g
【规格】10克:0.2克(2%)
【性状】本品为黄色软膏;有苯酚特臭味。
【药理作用】本品为消毒防腐剂,其作用机制是使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和变性。
【贮藏】密闭在30℃以下保存。
【禁忌】
1.六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2.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注意事项】
1.用后应拧紧瓶盖,注意避光。
2.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用酒精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
3.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后。
(二)问题链的设置
围绕苯酚软膏说明书这一情境载体,引导学生从说明书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学生需要挖掘说明书中的信息点,同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或设计实验予以验证。从而实现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整堂课中从说明书出发共设置4个问题,每个问题下又设置若干小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一:苯酚是有效成分,为什么含量那么少?
子问题1:如果浓度大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子问题2:如果不慎沾上了浓苯酚,该怎么办呢?
問题二:苯酚软膏为什么气味难闻?要如何保存呢?
子问题1:苯酚软膏的气味主要是苯酚的气味,那苯酚是什么气味?
子问题2:如何保存苯酚?为什么要如此保存?
子问题3:为什么苯酚的熔沸点比苯、甲苯高?
问题三:为什么苯酚软膏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子问题1: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
问题四:苯酚软膏为什么会变红?为什么变红后不能继续使用?
子问题1:苯酚是无色晶体,为什么会变红?
子问题2:常见的其他氧化剂能氧化苯酚吗?
子问题3:苯酚与浓溴水为什么发生邻、对位的取代?
二、情境二:含苯酚污水的检验与处理
(一)情境载体
视频:《交通事故引发严重环境污染事件》[2]
6月4日深夜,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境内,一辆装载有31吨苯酚化学品的槽罐车,在由上海开往龙游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部分泄漏苯酚流入新安江。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一:若你家附近出现了水体被苯酚污染的现象,你如何检测家用自来水中是否含有苯酚?
检测方案1:取家用自来水少量,滴加FeCl3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紫色。
检测方案2:取家用自来水少量,滴加溴水,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涉及知识点:苯酚的检验(显色反应、取代反应)。
角色扮演二:若你是一名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你该如何涉及方案处理含苯酚的污水,并回收苯酚?
处理方案1:①加苯进行萃取,将苯酚从水中分离,再通过分液将水层和有机层分离→②取有机层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静置分液,有机层苯可循环利用→③取含苯酚钠的水溶液,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得到苯酚和碳酸氢钠溶液,静置分液,得到苯酚。
处理方案2:①加苯进行萃取,将苯酚从水中分离,再通过分液将水层和有机层分离→②取有机层加入碳酸钠溶液,静置分液,有机层苯可循环利用→③取含苯酚钠的水溶液,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得到苯酚和碳酸氢钠溶液,静置分液,得到苯酚→④水溶液中碳酸氢钠结晶后加热分解,得到碳酸钠可循环利用。
涉及知识点:苯酚的溶解性、弱酸性、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
三、设计思路
整堂课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并以苯酚软膏说明书和含苯酚污水的检验与处理两个教学情境贯穿始终。教学时,通过苯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展示苯酚软膏说明书,引导学生从说明书中寻找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验方式的学习。这样一种从性质、应用等宏观现象入手,逐步并深入微观本质,对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分析,正是模拟了科学工作者探究新物质的一般方法。
课堂小结阶段检测家用自来水中是否被苯酚污染,既回顾了苯酚的几种特征反应,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而学生扮演污水处理员,设计含苯酚污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复习巩固了苯酚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相关职业的工作中如何得以应用,这种生涯体验式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生涯教育的效果。
同时,采用这两则情境并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物质如果合理运用,可以造福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一旦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带来危害。而如何合理使用化学物质,或是当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时该如何处理都需要依靠化学知识,需要依靠化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认识化学物质。
作者:鲁雅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国网络电视台.苯酚泄漏事件新闻发布会:交通事故引发严重环境污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