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文学是当代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从狭义角度而言,它主要指电影剧本;结构主义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学派,它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研究各种文化,并主要从作品本身的结构角度去分析文化。本文在分别阐述电影文学和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电影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电影文学;结构主义;关系
当前,中国电影已经基本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据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0%多,为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影文学创作也迎来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催人奋进的创作前景。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电影文学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在这种形式之下,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电影文学,并尝试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位电影文学创作,以促成其良性的发展前景。
一、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艺术学中的内涵,特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汲取了众多艺术养料,自身的综合特质得到了丰富,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融合关系。电影中渗透了各种样式的文学元素,电影借鉴了文学表现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等,不但增强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表现能力,还逐渐在丰富电影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电影是通过视听来表达思维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文学是在其基础上将这种思维方式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是电影文学的基础构成,并且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应用最多的地方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其中还包含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这种文学形式与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以及戏剧文学都有着较显著的区别,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电影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必须通过非直观表达来表现电影的直观性
电影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态度,是可供导演及剧组人员阅读和欣赏的。电影剧本并不是完整的电影艺术,剧本的完成,只是意味着影片的剧作阶段告一段落,然而就影片的完整创作过程来说,还需要通过影片摄制工作来创造作为综合艺术的银幕形象。电影剧本的创作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因为它主要是为方便影片的拍摄工作而创作的,因此,它也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创作规律。电影剧本是文学特性和电影特性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它不但属于文学的范畴,还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和支配。电影剧本如果想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就必须适合影片拍摄过程,不能脱离了电影拍摄的基本程序和需求,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电影文学的特征决定于电影的特征,只有遵循电影的特征,创作的电影剧本才能符合真正需求。所以,虽然我们用文字来描写剧本,但思考必须按照电影的方式来进行。在构思剧本的阶段,需要对素材及感受进行最先的电影式处理。
电影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由于电影通过银幕的声音、图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因此,电影艺术区别于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剧本是以文字作为手段和载体,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只能通过直观文字,让读者去间接想象,最终取得共鸣的艺术效果。同时,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又与其他形式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特点:所有电影剧本的内容,一定能够通过摄制,在银幕上以电影的独有的光声等影视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剧本的电影特性主要表现为:作为电影文学的电影剧本能够通过大脑的联想和信息综合,从而展现出鲜明的动作感和画面感。剧本通过特殊的文字描写使人们在阅读时,未来影片中视觉动态影像可以在大脑里得以较清晰的展现。
(二)作为电影作品的蓝本,必须体现其文学价值
作为电影文学的电影剧本是电影基础,一部电影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剧本的优良程度。无论文艺片、商业片,作为文学作品都应该具备其基本的文学价值。这里所谈的文学价值,主要指剧本本身的在思想性、内容性、人物和形式、艺术表现性等方面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塑造人物形象(角色)是电影文学的核心任务。剧本本身的思想性和内容性主要是通过塑造合理的人物(或角色)来实现的,剧本中所运用的所有艺术手段也都是为人物塑造而服务的,人物塑造要具有典型、生动、真实的特质,同时还必须与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高度的一致,这样才能达到作品的神形兼备的目标。
从电影的综合角度出发,影片的文学价值取决于剧本本身。但最终电影作品的综合审美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此,导演的统筹、演员的表演、摄像师的取景、造型、服装、道具、场景、灯光、音效等其他各个环节的艺术表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影片的综合审美价值。就剧本和影片而言,通常有两种可能关系:影片能充分展现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或者在原有价值上得以提高;反之,影片未能有效地表现出剧本的文学价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剧本的文学价值。
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取代了存在主义,从而成为法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并波及欧美,形成了一股具有世界影响的潮流。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概括研究的方法,具有许多不同变化形式。从广义角度而言,结构主义旨在探求通过怎样的相互关系(即结构)来表达一种文化含义。根据其理论,文化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而产生的,这种再现被称为表意系统(systemsofsignification)。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如婚礼礼仪、各种会议、各种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字、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类的文本等,透过不同的形式和现象寻找某种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和再造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与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通过文学现象的相互联系来表达一定的文学内涵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原则和方法广泛地来研究人文科学。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由本质决定的,而是由现象的内在结构及其在社会体系中低分位置决定的,它否定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过是一些具有意义因而可以作为符号来研究的东西,但事物和符号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所以结构主义认识活动的惟一对象就是结构,即事物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在这种研究活动中,把事物和认识的主体即人贬低为结构的支撑点、关系项,既排除了认识的主体,又排除了认识的客体,剩下的只是主宰万物、决定它们意义的结构。然而,结构又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是人类心灵无意识结构的反映。结构主义及其认识论上的特点,如整体性、封闭性、主体移心等,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结构主义影响到艺术和文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诗词、小说、戏剧到电影文学,成为一种文艺思想;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触及如文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层面中。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电影文学的关系十分紧密,它建立了自身独有的文艺理论。结构主义研究电影文学的方法如同在其他领域一样,主要是套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模式。结构主义认为,要把握电影文学作品,必须研究它的文本,但一部电影文学作品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整个电影剧本的系统性,即剧本结构。电影编剧如同从事其他活动的人一样,在电影文学结构中是一个被决定项,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不是他在创作作品,而是结构借他进行创作但不为他所知。结构主义把剧本结构当做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社会生活、历史环境等其他系统毫无联系,具体作品和它的作者毫不相干。因此,结构主义在研究作品时,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条件、编剧的思想、经历等根本不予以考虑。
结构主义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主要涉及电影文学以及其他类文学作品的是:
1把电影作品当做语言来研究;
2流传的故事分析,发现或改造电影文学中的无意识结构;
3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可以想象,这类电影文学分析的结果只能产生一些极其枯燥乏味的框架,对于专业性强的研究领域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对观众(或读者)理解作品不会有太多帮助。这种方法虽然引起了很多人不满,如结构主义文艺理论一代宗师罗兰?巴尔特也抛弃了这种方法,但对于专业的电影文学创作,它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罗兰?巴尔特又创立了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新理论打破了电影文学作品结构的封闭性,认为电影或剧本的意义不在其文学结构中,而在于观众(或读者)与作品接触的体会中,后结构主义基础下的电影文学融入了美学。
从结构主义文学评论角度而言,强调剧本的本文、结构,主张对剧本及其所代表的文学进行整体的研究,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规律性,这无疑是有益的。对电影文学中所盛行的繁琐考证、庸俗社会学等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也可以防止将电影文学史写成作家论的倾向。结构主义从结构的角度纵观电影文学,必然会发现新问题,在传统问题中看到新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电影文学乃至文学研究整体的发展。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既存的文艺理论形式,从创立初期迄今已有半个世纪,它和其他人文、审美思潮一样,经历了发展、繁荣和衰退的历程。但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需要肯定其价值。此外,从电影文学作品的角度而言,观众欣赏层面的多元化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从结构主义等多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作品,势必会补足时下部分作品创作的单一性、不完整性、缺乏规律性的弊端,使我们的电影文学作品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