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对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介绍了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变化性、相对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最后以地理概念教学为视角,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分析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三方面探析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实例,进而更好地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实例;地理核心素养

在当前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中地理学科中存在大量非良构领域知识,结合“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等热点问题,如何对这些知识加以理解并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本文以地理概念教学为实例进行探析。

一、非良构领域知识的特征

非良构领域知识起源于认知弹性理论。该理论由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等人提出,他们认为认知弹性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1]。斯皮罗等人认为人类的学习非常复杂,其中涉及的内容是良构领域和非良构领域。良构领域知识是学习目标和学习条件都明确的知识。非良构领域知识是学习目标和学习条件有一方明确或双方均不明确的知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解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与跨越案例的变化性,能够运用已有概念分析、揣摩问题并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2]。本文认为非良构领域知识是指对地理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等进行综合运用的知识。1.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变化性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变化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构成或解决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无所适从。其次表现在问题本身有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不明确,由于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异,不同个体看待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且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分别。如在能源的合理利用这一问题上,有些学生可能会从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即开源的角度思考,也有些学生会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节流的途径看待这一问题。维度不同导致解决问题的途径各有千秋,因此,非良构领域知识的解决可能没有唯一的答案。2.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相对性良构领域知识包括某一主题的地理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等,非良构领域知识则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相对而言,非良构领域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更强。如地球运动这一专题,学生可以结合图像和动画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加以理解,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意义的学习就显得手足无措。结合学生访谈结果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属于非良构领域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不仅需要教师准备图像和视频等素材辅助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如旗杆影长、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研究探讨,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3.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复杂性由于非良构领域知识呈现的案例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形成对该事物的简单理解或者错误理解,此时教学应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教学加以辅助,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弹性。如“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这一主题,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是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介绍了该流域的自然背景和综合开发的影响。流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不仅需要考虑其特殊性,更要结合整体性加以梳理和解读。尤其是流域综合开发的影响属于非良构领域知识,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讨论中不仅要考虑综合开发带来的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养殖等各方面的效益,还要考虑其负面影响,如流域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大气污染,大坝的大量修建可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自然迁徙等。学生积极探讨在进行流域开发和治理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地和谐的发展观。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库大坝,到水利机构进行访谈和调查,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实例

传统教学更强调接受式学习,注重系统地传授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使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而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和实施环节等方面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延伸。本文以地理概念教学为视角,对非良构领域知识进行教学实例探索与剖析。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是地理知识系统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3]。在进行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时,需充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发展地理思维和学科素养。1.教学内容的选择“区位”是人文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对“区位”的定义是: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交通区位等。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需在区域内进行,主要从自然环境区位和社会经济环境区位两大方面进行评价。此时,又一个地理概念产生,即区位条件,包括区位优势条件和限制性的区位条件。因此,区位因素的教学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综合教学,体现了地理学中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区位因素和区位原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实际上社会生活中的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聚集和变化比理论学习的区位因素更复杂、更动态,这样的分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人地观念[4]。“农业区位因素”源自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节,各类考试多以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等方式呈现信息,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从多途径、多维度对非良构领域知识加以表征显得尤为必要。2.教学目标的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精炼的教学目标继续细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针对地理概念教学,核心环节设计如下:【创设情境】这一阶段是学生感知地理现象、调动多种感官和发挥内心感觉来形成知识表象并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一个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利用多媒体呈现具体情境(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作为辅助):溧阳物产丰饶,盛产有白芹、板栗、白茶等特产美食,其中板栗具有色泽美观、粒大皮薄、香味浓郁等优点。那么为什么溧阳的板栗品质这么高呢?由此引入“区位”的概念。由于这一阶段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充分发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前概念,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了条件。【实施方案】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要时可请教教师,从多维度多层次提供多种方案进行表征,得出不同的结论。非良构领域知识的问题解决方式有多种可能性,如A组可能会得出板栗品质高的原因有溧阳板栗主要生长于南部丘陵山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等,这些都符合板栗的生长习性。B组可能会得出溧阳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种植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其他小组可能会在已有材料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创设相应的条件来促进学生发现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下,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紧扣区位的概念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图文材料中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提升幸福指数,培养和谐的人地观念,这也是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监控、评估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板书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凸显。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监控和评价,可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晰自己和其他成员在能力、品格和理念等方面的提升。通过小组合作和当堂练习等方式,教师可对学生在参与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活动中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该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为改善教学做准备。

参考文献:

[1]SpiroRJ,JehngJ.CognitiveFlexibilityandHypertext:TheoryandTechonologyfortheNon-linerandMultidimensionalTraversalofComplexSubjectMatter[A].D.Nix&SpiroRJ(eds.),Cognition,Education,andMultimedia.Hillsdale,NJ:Erlbaum,1990:163-205.

[2]高彤彤,任新成.认知弹性理论重要概念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27-30.

[3]徐毅.地理概念怎样教[J].地理教学.2015,(6):43-44.

[4]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