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谁懂此“醉”非彼“醉”,他人喜时何堪忧——薛法根《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另类解读赏析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姚小红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清平乐·村居》的课堂实录,对他的另类解读进行赏析,以期对古诗词教学有所启迪。

一、抓住关键字眼,透彻解读诗词意象

古诗词教学中,流行一种教法叫做“不求甚解”,也就是让学生掌握大致意思即可,不必纠结每个字词,费心劳力地咬文嚼字。此种说法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陶渊明的阅读方法而言,他是借助阅读进行学习,学生则可借助文本学习阅读,两者截然不同。因此,在对诗词意象的解读中,薛法根老师的思路与众不同,令人称道。如在处理学生无法理解的字词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这句中的“无赖”,他先从学生对字词的字面意思理解,而后进行考证、引导,最终让学生获得透彻的领悟。

师:你怎么看“无赖”?

生:有点赖皮的意思。

师:这是从以下的诗中演化来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

薛法根老师引导学生将词与汉乐府《相逢行》进行比对,理解“无赖”就是如《相逢行》中的小妇无所事事。

【赏析】有人说:能把书读薄是一种能力,而把书读厚则是一种态度。因为,将书读厚需要不断深入挖掘,不断积累和思考。如薛法根老师对“无赖”这个关键字眼的解读,他不是浅尝辄止,止于平常的解释,而是以学者考证的方法引经据典,一步步带领学生由出处到化境,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严谨治学的模板,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言:学习阅读古诗词,“囫囵吞枣”势必会留下“枣核”,只怕引起“消化不良”,与其搞坏阅读“胃口”,不如当解则解,消化吸收。

二、由见闻推及所感,解读村居之美

对于处在学习阅读阶段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解读一首古诗词,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感悟,有所受益,这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点引导所在。

通常对古诗词教学,大多教师会停留在解释词意的层面之后,便止步不前,让学生自行读背结合,进行识记练习。但在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中,他又往前走了一步:

师:杜甫有诗:“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这是说江南一带的茅草屋又低矮又狭小,江上的燕子常常来筑巢搭窝。“溪上青青草”取自谢灵运《登池上楼》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想想看,词人由远及近到什么,听到什么。

诗词意境引导到这里,薛老师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感悟,读出村居的其乐融融、朴素宁静,并提出问题:你认为要读出什么感觉?用哪种曲调?至此,薛老师引出“清平乐”的曲牌名。

【赏析】诗词意蕴的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但往往缺乏学生自主感悟的引入环节。薛老师通过梳理所见所思所感,并引入原句的出处,如杜甫、谢灵运诗词原句,让学生在丰富的诗词背景下,不但增长见识,而且领悟体验,感受到诗词丰富的意蕴。

三、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此“醉”非彼“醉”

《清平乐·村居》看似展现的是一幅宁静的村居图,有“醉”有“喜”,实则却暗含作者壮志未酬的心酸和苦累。在教学中,往往有教师止于“喜”,停于“醉”,甚至将“醉”解读为词人或翁媪“陶醉”其间,却不知此 “醉”非彼“醉”,是“喝醉”而非“陶醉”之意。

薛法根老师为此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从“醉”与“喜”中捕捉作者的内心情愫。首先,他引入词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领悟“醉”为真醉还是假醉,“喜”为真喜还是假喜。

师:词人本该在哪里?

生:战场上打仗,却在乡村这里无事可干。

师:小儿无赖卧剥莲蓬是欢喜。那词人呢?是真的喜吗?

生:他是忧伤,不是悲愁。

根据背景史料,学生发现辛弃疾身为战将却“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然就深刻而透彻地理解了词人的悲伤和忧愁。

在薛法根老师的另类解读中,阅读教学显得厚重而丰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

【赏析】按照全文“喜”的解读,学生的理解将会流于表面,难以深刻透彻地传达作者的心声。薛老师通过对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挖掘,透过史料,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诗词意境。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杜绝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对古诗词的研读工夫,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在古代诗词面前,唯有抱着敬畏的态度,进行深入解读,读出自己的考证,方能引领学生读到诗词的真正韵味。

(责编 韦 雄)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