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试论研究型大学职业指导体系构建

文 / 林 楠

经济形势的变化引发了大学生对于职业发展选择的变化,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偏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培养已不能够满足企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研究型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力也取决于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匹配,这就要求研究生大学必须构建科学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从专业知识技能与非专业知识能力的两个维度,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研究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1.整体对职业指导工作不重视

在国内被定义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多为重点高校,有着非常高的研究水平,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样的高校多以高考的高分生源为主,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升学及留学,仅有30%左右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因而工作重点偏重于为学生的升学和留学提供相关的指导,职业指导工作成了相关就业指导部门以及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员参与。

2.缺乏职业指导体系设计

目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多以职业规划课程、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为主。职业指导被局限于对于就业阶段的指导与服务,狭隘地定义为就业技巧的指导,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教育作用。这样的职业指导也是随机性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只限于在季节性的讲座,也缺乏吸引力。由于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的指导,因而职业规划后没有相应的职业发展指导跟进,使学生最初的职业规划无法实现或失去了效力。

3.职业指导工作专业性不足

职业指导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就业形势,更需要掌握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技术,明确职业生涯的科学性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学、法律等各方面知识架构。而目前各高校大多数职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很多人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匮乏,缺乏对工作的研究与探索;还有很多人虽然学习了相关的技术,却因忙于事务性的就业工作,而无法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做相应的尝试,学无所用,造成职业指导工作依旧停留在简单的课程教授,缺乏专业性的咨询与指导。

研究型大学职业指导理念

按照中央16号文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有关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变化趋势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对于研究生大学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向社会输送有贡献力的专业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重生涯,精专业,厚基础,健心智”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工作理念,通过完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为学生心智成长、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学习提供包括职业规划及学习引导、心智成熟、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专业性分类指导,培养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的有用人才。

1.重生涯

“生涯”主要是指个人一生的道路或发展途径,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生涯发展五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是探索阶段,该阶段从15岁~24岁,正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可以分为试探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和尝试期(22~24岁)。在这一阶段,个体通过学校生活和闲暇活动,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因而在这一阶段,需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价值观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职业发展与自身对未来的思考。

2.精专业

这里的专业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与其学习专业相关的所有技术水平及能力的综合,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招聘时评量一个学生是否满足基本要求的部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更是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也是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个人无形资本的基础和底线。对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专业知识水平的精深更是获取更高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人才流向高精尖技术岗位的先决条件。

3.厚基础

此处的基础指的是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基础,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是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沟通能力、职业形象、职业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执行力的建立及提升,沟通技巧的提升和职业形象的树立等。

4.健心智

心智,指的是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健全的心智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是能从学生的所见、所解、所思、所行中看到成熟思考、积极乐观向上的思维模式,是职业发展顺畅的保障。培养健全心智的学生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为学生的情商和逆商的提高建立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平台。

研究型大学职业指导体系构建原则

借鉴生涯发展理论的思想,充分结合我国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是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服务的必然选择。以此为主线,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其从环境上培养自身适应能力,从心智上成熟健康,从能力上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职业,以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

1.发展性原则

一是坚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二是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涯发展全过程,发展性指导是基础和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非“事后”教育,也非“临时”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系统性原则

一是坚持以系统论的理念设计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提供内容丰富而全面的系统课程体系;二是坚持从以系统论的理念建设从认知、学习、训练再到实践的系统教育。

3.针对性原则

一是坚持在全程化的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二是坚持发展心理学的阶段性发展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4.服务性原则

坚持从学生角度出发,提供细致化的个人指导和服务。职业教育远远不只是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可以完成的,要满足学生对职业和发展的需求,必须提供耐心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5.实用性原则

坚持整体工作思路和内容的实用性,要贴合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实际。实用性是检验整体指导服务体系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要求工作不仅只是满足现有需要,还要承担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引导整体工作方向的责任,要与国家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发展方向相吻合,既要培养现行人才,又要为长远发展计,培养后续储备人才;既要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又要有预见性,走在社会的需求之前。

研究型大学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纵观卓越人士大学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追寻他们的成长踪迹,无论选择就业、升学还是出国任何一种发展方向,所有的学生都要历经在学期间的发展方向的抉择、个人成长成才的磨炼以及心智的逐渐成熟。而无论学生选择了任何一种发展方向,只有他们的成长过程存在差异,其结果都是走向就业,成为职业人,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职业指导体系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高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让他们成为技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解决大学生涯里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意识,满足学生的心智成长之需,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之需,满足学生谋求生存之需。

1.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观念

要着重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职业发展观念,即上大学并不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职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职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一个人适应社会,也符合社会的需求,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和岗位,并且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大学能给一个学生的绝不只是一张文凭,几个证书以及考试分数,更应该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养成。大学生看待自我的发展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不仅有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还要培养自己今后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

2.制定完善的职业指导机制

建立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主线的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体系的保障制度,即制定科学化的校院两级的职业发展委员会,由校长担任职业发展委员会主席,形成由学院负责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个层面多维度的职业指导工作保障机制。由学院负责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组成职业指导工作小组,形成从上至下的多层面培养合力,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发挥研究型大学与企业横向与纵向项目合作的优势,专业课教师推荐学生通过相关项目进入企业参观、实习,结合项目定制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培养针对特定研究方向有经验和能力的学生并向相关企业推荐学生就业;由辅导员为学生提供非专业知识技能的各种训练和课程,共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

3.建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职业指导模式

科学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合理规划目标,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各自的规划方向,建立四个职业发展部:学术部、创业部、职业部、时政部。在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后,针对学术部学生要求对学术有浓厚兴趣,未来职业以学术安身立命。辅导员帮助该部学生联系专业课教师,邀请专业教师讲授学术研究方法,讲解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对创业部学生,为了满足其对创业有浓厚兴趣,邀请相关专业教师通过KAB创业课程,让学生科学掌握创业基本程序与方法,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哲学。日常活动以大量的案例讨论为主线,寻找市场创业点;职业部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职业岗位,主要培养成员的职业目标、职业素质,需帮助他们对个人未来就职的行业、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对个人能力要求等有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体系要为这一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专项课程指导与活动训练;而时政部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学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时事政治,对公务员政策有清晰把握,并举办相关活动,使学生养成相应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4.搭建完善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依据生涯发展理论、全程化发展指导观念以及学生求学求职的需求,围绕学生成长发展建立四大课程体系,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挖掘资源,认知自我,明晰发展方向;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养成成熟的心理思考模式,提升学生的情商和逆商等自我管理能力;三是生涯发展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基础通用技能的养成提供理论和实践课程平台支持,以慕课(MOOC)的形式建立能力培养的知识理论智库;四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就业技巧、就业决策、面试礼仪、撰写简历等就业实务性工作提供指导。

5.培养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发展相关工作队伍

为保障职业指导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建立五支指导工作队伍作为人员的保障,一是以心理咨询和评估为主要技术能力的,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方式方法的群体性心理治疗、团体训练、解压及疏导的心理评估和咨询工作队伍,跟踪学生的成长,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并针对职业选择期和就业期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二是具有职业规划及职业指导技术能力,能够通过一定技术技巧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学习内在驱动力,并且熟悉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咨询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个体及群体的职业指导;三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知识架构,具有一定培训、引导以及研究能力,通过分析跟踪学生发展状况,并为学生生涯发展提供基础通用课程的数据分析,为职业发展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研发的队伍;四是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招聘相关知识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人力资源相关指导,并且针对具体的面试和简历制作提供技术指导;五是由具有专业发展背景的企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形成的企业职业发展导师队伍,邀请他们为学生提供企业用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内容,最终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职业发展指导队伍。

6.建立方便快捷、全面、科学的网络信息系统

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完善的网络电子档案跟踪系统,跟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实现动态信息的反馈,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第一手完整资料。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趋势,因而把握学生职业发展趋势,有必要建立全面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除了必要的就业信息推广以外,还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就业情况的动态跟踪、在校学生就业准备的调查跟踪、学生职业规划选择的调查跟踪以及每年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跟踪五位一体网络反馈功能,全方位分析数据,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和进度,明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从而适时调整职业指导工作,保障职业指导体系的工作实效性。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