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以用人单位的视角试论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文 / 陶惠东

改革开放伊始,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近几年,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的出现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新时期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新要求

用人单位在面对用工选择时,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高校毕业生学习能力的关注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在专业与能力上的日益泛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了择业难题。同时,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上也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招聘到的高校毕业生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工作能力较差,或者招聘到的学生能力过于单一,无法胜任较为复杂的实际工作等等。在用人单位看来,高校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只能代表其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仅能说明该生在专业知识与应试水平上的高低,无法充分说明该生对于社会与工作的学习能力。因此,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拔时,会通过设置必要的考核环节来检验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以便筛选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2.对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譬如学生在就读期间是否有过实习经历、有过何种实习经历、得到了何种实习评价等等。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主要源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种种尴尬与困惑。就一般的民营企业而言,企业希望接纳的是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而不是空有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技能的“书呆子”型人才。诚然,现今社会这种类型的人才已经不多见,但是囿于现阶段的大学人才培养方式,还是极有可能出现这类学业能力完全与实践能力相背离的“人才”。因此,用人单位不再满足于毕业生在学校拿过几个A,他们更关注毕业生在学校的社会活动是否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是否丰富,实习履历是否与本单位相关。

3.对高校毕业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关注

除了对高校毕业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关注外,用人单位还会着重审查拟招聘者的德行、信心、野心等。所谓德行,无外乎道德品行。对于企业来讲,德行良好的员工,对企业的立足与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常讲“诚信为本”,“诚信”就是对于一个人德行的基本要求之一。信心是一个人能够在工作中稳步前进的必要条件,具备良好的自信心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关于野心,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职场也是如此。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虽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当你真正步入职场后,很多事情都会因你而有所改变,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喜欢畏缩不前、瞻前顾后、没有野心的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对于利润与声名的野心从来不少,这需要员工们的点滴积累与汇合。因此,用人单位在审查拟招聘者的信息时会重点关注上述内容,以此来判断人才的可选择性与人才的真正价值。

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应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统筹制定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就业质量的提高。但目前很多高校却更多地将精力、物力及财力放在了科研及教学方面,而忽视了实用型、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只是将职业指导工作当成事务性工作来看待。因此职业指导在制度、资金、课程安排等方面都缺乏一定力度的支持。相对于高校众多的专业课而言,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对职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如有的高校只在大学期间开设一学期的职业指导课程,只有1~2个学分,甚至有的高校只集中安排几次讲座就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课程的分量和有效性。

2.职业指导系统性不强、专业性欠缺

职业指导不是负责老师找几条招聘信息,联系几家用人单位就能了事的,无论在指导人员的选择上还是在专业上都是有所要求的。但是从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多数以行政或教辅人员兼职为主,缺乏稳定的专职教师或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偏低。如广州某高校每年约有毕业生4000人,但该校仅设置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2名,且兼职的职业指导人员仅有12名,职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低至1:286。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咨询与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庞大的需求。有时也由于兼课人员的频繁变动,培养好的人才又会流失掉,导致职业指导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加上大多数职业指导人员本身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学习或通过短期的培训而获得,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大多数人员年龄普遍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进行职业指导时难免面临不知道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困境,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很好结合的局面。

3.多为临时突击,没有建立善始善终的指导机制

职业指导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明确清晰的指导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和规划。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自己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以便于朝着自己理想的职业方向努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在大三、大四设置就业指导的课程,然而两者中间出现了断层。尽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类课程,但各高校还是习惯于在毕业前突击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没能实现职业指导贯穿大学的始终。这种 “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形式大于内容,对学生的帮助乏善可陈。在指导机制的设置上,如果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始终采取临时突击的职业指导方式,是无法真正将职业指导落到实处的。

4.职业指导工作封闭僵化,没有顾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现阶段职业指导工作流于传统的指导模式,开放力度不够,与新形势、新情况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指导老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也没有确切的、具体的指导方法,处于 “摸着石头过河”阶段。除此以外,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个人也没有丰富的求职经验,个人所了解的行业有限,他们的职业指导难免空洞乏味,传授给学生的也是以理论居多,列举的案例也很理论化。这种学院派指导模式对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很难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其次,因材施教是所有教育活动通行的原则。目前,职业指导中绝大多数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这也提醒职业指导者要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个体辅导,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后,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高校的职业指导不能真正了解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凭空想象与专业设置进行职业指导,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客观上造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水平不满意,而毕业生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的根本原则与有效途径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但是需要高校从自身下工夫,努力发展并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坚持合理的职业指导理念,勤于思考,着力变革,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

1.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前提

要指导毕业生就业,协助其做好职业规划,首先要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就业需求。例如,该群体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每天都能接触到新事物、新知识,较了解社会发展态势,因此思想更解放,创新能力较强,独立性较高,更善于利用网络求职;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凡事以结果或经济利益为导向,这将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等等。当然,在做个体职业指导时,要以个体特征为前提,但充分了解该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是必要的,是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

2.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与职业指导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说到渠道,就必然涉及信息。信息,原本是最为平常的一个字眼,可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代表了一切。信息是根本,没有信息一切皆无从谈起。就业与招聘领域更是如此,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感慨没有合适的工作,很多用人单位也感慨不知去哪里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其实,这都是信息的阻隔所导致的后果,而职业指导服务机构恰恰是站在二者之间的那个人,如果它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必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平衡这一难题。因此,笔者认为,深入开展企业用人指导时,有必要着重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与职业指导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解决求职与招聘信息的不完整性问题,也有助于职业指导机构更好地为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与人才发展规划,并为求职者、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3.有效的职业指导体验式课程,是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教学支撑

除加强职业指导理论课程外,高校应适当引入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体验式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其日后长足发展。体验式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了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组间竞赛、演讲陈述、分享回顾、实地考察等内容,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可根据课程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各项内容,打造有活力的、高效的职业指导课堂。

4.加快实现全程指导,确保职业指导工作出成效

在日本,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要认清自我,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同样,现实生活中想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清楚回答自己 “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生也需要尽早接受就业指导。因为学生从职业准备、职业变换到职业定位这一过程不是靠开设几门课程、听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指导,是在一次次的训练中不断总结、思考而实现的一个内化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认真完成现有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多举办职业指导活动,多搭建职业指导交流平台,既有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有学生间的经验分享;既有专业职业指导师的系统指导,也有用人单位的招聘宣讲,点面结合,帮助学生树立 “入学即就业”的理念,提前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

5.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功能,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在做职业指导工作时,要正确地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运动,切忌将其视为单向的直线过程。用人单位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学校输送毕业生的目的地,又是直接与学校相联系的主体,为学校提供市场状况、毕业生工作状态等信息。而在当前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很多高校往往忽略了用人单位的反馈功能,导致职业指导工作与现实脱节,学校也无法从用人单位处取得第一手资料,最终职业指导质量难以提高。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可包括一线市场资料、岗位用人需求、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对教学改革的意见等。因此,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与用人单位保持常规性沟通联系,定期进行定量定性调研,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珠海捷迅精密电路有限公司)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