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一例焦虑情绪咨询案例报告

朱文君

(广西区宜州监狱教育改造科 )

摘 要:求助者刘某,监狱服刑人员,男,32岁,小学文化,未婚,已在监狱服刑四年。因感觉分监区长处处针对他,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而引发心理焦虑。通过咨询,本人认为这是一例以焦虑情绪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是求助者错误的认识观念导致了一系列痛苦的情绪体验。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对引起其不愉快情绪体验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转变其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理念,进而改变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求助者树立面对困难、挫折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焦虑情绪 严重心理问题 贝克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刘某,男,32岁,未婚,广西罗城人,出生于农村,父母均为农民,母亲为继母,育有两个弟,一个妹,家庭经济较贫困,二进宫,1999年第一次犯盗窃罪判二年,2003年和2005年间因盗窃分别被劳动教养一年,2008年第二次犯盗窃罪判十年,现在我监狱一监区服刑。

(二)个人成长史: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持生活,家境较贫寒。自己1岁时,父母离婚,后母将其带大,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因自觉父母待已太差,与弟妹相比太不公平,故长期在外游荡,以偷盗度日。

(三)求助者目前状况

1、精神状态:近三个月来,感到痛苦,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感到难以忍受的担心和紧张,有时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兴趣下降,自责,自我评价低。

2、身体状态:有失眠、头昏脑胀、食欲不振。

3、社会功能:劳动产值低,不愿与他人交流,以前爱打牌,现在不想玩了,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不大好。

二、求助者主诉及个人陈述

主诉:近三个月来,感到痛苦,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感到难以忍受的担心和紧张,有时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兴趣下降,自责,所以前来就诊。

个人陈述:我犯盗窃罪,被判了10年刑,这是第二次入狱服刑,1999年也因盗窃被判了两年,2003年、2005年分别被劳动教养一年。家里父母务农,生母在我一岁时与父亲离婚,后远嫁他乡,我是后母带大的,现有两个弟一个妹。从小我就感觉父母待我不好,不比弟妹,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这次报减刑,我评不上监狱劳动改造积极分子,我的分差了两分,少减了三个月,我很想不开,认为都是分监区长做事不公平造成的。刚刚操作自动毛织机的服刑人员,第一个月都可以减任务,而我却按100%任务,以致当月的考核分少了2分。而且,刚入监时我操作手拉机,分监区长同意以后安排操作我自动机,后来,他却不予以安排,这也影响了我多拿分。我认为是分监区长故意针对我。近三个月来,一想到这些事,我就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为什么我在哪都遭到不公平待遇,真是越想越烦,也不想和别人讲话,有时和他人吵两句,就有想打人的冲动。我知道这种情况很危险,很想警官能够帮助我解决烦恼。

三、资料可靠性认证

(一)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神志清醒,仪容整齐,神情稍嫌紧张。眉头紧锁,目光闪烁不定,不敢与咨询师对视。言语清晰,回答切题。

(二)监区管教民警反映

刘某入狱四年来,各方面表现较好,能认罪悔罪,服从管理,积极参加学习,完成劳动任务,与人交往好。但近三个多月来,心事重重,上课老走神,劳动效率下降,经常完不成生产任务。不愿与人交往,常为一点小事与他人争吵。

(三)心理测结评果

(1)做SAS量表(标准分为66分),表明中度焦虑。

(2)做SDS量表(标准分为62分),表明有轻度抑郁。

(3)做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3、焦虑2.8、SCL-90(1-5级)测试结果显示,总分174。考虑筛选阳性。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

该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现为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下降,说明其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有良好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其表现也符合个性特点。因此根据郭念锋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判断,属于正常心理变化。

(二)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为男性,32岁,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2.社会学原因

家里经济状况差,自己刑期漫长,同其他人沟通少,向主管干警反映问题不太积极,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学原因

(1)认知错误。认为自己评不上监狱劳动积极分子都是因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造成的。

(2)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被焦虑情绪困扰,自己不能解决。

(3)性格内向,好强,缺乏与人沟通与交流。

(三)诊断与诊断依据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诊断依据

一是诊断的六个程序:

(1)该求助者没有器质性病变。

(2)对求助者的刺激较为强烈,是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性刺激,有求治愿望,有自知力,不属于精神病问题。

(3)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属常型,不属于神经症性问题。

(4)内容充分泛化。

(5)病程在三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6)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是诊断的四个条件:

(1)引起求助者问题的刺激是较为强烈,是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性刺激。内心冲突是常型的。

(2)求助者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在在三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求助者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4)求助者劳动效率下降,经常完不成生产任务。不愿与人交往,常为一点小事与他人争吵,反应对象已经被泛化。

2.诊断结果

根据以上诊断依据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四)鉴别诊断

1.经三等甲级医院鉴定: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义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焦虑的情绪体验和身体表现,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焦虑情绪虽然有泛化,但尚未产生回避,持续时间只有三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两个月),情绪反映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该求助者情绪反应强烈,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且内容已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协商,制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及具体目标

1.改善求助者饮食、睡眠状况。

2.降低其焦虑程度。

3.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方式。

(二)最终目标及长远目标

促进求助者实现心理的自我成长,能够客观的应对现实中碰到的问题,最终使心理健康发展。

六、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与理论原理

1、咨询方法: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

2、理论原理:阿伦·贝克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如何感觉和行动取决于他们如何感知和建构自己的经验。他的理论假设是:(1)通过内省可以触及人们的内部信息;(2)求助者的信念带有高度的个人意义;(3)这些意义可以被求助者发现而不是被咨询师传授或是解释。要想理解一个具体的情绪体验或是困扰的实质,就必须关注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认知内容或一系列想法。其目标是改变求助者的思维方式。为达到这一目标,咨询师首先通过求助者自动想法发现他们的核心图式,然后开始引进图式重组的观念。这一点是通过鼓励求助者收集和权衡那些支持他们信念的证据做到的。所谓的图式,是指人脑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在他的理论中有三个重要概念,即: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和规则。

共同感受。就是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他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得信息,结合已有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自动化思维。就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样,思维过程中上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开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贝克指出七项被称作认知歪曲的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包括: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或夸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极端思维。

规则。阿伦·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他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他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他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他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和行为。

综上所述,阿伦·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阿伦贝克(1985)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化思维。由于这些思维已构成求助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求助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更为具体的技术包括提问、指导求助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

(2)识别认知性错误。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上经常犯的错误。咨询师要听取并记录求助者诉说的自动性思想,以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要求求助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

(3)真实性验证。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通过这种方法,让求助者认识到他原有的观念是不符合实际珠,并能自觉加以改变。这是认识治疗的核心。

(4)去中心化。很多求助者总是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说。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脆弱的。如果某个求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每个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咨询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与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有稍有变化,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言行的变化。

(5)对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多数忧郁和焦虑求助者往往认为他们的忧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如果求助者能够对这一过程有所认识,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的控制自身的情绪。所以,鼓励求助者对自己的忧郁或焦虑情绪加以自我监控,这就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这些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略)

(三)咨询次数、时间安排及费用

1.咨询次数:9次。

2.咨询时间:2013年8月2日至2013年9月20日,每周一晚上8:00至8:50,每周一次。

3.咨询费用:按照相关规定,免收任何咨询费用及心理测验费用。

七、咨询过程

第1次咨询(2013年8月2日):求助者初次见到咨询师,心情稍紧张,对咨询师有戒备心理。咨询师通过尊重、真诚、理解与共情等方式消除了他的戒备心理。咨询师根据求助者提出的求助内容和测评结果的分析,采用摄入性会谈法了解了求助者的相关情况,进而与求助者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表明可以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说明了心理咨询的性质,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有关事项,并明确表示,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而不能为求助者解决具体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交谈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是反复,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解决的。对此,求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需要求助者积极参与,与咨询师共同分析解决心理问题,得到了求助者的理解。咨询师通过提问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引导求助者自我审查,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部分谈话摘要: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目前的处境,每一个与你有类似经历的人都

可能会有像你现在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求助者:主要是我认为分监区长办事不公,对我工种安排不当。

咨询师:你刚入监的时候分监区长是如何安排你的?

求助者:他安排我操作手拉机,还安排组长教我操作。

咨询师:你做得怎样呢?

求助者:刚开始产值不怎么高,后来就慢慢赶上来了。达到了前几名。

咨询师:那时你感觉这样安排好吗?

求助者:蛮好的,那时我很自信,对改造充满了信心,各方面都蛮好的。但现在都不一样了。

咨询师:既然之前分监区长的安排你认为很好,怎么现在又认为不公平了呢?

求助者:这……

咨询师:你操作手拉机产值都达到了前几名,说明你水平高。为什么操作自动机现在就认为就不好呢?

求助者:我总是担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咨询师:你这样想是因为你还没有从评不上监狱积极改造分子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旦能从中走解脱,也许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看待问题了。

求助者:(沉默)我想你说的可能是对的。

……

此次咨询给求助者布置了家庭作业:把自己认为做不好的事情列出来,并认真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2--3次治疗(2013年8月9日、2013年8月16日):在这两次治疗中,求助者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认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和他人交往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也不好了,感动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这都是一些具体事件,代表着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针对这些观念,咨询师建议他在实际中加以验证,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否那样坏。同时鼓励求助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打扑克。看看他是否真的不能做这些事。

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是求助者周围的人觉得他情绪不好之外,在其他方面和以前并没有什么差别。求助者对此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一直认为别人会因那事看不起他,并认为自己做不好任何事,而通过验证,他发现在一些事上虽然做得不能让自己满意,但结果却不是想像的那样糟糕。

经过几次实际验证与讨论,求助者的一些表层错误观念便不攻自破了求助者的情绪也因此有了好转。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他坚持认为自己还是无法像以前那样生活,虽然其他服刑人员对他感觉好,但他总认为分监区长看不起他,在分监区长面前自己表现还是差,在很多事情上自己还是无能为力的。他不在用具体的事件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了,而是代之以更为隐蔽和抽象的另一种解释,即他认为自己在哪都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此次咨询给求助者布置了家庭作业:他所认为的待遇不公平是包括哪些事?

第4—6次治疗(2013年8月23日、2013年8月30日):求助者完成了咨询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咨询师发现求助者的思维错误观念被其固定,形成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了下来,即核心错误观念“我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求助者对错误的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咨询师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谈话的部分摘要

咨询师:你说你受到不公平待遇,是什么意思?是否仅指一件事情上受到不公平?

求助者:不是。很多方面都这样。生活、学习、劳动生产很多方面。

咨询师:可是你以前并不是这样呀?

求助者:是的,之前我过得还可以。

咨询师:既然这样,你觉得把“我总是受到公平待遇”这句话换成“我只是现在受不公平待遇”,是否更合适些?

求助者:嗯……可能是这样。

咨询师:你在说“我总是受到不公平待遇”时,这里的“我”指的是什么呢?

求助者:当然是做为一个整体的我存在。

咨询师:你这里的“我”是不是太抽象,太哲学化了?好像不太容易被人理解。

求助者: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咨询师:我是说这样一个“我”应该包括“我”的各种行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我”的每个动作,以及与我有关的各种东西,如“我”我头发,“我”的衣服等,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的存在,而脱离了这些具体的内容,这个“我”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是这样吗?

求助者:(思考一会)我想是这样的。

咨询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换一方式来说“我总是受到不公平待遇”这句话,换句话说,你可以用刚才提到的那些“我”的具体内容来代替“我”。你可以试试。

求助者:那就是说,我的各种行为都受到不公平待遇,我遇到的每件事都受了不公平待遇……但我的头发,我的衣服……好像不能那样说了。

咨询师:对,你可以说“我上次操作自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样句子才有意义,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之前分监区长对你的安排也蛮好的,这点前面你也说过了。

求助者:但我为什么意识不到这一点呢?

咨询师:因为你已习惯用“我在哪总是受到不公平待遇”,这类先入为主的观念思考问题了。

求助者:你说这样就容易掩盖事实,夸大后果,把所有对自己不好的事都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

咨询师:很高兴你能认识到这一点。

……

第7—8次治疗(2013年9月6日、2013年9月13日):在前面的几次治疗中,咨询师主要通过言语技术来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而在这几次治疗中,咨询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行为技术来进一步来改变原有的认知和观念。以及通过认知复习来巩固求助者已掌握了的新的正确的认识过程观念。这一步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是重新唤起求助者对愉快情绪的体验。求助者由于没有评上监狱劳动积极营造分子而产生负性情绪,认为是监区长针对他认为自己在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样他就完全忽略了对愉快情绪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咨询师有意引起求助者对以前经验的回忆。当求助者出现愉快情绪或有积极的表现时,咨询师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促使他体验到更多更深的愉快情绪。

其次是对求助者行为的重新塑造。求助者在治疗中我多次提到他无法参加劳动。实际上他的劳动能力并没有下降,而是他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有不正确的看法。于是咨询师采用了“梯级任务作业”的技术,帮他克服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让求助者一下子达到他原来的产值是不可能的,因此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能力帮助他制定了几个产值等级。求助者每达到一级,咨询师或求助者自己就给予强化,从而使求助者逐步达到他原来的劳动水平。对于求助者的人际交往问题,治疗也采取了类似的行为矫正技术。让他对那些能引起他愉快体验和控制感的活动加以关注和标定,促使他建立起人际关系。这样不仅使求助者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效果,也帮助他注意到那些给他带来良性化验的活动和行为,逐步建立新的观念,学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

认识复习在在每一个阶段都进行。在每一次咨询之后,咨询师都根据具体情况给求助者布置了一定的家庭作业,咨询师要求求助者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下演示自己,观察、模仿别人,以及自己进行主义分析,不断记录、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体验,完成梯级任务等等。

此次治疗后给求助者布置家庭作业:利用空余时间阅读监区为服刑人员订阅的《温馨家园》杂志。

第9次治疗(2013年9月20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所改善,原有症状明显减轻,能够正常的参加劳动生产,产值回到正常幅度,表达了愉悦的良好情绪体验,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继续帮助求助者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问题原因,给予求助者真诚理解和支持。

部分谈话摘要

求助者:我觉得我改变的不仅仅是情绪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今后我一定会好好的改造。

咨询师:嗯,你现在已经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了。以后希望你遇到类似困难时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求助者反映自己的烦躁不安情绪已消失,饮食恢复正常,睡眠好转,与其他服刑人员能正常交往。

(二)监区管教民警评定

该服刑人员上课精神集中,劳动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脸上也有了笑容,与其他服刑人员能和平相处。

(三)心理测评对比

SAS量表测试结果,标准分已由之前的66分下降至48分,说明焦虑症状明显下降;SDS量表原来标准分为62分,现在下降至49分;做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躯体化1.0、人际关系敏感1.2、抑郁1.5、焦虑1.5、恐怖1.5、其他1.2,显示各因子分值下降明显,达到了正常值。

测验分数前后对比,可以看出SCL-90减分59分,减分率为35%,咨询有效。

(四)咨询师评估

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焦虑情绪降至正常范围,饮食、睡眠改善,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从长远和最终目标上看,促进了求助者心理自我成长和健康发展。

九、总结

对焦虑求助者进行咨询,目标当然是消除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是不快乐和痛苦的,求助者自己想不通,整天担心害怕,完全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几乎完全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恐惧。一定程度的焦虑是可取的,但是过犹不及。个人心理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焦虑情绪。因此,对该求助者的治疗上以心理咨询为主,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同时增强该求助者的自信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4]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