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道德结构、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王 亚 丽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贵州 550001)

摘 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中国不断走向文明富强,中国正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很多带有“主义”和“思潮”噱头的思想严重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精神。而大学生就成长在这复杂又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下,他们产生了思想道德上的精神迷茫甚至迷失。文章围绕这一现象,借鉴伦理学核心知识,从道德结构、层次理论出发,探究二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能更有效地运用关于二者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升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道德结构;道德层次;内涵;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1

收稿日期:2015-02-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正可谓是大国正在崛起,中国正迎来自己的一波波春天,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价值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和去道德化现象等社会道德问题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精神思想。换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们思想活动出现了多样性、多变性、选择性等诸多新特点。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复杂而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产生了思想道德上的精神迷失、迷茫。针对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借鉴伦理学核心知识,从道德结构、层次理论中寻求帮助学生走出精神迷失。因此,有必要探究道德结构、层次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 道德结构、层次理论的内涵

关于道德的结构、层次的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要了解道德结构的内涵,绕不开弄清楚道德的本质。何为道德?有学者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界定:道德就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道德理想等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培养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活动的内在精神动力。

(1)什么是道德结构?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术概念。有学者认为:道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有的学者认为:道德结构应该包括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也有学者认为:道德结构包括道德意识活动、道德选择判断、道德实践活动。尽管大家众说纷纭,但是笔者还是认同王兴洲学者的观点:道德的结构是指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活动形式三个宏观部分;具体从微观层面包含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动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

(2)那道德层次又是指什么?道德的层次就是指道德要求的高低差别性和实践表现的程度差异性及其上下从属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道德到底有哪些层次,这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术界理论研究者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就有各自的学术观点。

(3)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依据法理把道德分为高尚道德(愿望道德)和基本道德(义务道德)两个基本层次。按照道德内化的发展过程,道德分为自发、自觉和自由三个层次。根据道德需要的产生过程以及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接受程度,又可将道德划分为追求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个层次;从学理研究的角度提出的道德规范层次论、境界层次论、功能层次论;从实际道德生活的角度提出道德可以划分为利己不损人的道德、己他两利的道德、损己利人的道德三个基本层次。

(4)本文这里讲的道德层次理论,是对应上面道德结构的三个部分,依据它们作为参考标准,笔者就道德结构进一步深化。从道德意识层面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层次是以个人利益为道德意识的出发点,利己损人;第二层次是以个人利益为道德意识出发点,利人也利己;第三层次是以集体他人利益为道德意识出发点,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就道德规范层面而言,可以把道德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这是底线层次的道德,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破坏公共社会秩序、不损人利己不损人;其次是中间层次的道德要求,指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勇敢正直、文明礼貌、救死扶伤等等,其最关键之处在于强调的是义与利的和谐统一、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最后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核心在于“忘我利他”。

2 道德结构、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高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但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针对大学生出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精神迷失、迷茫等新问题、新情况,可以考虑借鉴伦理学核心知识,从道德结构和层次理论中寻求帮助学生走出精神迷失,得到一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启示做法。

2.1 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合理道德要求,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

依据前文陈述,个体的道德观念是具有结构和层次的。了解道德观念的层次性,就应该懂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素质的大学生提出合理的道德要求,引导其知行合一。换而言之,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关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特征来合理制定教育目标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白学生品德的发展不管是类的方面还是结构方面,存在多寡不均、高低不平、结构不全的情况;其次还要明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某一方面,引导不同道德层面的学子都在道德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深入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道德状况和层次,进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其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依据现有的道德情况和水平,提出不同的、合理的、能为他们所接受的道德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同时,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反省以往道德教育之不当,针对所有的大学生都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希望他们都能达到告诉的道德境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是在不放弃道德品质要求的前提下,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活动中的以身作则。

2.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的教育,优化大学生道德意识认知结构

在我国,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联系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学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到了大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时,应该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方面加强教育,让其明白这些教育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升华道德意识的认知结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指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以及做人的基本品质,关涉人们立身处世、处世行事等最简单、最朴实的道德认知,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了人生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和最起码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涉及面广、稳定性强、认同感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基本层次,也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德的最基本要求。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全面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并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接受性,因其内容涉及人的道德意识认知,使人受益终身。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就是指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将个人品德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注重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以忠诚坚定、正直无私、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自尊自强、奋发有为等为基础内容,提倡修身律己、自尊自强、求知进取,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引导个体做一个高素质的人。传统美德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整个人类社会优良道德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最富生命力的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文化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让广大学子明白: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和思想观念,又是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心理品质,它是融心理情感、道德责任、行为规范、思想意识和政治目标于一体的概念范畴。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仅要强调以勤俭节约、生活朴素,更要突出思想上的新解放、理想上的新追求、道德上的新境界、学习上新目标和工作上的新进展,注重理想信念、人生态度、精神状态、责任使命教育。

总而言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白人的道德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具有结构、层次的复杂思维体系,其次,要结合理论界研究成果更加有效的运用知识指导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升华,同时做到知行合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泽环.论道德维度、道德结构和道德价值—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2006(4)

3 王兴洲.论道德的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

4 黄明理.道德的层次性:辩证维度中的道德[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

5 卢先明.略论公民道德的层次性[J].道德与文明,2005(4)

6 陈小明.道德需要、道德层次与新时期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1997(5)

7 陈伦华.和谐社会的道德层次论[J]. 现代经济,2007(8)

8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梁 工)

下载文本